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閱讀中的文化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2.16W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針對大學英語文化教育的現狀,本文通過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及價值取向三個方面來論證中西文化差異,提出了文化教育的三個原則:平等性原則,漸進性原則及綜合性原則。

大學英語閱讀中的文化教育論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文化教育;英語閱讀;文化教育原則

大學英語閱讀課程的特點是閱讀量大,涉及內容廣泛。

其選用語言材料的內容涉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歷史、文學、風土人情等各個領域。同時語言材料的文體也呈多樣性,既有文學作品,又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新聞、廣告等語言風格不同的各類文章。它擺脫了中學裡長期以字、詞、句為主的教學模式,從語篇的理解入手,通過提高閱讀質量達到獲取並處理資訊的目的。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學生還可以認識到:在豐富的教學內容背後,還有更加深厚的英語文化“。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1]55。

一、中西文化的主要差異

語言是表達文化的工具,英語閱讀教學一定離不開英語文化。儘管學生學習英語已經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但對語言背後的英語文化所知有限,其文化底蘊還是以中文基礎為主。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對學生在英語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上會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

近些年來,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論述時時見於各種文獻,有限的篇幅不可能窮盡這樣一個巨大的課題。根據當前大學生的英語認知能力,綜合各種文獻提出的觀點,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作為論述的重點。即: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和價值觀。

(一)宗教信仰方面

長期以來,中國學生接受的是無神論的教育,提到宗教就有一種迷信色彩。近年來有人提出:儒教、道教和經過漢化的佛教是影響漢語文化的主要的“宗教”,但無論從內容到形式,儒道釋三教與在西方占主導地位的基督教的差異是明顯的。中國文化敬“天”,認為“天行有常”,相信“天人合一”,連最高的統治者都稱為“天子”等。但在這些現象背後,它們都沒有全體國民統一的敬天的儀式和典籍,更沒有固定的場所來敬天。英語文化則不然,它是建立在宗教文化基礎上的一種文化。它以《聖經》為宗教經典,信徒們則以在教堂定期舉行禮拜來表達對上帝的敬仰,同時又增加了宗教的凝聚力。他們相信上帝,相信“原罪”,即人生來就是有罪的。上帝是主宰一切的主。在語言文化方面,宗教的影響也極為深遠。英語中的好多常用語直接來自《聖經》。如Let’s call it aday。thelastsupper。等。缺乏基本的宗教知識,對於西方文化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

(二)思維方式方面

漢語文化中的思維方式主要“只注意經驗體知的特點”“;在共性個性關係中重視共性,在個體群體關係中重視群體”[3]。從中國最早的文化典籍《易經》,以陰陽來概括世界;後來儒家各種經典,則以天或天子為出發點來對世界進行表達。“這是一種有著極強可塑性、伸張性、隨機性的圓式辯證思維方式。如中國的唐詩,它講究起承轉合,表達一種綜合的思維。往往需要讀者去整體把握,要去“悟”。[4]如果表達得很直白,一般不被看作是好的作品。西方文化則以邏輯思維為主,更多地表達的是一種理性認識。與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反,西方的哲學一直把人放在自然和宇宙的對立面“。深受西方哲學影響的英語民族無疑也重視分析思維,形成了由大到小,由近及遠,由部分到整體的思維模式。”同樣以文章為例,英語的表達方式講究層次分明,脈絡清晰,通過

標題、中心句和關鍵詞來實現其目的。如果像中文那樣的整

體性表述,則同樣不被看作是好的作品。

(三)價值觀方面

漢語文化價值觀注重群體關係的和諧、群體目標的統率和群體利益的維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要以集體利益為重。要有“家”和“國”的概念,個人利益的實現是要通過集體或家庭的利益來實現的。個體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要實現“天下為公”。忽視集體的個體行為則被視為“私”,要求人們做到“無私”。因此“,關係”在漢語文化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西方文化則強調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個人目標的實現以及個人利益的追求,推祟自力更生(self—made)。依靠家族或者組織來實現個體成功是為人所不屑的。只有個體成功後,才能實現家庭的幸福和國家的強大。好萊塢的電影中總是一個英雄在單打獨鬥並最終拯救人類或集體。就連上帝也是隻幫助那些自我救助的人(。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個體主義的另一方面是個人隱私(privacy),任何人都無權干涉。“獨立”是西方價值取向的一個關鍵詞。

二、實施文化教育的原則

對於大學生來說,英語閱讀課程無論從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都是全新的,開始會有一定的困難。這要求教師不但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還要讓他們瞭解相關的文化知識。綜合相關學者的觀點[5],結合本人的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三個原則:平等性原則、漸進性原則和綜合性原則。

(一)平等性原則

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只有各自的不同。不能因為對另一種文化陌生而對之產生歧視與偏見。固然漢語文化有幾千年的文明,但絕不能就拒絕接受英語文化中先進的部分。如在表達方面,英語的表達條理清晰,句中的動詞一定要有明確的主語,而漢語則更多的是無主句。反之亦然。[6]不能因為英語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種而忽視漢語的優良傳統。

如在藝術表達方面,漢語的意境是相當深遠的。可怕的是這種現象正在發生,今天很多大學生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語,卻不能看懂一篇中等難度的古文。可以這麼說,英漢兩種文化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兩種文化,不可厚此薄彼。二者只有不斷在溝通、交流中,相互學習,相互取長補短,才能發揮各自最大的能量。

(二)漸進性原則

文化教育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是隨著學習者英語知識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深化的。通常,初學者很快能瞭解日常的禮儀,而語言背後的文化至少要等到學習者身臨其境或深入學習到一定程度才能達到。大學新生一般都能進行中等難度的材料閱讀,英語閱讀恰好提供了文化學習的機會。常用的課程內容編排也是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

一般從日常大學生活開始,然後涉及到風俗、禮儀、歷史,然後是科技、文學、宗教等。文化教育不能搞突擊或強化,只能循序漸進,從量變到質變。在保證一定閱讀量的前提下,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綜合性原則

文化是綜合體。雖然在每一個章節主要偏重於某一方面,但一個“小”的內容也是發生在“大”的背景下的。文化教育是不能忽視每個單元的厚重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共性、文化的差異性;語言(口語、書面語)的功能、非語言(手勢、表情等)的功能等等。歷史中有文學宗教,科技中也有歷史和經濟。每個篇章無論長短都是一個綜合體。教學的語言是英語,內容可以是地理,也可以是政治,還可以是文學。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課,在自己的母語文化基礎上,通過比較與學習,逐漸形成一種英語文化意識。其目的不但要讓學生在語言上有正確的認知,還要讓他們在文化上有理性的判斷與取捨。

總之,文化教育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本文儘管只選取英語閱讀一個角度,但由水平及篇幅所限,不免掛一漏萬。如在文化差異中對傳統特徵、倫理道德和文化性格等論述;在教學原則中對教學手段、教師的作用的論述都存在很大不足。

期待大家一一指正,同時期待有更多的大學教師共同努力,把文化教育做得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