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生就業指導論文

才智咖 人氣:2.93W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中職生就業指導論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中職生就業指導論文

一、存在的問題

(一)具備較高的就業準備意識,但缺乏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

中職學生進入職校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生理、思維等也在逐步成熟。從資料分析上可以看出,大多數中職學生在入學前及求學期間已經開始考慮就業問題,也正在努力學習、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瞭解社會的比率也在逐年增長,這說明中職學生已經具備了較高的就業準備意識。但仍有 10%以上的學生選擇了"沒有特別的準備,順其自然"和"很焦慮、很茫然",可見這些學生還沒有準備好就業。由於中職學生多數是在國中階段學習基礎較差、自控能力不強的"問題"學生,整體的素質比較低,並且他們在進入職校學習後同樣不夠努力,這就導致了他們知識水平、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等都較差,職業能力不夠。在回答"你是否在就業問題進行過規劃,併為此努力過"問題時,只有 11%的學生回答"詳細的規劃過,併為此努力",67%的學生回答"有過大致的規劃,但不算努力",15%的學生回答"不知道怎麼規劃",另外還有 7%的同學回答"從未想過".由此可見,多數中職學生具備了就業準備的意識,但缺乏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9]

(二)盲目苛求專業對口,與社會現實產生矛盾

通過對調查資料的分析可能看出,只有小部分學生是願意從事專業不對口工作的,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學生不願意從事專業不對口工作,不願意改行,對專業對口的認知產生了偏差。在安排學生就業工作中,部分學生陷入了一種思維定勢的誤區,認為就業就必須專業對口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才能才盡其用,過分苛求專業對口,對學校推薦的一些非對口專業的工作崗位根本不予考慮,失去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結構和數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現實需求與傳統教育機制培養出的人才之間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矛盾,很多企業越來越看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並不會過分關注學歷及專業。中人網曾做過問卷調查,分析結果顯示,"現代企業隨著企業競爭的加劇更加關注人才的質量,他們認為人才是創造產品和為企業贏得更多利潤的主要因素。特別是技術含量並不高的企業,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安利中國 HR 饒總監也曾表示:"安利公司從不苛求專業對口和畢業於名校,即便是比較冷僻的專業,只要學生有著較強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自身綜合素質好,遇到問題時能及時找到癥結所在,並且能及時調動自己所學的知識,迅速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同樣會受到歡迎。"[10]所以中職學生應該認清形勢,要意識到不是每個畢業生都能專業對口,要及時轉變錯誤觀念,為自己爭取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就業定位不夠準確,就業期望值相對過高

教育部《關於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職成〔2009〕2 號)中明確規定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與要求是"中等職業學校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11]

但調查顯示只有 9%的同學選擇一線工人,這說明中職學生對中等職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不明確的,對就業崗位的期過高,目標定位不準確。合格的中職學生畢業時的專業技能水平及理論知識只能算同行業的中級技術水平,中職學生要走向管理崗位和技術崗位,需要相當的努力和時間。所以,中職畢業生應該從一線工人做起,在業務方面從簡單的動手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在做人方面虛心向他人學習,吸收他人的經驗,使自己茁壯成長;在態度方面正確認識自己,直面現實,努力進取,通過奮鬥、拼搏用過硬的本領贏得他人及社會的認可,儘早達到自己的目標,成為技術專家和高階管理人員。[12]

自身定位不夠準確,在就業單位選擇方面過於挑剔。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的學生希望能夠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看似"體面"的工作。由於行業間發展的不平衡和企業文化理念的不同,不同性質的單位間福利和待遇以及發展的機會差距很大,特別是外企、合資企業與私營企業間的差距更為明顯。因此,相當數量的學生以外企和合資企業為擇業的首選,還有很多學生選擇工作穩定、社會保險待遇好的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國企,只有小部分學生會選擇私營企業。事實上,一方面由於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性質以及中職學生的知識結構的侷限,決定了機關、事業單位對中職學生的需求量是少之又少;而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民營經濟已在國民經濟的構成中佔有了很大的比重,成為了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逐漸成為國民經濟中最為活躍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私營企業的快速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崗位空缺,對技術人才求賢若渴。

