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6.88K

摘要:供給側改革中強調了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以及創新等要素的合理配置,而在農業經濟發展之中進行供給側改革,則能夠有效實現結構的調整,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所以本文將針對供給側改革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絡進行探究,從而提出可行的發展建議。

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研究論文

關鍵詞:農業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改革措施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之中,其農業結構與農產品的供給體系還存在著不足,還不能夠充分契合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需要在明確農業發展特徵的基礎之上,根據供給側結構改革部署工作的實際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從而形成合理的農產品供給體系格局。

1供給側改革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絡

事實上目前的農業的經濟發展的帶動下有了巨大的技術突破與糧食產量的增產,是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不僅僅農村居民的收入明顯增多,並且生活條件與消費層次都越加改善,根據調查顯示,我國到2018年為止,其農產品的監測合格率已經能夠達到96%及以上,百分點也距2000年提升了三十多個百分點。但是在農業迅速發展、現代化水平提升的同時,也凸顯了較多的問題[1]。糧食產量的提升能夠滿足我國人民對於糧食的需求,但是糧食產量與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著不匹配的問題,事實上,不僅僅是糧食產量較高,庫存與進口量也相對較大,進口數量因為遠遠大於了市場需求,所以庫存積壓也較多,這也是農業經濟迅速發展下所帶來的糧食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在這一矛盾下,農業生產環境越加糟糕,勞動力成本提升、農業成本提升,這種過度開發的現象會導致資源的不可利用,無法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而針對農業發展目前的問題以及矛盾,需要利用相應的政策與手段,來實現巨集觀調控,充分調動多種農業要素,促進不同要素間的合理配置,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供給側改革的本質與核心就是在調整農業要素的基礎之上,實現資源的有效調配,讓農業經營能夠提升效益,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產業功能結構的完善。所以要優化農業資源利用方式與利用結構,協調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需求。綜上所述,供給側改革對於農業經濟發展而言是一個良好的機會,能夠促進我國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與整改,實現全產業鏈的產業佈局,擴大農業規模,我國農業經濟在應用供給側改革方面上還處於一個起步階段,我國需要立足於實際狀況與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與創新,從而利用供給側改革來促進農業經濟向高效、快速、科學、系統方向發展。

2如何利用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2.1注重農業整體結構調整

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結構調整是基礎內容也是主要部分。想要將供給側改革落實到位,就需要從農業整體結構調整處進行著手,對於農產品質量與結構、市場佈局等元素進行優化。而從目前的農業的實際發展角度上來看,糧食品種結構需要重新進行設計,要在滿足迴圈農業、生態農業發展要求的基礎之上,對糧食以及畜牧業進行產業優化,可以適當降低玉米種植結構,保證生豬的養殖基數,另外對於乳製品以及牛奶的生產要加強,從而實現農業結構的完善。其中根據我國農業的發展規劃的指導意見來看,還需要結合目前的區域特色,實現特色農業,這也有助於農業的增收創收以及巨集觀管理[3]。在農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之中,要配合一系列的惠農惠民政策共同實現,加強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引導當地民眾進行農產品種類與品種的選擇,建立體系健全的蔬菜交易中心,促進蔬菜等相關農產品的選擇與分選,以此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而目前的農業產業結構在調整的過程之中經常採取“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等基本方針與政策,加強農產品分級分選機制的建立,引導公眾樹立正確的農業種植意識,以宣傳引導工作等,提升地區品牌建立,從而加強其不同農業地區市場競爭力。其中巨集觀層面上可以採取的引導手段有示範推廣新品種、合理安排生產時間、錯季生產以及不同農產品的延續性上市等,這些都是在實現農業結構調整的具體措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4]。

2.2加強農業產業創新

創新也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的關鍵途徑。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產品、農業管理模式、農業發展模式等方面的創新都能夠實現農業的.轉型與農業產品貿易的迅速交流。而在農業創新的過程之中首要做的就是利用好可利用資源,對於農村的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要加速融合,才能夠延長農業的產業鏈,實現農業多種功能的有效擴充套件,比如目前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這一部分,還處於一個起步的、不完善的階段,所以為了加強農業產業的創新,可以將第三產業中的電子商務帶入,創新目前的流通方式,為農業與現代市場流通體系的結合奠定基礎。並且在農產品加工、銷售或者是冷鏈物流應用的過程之中,都能夠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國內資源的最大程度配置,真正從根本上發揮了產業集聚效應[5]。其次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上也要進行創新,通過完善社會化服務。來加強對於目前農業的管理,農民不應該是經營主體的唯一,而是要將農業的經營主體多元化,農民個人、家庭農場、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都要全面發展,土地流轉加快,農業現代化水平提升,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會不斷地創新,結合目前的常規技術手段,例如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技術,從而為農業社會服務化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可能。品牌建立也是農業產業創新的一大出路;能夠促進地區市場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品牌建設為指導,促進市場內部產銷對接,這樣一來可以有效掌握市場需求量與自身供求量的基本資訊,避免流通環節提升成本以及資源浪費,促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與特色化。以黑龍江為例,在創新農業產業的過程之中就充分挖掘了地方文化,從而創新了發展模式,將農業與旅遊業結合起來,配備相應的專案策劃,例如黑龍江農產品博展會,在博覽會中也能夠針對地區特色品牌進行宣傳,如:克山馬鈴薯、克東腐乳、大興安嶺藍莓、東寧黑木耳等。另外還在城鄉聯合發展的基礎之上,將創意農業也放入城鄉統籌發展的規劃之中,所以省內的資源與產品也能夠形成良好的互補與共享的格局[6]。

結束語

供給側改革給予了我國農業轉型一個良好的途徑,能夠充分挖掘農業自身的功能性與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國的生態農業環境,給予了農業更多的表現機會與發展空間。需要在充分把握供給側改革與農業經濟發展二者之間內在聯絡的基礎之上,通過結構調整與產農業產業的創新實踐,來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社會化的服務,全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以完善的巨集觀調整方案來進一步解決制約農業發展與供需結構升級的突出問題。

參考文獻:

[1]常麗鋒.供給側改革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7(3):163-164.

[2]成康康.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村居民消費關係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19):141-143.

[3]李文軍,張芳.農業迴圈經濟模式對農業轉型的思考[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7(4):1-6.

[4]鄭新立.抓住重大問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1-7.

[5]楊銳.基於供給側改革的山東省休閒農業發展策略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6):952-956.

[6]張應武,李董林.供給側視角下農業產業競爭力研究———以海南省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