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教育尊重個性因材施教

才智咖 人氣:9.34K

摘 要:國小數學教育必須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每個國小數學教師都應該深刻認識到學生個體差異性,切忌教學時實施一個標準,搞一刀切,而必須尊重個性差異、實行因材施教。因為因材施教是實施差異性教學的核心,而分層教學是實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國小數學教育尊重個性因材施教

關鍵詞:國小數學,教學,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是實施差異性教學的核心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教學各因其材,墨子也主張教學要照顧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到“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教育學家維果茨基認為教師應該對每個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有清醒的認識,即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和可達到的發展水平,可達到的發展水平是指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只有把握“最近發展區”,才能加速學生的發展。布魯姆通過對學生學習的研究,指出學生在學習能力和學習速度上有一定差異。但是,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特別是為中等生和學困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條件,90%以上學生的學習效果會變得十分相似。在一個班內,個性的差異是各式各樣的,教師應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對學生因材施教。

二、分層教學是實現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分層次教學是將同一班級學生按一定的標準分成各個同質組,進而實行區別對待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同一課時對各組分別實施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在傳統授課模式下,容易產生基礎較好的學生“吃不飽”、基礎較差的學生“吃不了”的矛盾,而分層教學能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分層教學,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

(一)教學目標分層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對實施教學有導向作用。教師不僅僅要備教材、備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教學目標一般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學時,教師應該以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論文格式”、“年終總結”、“跳一跳摘得到”、優秀生“吃得飽”為原則,既要有統一的教學活動,又要對學困生及時輔導,還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優秀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嶄露頭角。同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對不同型別的學生進行評價,保護學困生的自尊心,鼓勵優等生不斷超越自我,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如:在教學《角與直角》時,教師可把學習目標分成兩個層次,即知識目標: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元素名稱,認識直角,會藉助三角尺等工具正確判斷直角;能力目標:能動手製作直角。體會直角的特徵,能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自制的工具去驗證猜想。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我們確定其知識目標為: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力目標:會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團結合作的精神。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分層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靈活應用教學方法,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一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時,課堂教學的分層可作如下設計。

1.創設情境:(1)思考: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需要看什麼?(2)出示一個由12塊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拼成的長方體積木,問:怎樣求出它的體積?

2.提出問題:能否不切開物體,找出一個計算其體積的方法呢?並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再問:我們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呢?

然後,根據學生回答歸納: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方法;(板書:方法)學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有什麼用?(板書:應用)。

(三)提問分層

提問是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途徑。要真正做好提問分層,教師在設計問題上必須認真研究。要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問題,啟發學生思維活動,循序漸進地掌握新知識。例如,教學“數位表上的遊戲”時,教師可以分三個層次進行設問:第一層:(1)在數位順序表上,右邊第一位是什麼位?第二位,第三位呢?(2)在個位上放上1個小圓片表示幾?在百位上放上2個小圓片表示幾?(3)523這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幾個一組成的?(4)你能用小圓片在數位表上擺出這個數嗎?第二層:(1)還是523,小胖想在數位表上加上一個小圓片可以怎樣放?(2)放在個位上這個數是幾? 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麼?(3)放在十位上呢? 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麼?(4)放在百位上呢? 比523多了多少?其中的原因是什麼?最後一層:(1)還是523,移動一個小圓片,可以得到哪些數?(2)有沒有規律,一個也不漏?(3)觀察所得到的6個數,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這樣分層提問,逐步增加了問題的難度,能滿足不同能力的學生的學習願望,使學生的興趣更濃,掌握更多新知。

(四)練習分層次

練習是強化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數學學習的必要環節。因學生存在著差異性,教師在練習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例如:在學生學完《長方體的表面積》內容後,教師可以設計一組漸進性的練習題,包括三種練習。

1.模仿性練習。一個長方體的形狀大小為:長3分米,寬1.5分米,高1.2分米,它上、下兩個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左、右兩個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分米?它前、後兩個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分米?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2.發展性練習。一個長方體木箱,長1.2米,寬0.8米,高0.6米。做這個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如果這個木箱不做上蓋呢?

3.綜合性練習。把第一題的木塊平均分成三塊後,木塊的表面積增加多少平方釐米?

通過分層次練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得到提高,學得紮實而牢固。此外,教師還可以以差異學生搭配合作、輔導分層、作業分層次、分層評價、開展數學課外興趣小組等方式來實施分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