但中職學生不能注重現實,在用人單位的性質上過於挑剔,不願意去私營企業,這就加劇了中職學生與社會需求的供需矛盾。中職學生對就業薪酬和就業地域的期望值偏高。從調查情況可以看出,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的月薪標準為 4000 元以上,這個薪酬標準遠遠超出了我市職業工種工資指導價位,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擁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是人之常情,是人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是由於薪酬標準不是個孤立的問題,它是與工作崗位緊密聯絡的,再從就業的角度來分析,就反映出了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學生選擇的薪酬標準實際上是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的標準,這就反映出他們仍然是不能很好地對自己的進行定位,仍然沒有接受將來自己將是位"一線工人"的現實。由此可見,就業薪酬是就業意向、自身定位的一個集中反映。

在學生對就業地域的選擇調查結果顯示:72%的學生把眼光瞄準大城市、沿海城市這樣的經濟發達地區,而不願到條件相對艱苦的農村和基層。當然這也是由於我國地區間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城鄉條件差別較大造成的。但是大城市裡人才濟濟,競爭相當激烈,人才相對過剩。特別是近年來,高職教育的迅猛發展,很多本科院校也越來越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大學生們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就業心態也越來越踏實,中職學生就失去了原有的優勢。很多中職學生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專長及自身的實際情況,把地理區域作為選擇的標準,一味地嚮往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大大增加了就業的難度。

(四)求職途徑趨向多元化,但依賴心理仍較強

從調查情況來看,有 39%的中職學生選擇直接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56%的學生選擇由學校推薦和通過親朋好友介紹。這說明中職學生求職的途徑越來越趨向多元化,學生的就業主體意識也明顯增強,通過學校就業部門推薦、自己通過招聘會以及網上求職等多種方式直接向用人單位推薦自己,已經逐漸成為主要的就業渠道。但從調查情況看,選擇由學位推薦和通過親朋好友介紹的學生仍有56%,這說明這表明學生在就業渠道的選擇上仍然存在著嚴重的依賴、等、靠的思想。很多學生缺乏就業的主動性,缺乏自我推薦的信心和勇氣,把就業的希望寄託在學校、家庭和親朋好友等社會關係上,對學校的依賴尤為嚴重,缺乏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已、依靠自身努力贏得人單位的青睞的勇氣。目前,雖然國家早已再包分配,便是很多中職學校為了攬生源,在招生宣傳時承諾包分配,這也導致中職學生產生了等、靠思想。其次,家庭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中職學生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五)就業價值取向功利化,忽略國家和社會的需求

當今社會是全球化的社會,多元化的文化和西方價值觀對中職學生的價值取向產生了很大影響,經濟利益成為他們擇業時首要考慮的因素,就業價值取向呈19現出日益功利化的傾向。部分中職學生在擇業時注重的是自己所將從事的職業能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是不是有很好的發展空間,還有更多的學生則更加註重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也就是更加註重經濟上和物質上的利益,一切從自身利益出發,忽略了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忽略了社會價值的實現,不能正確處理個人、社會和國家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

二、原因分析

從中職學生的就業意向存在的問題來看,學生的自身因素是形成這些問題的主體因素,但它同時還受到了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以及學校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社會環境影響著中職學生的就業意向

國內就業的社會環境影響著中職學生的就業意向。從國內就業形勢來看,由於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國家對技能型實用人才的需求缺口一直很大,因此,職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居於高位,中職學生更是成了近幾年就業市場的"香餑餑".這樣一來,一部分中職學生和學生家長就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奇貨可居",覺著具有了一定的專業技能就是一種"資本",是可以與用工單位討價還價或"待價而沽"的資本,產生了一些超出自身能力及與當今勞動用工制度改革趨勢不相符的期望,把自己的就業之路理想化。他們不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自己的就業意向,對就業單位性質、就業地域等的期望都顯得不切實際,明顯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再者,依賴學校及社會關係找工作,把就業的期望寄託於學校安置上,這實際上還是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包分配"的影響所致。

地區貧富差別、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都影響著中職學生的就業意向。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有著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有著較高的收入和較多的培訓、晉升的機會,還有著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這些都是中職學生們嚮往得到的。因此,許多中職學生即使是在這些城市中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也仍然不願去經濟不發達地區就業,即便是那裡有著更多的機會。

(二)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影響著中職學生的就業意向

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中職學校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但是目前很多中職學校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已經無法適應職教教育的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專業設定、專業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發展的需要,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也不能完全符合社會需求,因此導致學生的就業意向存在一定的問題。學校的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未來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需要讓他們能夠巨集觀把握所學專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堅定他們的職業理想、強化他們的職業認知,讓他們能夠對未來職業進行合理選擇和客觀評價。另外,具有廣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又有著良好的職業態度、職業素養的教師隊伍,對學生的就業意向的形成有著積極的、正面的影響。

