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遊戲幼兒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W

1幼兒園教學遊戲案例介紹——飛行棋遊戲

教學遊戲幼兒教育論文

飛行棋遊戲是幼兒園常規的教學遊戲之一。它由棋盤、棋子、骰子這三部分組成。遊戲供2~4名兒童玩,每個兒童最多可控制4枚顏色相同的小飛機棋子,4架飛機全部到達終點才算結束,棋子要剛好走到終點處才算到達,如果有多出來點數,就需要往後退。飛行棋遊戲從設計的角度出發,主要的目的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涉及邏輯能力訓練,增強注意力與觀察力。二是社會性的發展。包括規則意識、競爭與合作意識、對待輸贏的關係。三是數學邏輯訓練,包括:

①分類。不同顏色的小飛機,幼兒要根據顏色分類,挑選出相同顏色的小飛機作為自己的棋子。在下棋的過程中,飛機飛到相同的格子中,可以快捷到前面一個相同顏色的格子內。

②順序。根據誰先擲到6來確定誰先走、誰其次、誰最後。根據所有飛機到達終點的先後順序確定誰勝出、誰其次、誰最後。

③數量關係。根據所擲的數字行棋。幼兒園小朋友在玩飛行棋時經常會發生各種爭執,有一次筆者負責的班中有兩個孩子(暫時稱為歡歡與鵬鵬)。歡歡說:“我還沒有走完格子,你怎麼就開始擲骰子了?”但鵬鵬不予理睬。爭了一會兒,沒什麼效果,而且開始有肢體動作的苗頭要產生。這時筆者便走過去蹲下身詢問事由,然後說:“老師也來參加遊戲,我們一起來玩,好不好?”在做遊戲的過程中,筆者跟他們講了下棋的規則,並趁他們高興的時候,跟他們說:“下棋要遵守規則,否則大家就玩不成了,我們做別的事情,是不是也要講規則啊?”歡歡與鵬鵬都點頭表示同意。事實上,我們很難要求孩子們玩遊戲中能達到所有的遊戲目的,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時間,遊戲中的孩子都會表現得不一樣。比如上面的案例,事實上此時老師要把握的是關於規則意識的建立。孩子爭吵,產生了衝突,這種衝突是因為幼兒對規則意識的模糊,所以老師要注意介入的內容和時間。如果孩子通過自己協商可以取得一致,老師就不需要介入,這是在培養孩子的談判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如果孩子衝突升級,產生了情緒性因素,老師就需要介入。介入的方式不能直接以命令的方式,因為灌輸式的服從和幼兒本體意識的覺醒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樣的,筆者也經常聽見孩子說“這個太難了”、“我們選個簡單的吧”之類的話。棋類主要的價值之一是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因為孩子不願意繼續嘗試,就聽之任之,那麼抗挫能力的培養事實上便放棄了。但筆者也不能嚴歷訓斥,強迫要求孩子參與遊戲,這就違背了了弗洛依德認為兒童遊戲應遵循的“唯樂原則”。筆者要做的是讓孩子喜歡上這個遊戲。所以,筆者的方法是和孩子們動手畫一個大的棋盤,顏色由孩子們自己填,還請孩子們自己設計了一些關節點,如郵局之類的。同時,極大的簡化了規則,讓所有的孩子基本一聽就會,諸如一開始必須要投6點才能開始、最後要倒退等等較複雜的全部取消。結果孩子們搶著來玩,很有興趣。筆者於是趁熱打鐵地說:“怎麼樣,一點都不難。你們做任何事都行的!”

2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教育學家杜威認為:“兒童的`遊戲是自由的,是具有可塑性的。兒童自發的想進行某種活動且從中得到滿足就是遊戲,當兒童預見一種活動的未來且具有一定特定的結果,併為達到這個果而付出持久的努力,遊戲才變成了工作。兒童遊戲的結果是會讓兒童進行更多的同類活動,而不是按某種目的繼續進行規定的行為,工作則是要將所有的活動歸結於最後的目的。”杜威的理論引導我們思考和設計教學遊戲的框架。從設計的角度而言,飛行棋遊戲是個很好的教學遊戲,但事實上在很多幼兒園,它只被放在活動區的一角,很少或幾乎不予以關注。材料一般,缺乏童趣;規則複雜,不利於幼兒理解。下飛行棋,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下棋,而是學會了這種棋的規則,從中學會如何走相同型別的其他的棋(遊戲對兒童發展的貢獻不在於遊戲的內容,遊戲的貢獻是學會學習——貝森特),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提高和改進:

2.1讓孩子參與遊戲的設計,從“做中學”

杜威認為在遊戲過程中,需要為兒童提供最簡單的物質材料,而非像恩物那樣是被教育者設計好的直接用於遊戲的輔助性工具。直接為兒童提供想要製作的物體的原始材料能讓兒童更早接觸更多的生活概念。兒童可以從觀察材料的構成開始,獲得一些直觀的感受,再根據自己的想象實際操作,獲得想要的成果,同時收穫快樂和知識,在此過程中,老師的指導是必要的,但絕不能直接干預兒童的行動。飛行棋,事實上包括棋盤、飛機、規則等,都可以尊重幼兒的選擇,讓孩子自由選擇玩什麼和怎麼玩。比如在遊戲過程中,不是擲骰子,而是採取抽木頭數字的方式。同時,不僅配有各種顏色的飛機,還配有玩偶、小動物等品種。另外,規則也可以讓孩子們自己提出來,只要能取得一致意見,就是可行的。這種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遠遠比機械性地下飛行棋有價值得多。

2.2讓遊戲儘可能多地採用表演形式

兒童天生就有演戲的本能,教學遊戲也可可儘量採用表演的方式讓兒童領悟新的知識。表演能幫助兒童把握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兒童從不完全知道他到底是懂還是不懂,讓他把這種觀念表演出來,這種觀念對他就曾為真實的”。也就是說表演是兒童將外部的東西內化為本身經驗的一種遊戲,這種遊戲可以和其他形式的活動一起作為幫助年齡較小的兒童理解複雜和抽象課程的一種輔助性工具。這也是“遊戲生態學”理論的一個觀點,即“遊戲材料、活動型別都會影響兒童注意的廣度、相互交往及談話的數量和形式”。飛行棋中較難的一點是各種規則,尤其是在行走過程中,有暫停、回退等各種細則。它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但僅通過下棋,其實孩子沒有切身感受,如果身臨其境地表演,就會起到十分明顯的作用。筆者曾嘗試將孩子帶上不同的頭套,代表不同的交通工具,在操場上確定一塊地方,開展真人走飛行棋,結果取得了意向不到的效果。孩子們對了規則意識有了明顯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