(三)學校就業指導的不完善影響著中職學生的就業意向

通過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中職學生都很關心自己將來的就業問題,但是進行過思考或者規劃過自己的職業生涯的只有少部分學生,甚至部分已臨近畢業的學生仍未意識到並思考過這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只有通過良好的就業指導,才能讓學生儘快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轉變和更新就業觀念,形成合理的就業意向,使他們能夠順利實現就業,提高他們的就業質量。但是通過調查我們得知,多數學校學生就業指導滯後,職業規劃指導欠缺。在調查目前學校的職業指導內容是否有用時,35%的學生認為一般,更有 16%的學生認為可有可無或沒用,這說明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還很不完善。目前,雖然多數中職學校設定了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但對於學生的就業指導僅侷限於課堂傳授一般知識,基本上是傳統的照本宣科,普遍缺乏有針對性的、個別化的職業指導,這種方式很容易使職業指導課淪為形式的說教,進而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產生逆反心理,也極不利於正確就業意向的形成。

(四)家長的價值觀及意志影響著中職學生的就業意向

家長的傳統觀念影響著中職學生的就業意向。家庭是構成社會的一個最小單位,而且家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會風氣和社會價值觀的影響。而父母的價值觀直接影響著子女的價值觀和就業意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由於我國傳統觀念的長期積澱,每個家庭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位父母都希望"一代勝過一代",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有所作為,能有一個較高的起點。由於受到父母現有職業的直接影響,父母對孩子就業的建議,與現實的生活息息相關。他們把工作是否穩定、工資的高低、福利待遇、工作環境和條件等作為衡量就業好壞的標準。[13]在與招生就業處的`老師進行交流時,有位老師反映了這樣一個現象:農村孩子的父母更希望孩子將來能"坐辦公室",而城市孩子的父母稍顯理性,多數能夠意識到找工作的不易,能夠接受孩子在生產一線工作。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是農村孩子的父母由於資訊的閉塞,不瞭解當今社會發展的現狀,不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而城市裡的家長資訊來源渠道較多,有的家長甚至是經歷過下崗再就業等,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有著較深刻的瞭解,深知找工作的不易。一般來說,由於父母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會明顯地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因此孩子的就業意向往往是父母意向的一種體現。

(五)中職學生的個性及心理缺陷影響著其就業意向

中職學生的個性影響著其就業意向。學生個性因素主要包括興趣、愛好、氣質、性格等,其中影響中職學生就業觀念的個性因素主要是氣質和性格。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中職學生存在著自負、焦慮、怯弱、急躁等很多不良的心理狀況,這些因素都影響其正解就業觀的形成,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中職學生,對職業也有著不一樣的看法和追求。

中職學生的從眾心理影響著其就業意向。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因受到周圍群體行為的影響,而表現出符合於這部分群體的行為方式。一般人的心理感覺少數服務從數,應該是不會錯的,但是自己不獨立思考,缺乏應有的分析,一味地隨大流就屬於盲目從眾心理。在中職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選擇中,個體的不自信、偏離大眾的恐懼、大眾的凝聚力造成了這種從眾心理的突出反應。在與學生的進行訪談交流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缺乏主見,從眾心理比較嚴重,很容易受到他人及社會觀念的影響,別人說哪個企業好、別人選擇了哪個企業,自己也跟著選擇,完全不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出判斷,無法做出切合自身實際的選擇。

(六)中職學生的自身素質影響著其就業意向

中職學生的自身素質包括知識水平、知識結構、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能力素質等。學生的知識水平、知識結構決定了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的主動權,具有了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相應的知識水平在求職時就具有了很強的競爭力;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就是學生是否具備應有的事業心、責任感以及奉獻精神,這是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的一個方面;能力素質是指導個體在從事某種職業活動時所具備的各種能力。目前看中職學生或多或少的缺乏這些素質,普遍缺乏應有的事業心、責任感以及奉獻精神,欠缺愛崗敬業、團結協作、奉獻社會的精神,更多地要求用人單位和他人為自己作考慮,這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就業意向。中職學生年齡較小,不能很好地認識自己,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再者,中職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但是由於基礎較為薄弱,知識面相對狹窄,也缺乏相應的適應能力、創造能力。所以中職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盲目樂觀,依賴心理比較嚴重,在這一階段形成的就業價值觀往往會在自我定位與就業選擇上出現偏差,對職業的期望值普遍過高,期望的職業也往往是本人不能勝任的職業,從而影響著其正確的就業意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