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整合下社群教育模式的建設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61W

社群教育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以提高區域社群人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群經濟建設為目的,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達到教育的目的。社群教育的教育物件為全體社群居民,無論年齡大小、教育程度,尤其是那些無法通過其他教育來滿足自身知識獲取的底層人群。但是當前的社群教育由於資源整合分配的問題,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資源整合下社群教育模式的建設研究論文

一、當前社群教育資源整合上存在的問題

(一)社群教育資源相對貧乏

社群教育長期以來被人們看作是非正規教育,從而得不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教育資源也得不到補充。當前的社群教育資源往往存在著資源落後、重複建設、資源結構不合理、資源利用率低下等問題。例如 :社群中的圖書資料,很多的圖書資料沒有相應的經費保證,只能夠通過社群企業、集體性的捐助來獲得。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對社群教育資源的需求增加,通識教育資源缺乏的問題日益顯現。

(二)教育開放度低

當前的辦學體制以及管理方案在區域社群教學中顯得非常封閉,學校以及公共文化部門缺乏允許社群成員利用教學資源的'體制,使得很多的社群成員在區域社群中無法進行再次教育,並且社群教育內部的設施封閉,嚴重影響各個區域社群之間的資源分配。

二、如何構建基於資源整合的區域社群教育新模式

(一)充分發掘社群教育資源

基於資源整合的教育體系下,社群教育與繼續教育、職業教育所存在的地位有著非常重大的關係,同樣屬於終身教育的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係。隨著區域社群的深入化發展,很多社群記憶體在的教育已經不僅僅為社群服務,還包括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幼兒教育、義務教育等,隨著這些教育的發展,將使社群的教育功能進一步放大。社群教育學院成為多種教育的集合形式,同時也形成了多種教育的共同辦學的板塊格局。

然而與傳統的社群教育不同的是 :(1)當前的社群教育將教育的功能以及內涵進一步放大,採取"一套領導班子、一個財務中心的集中式管理方式".(2)採取板塊式的管理方式,將社群教育的管理與社群的財務管理獨立開來,形成鬆散的結合方式。然而針對這樣的情況,社群教育在構建的時候應當實行板塊辦學,將社群資源進行整合的集中管理方式,在促使各個辦學板塊健康發展的基礎上,著重發展社群教育,積極開發社群教育的功能。對於各個辦學板塊之間的重大事項,學院應統一的領導指揮,及時集結力量,合理分配資源,高效高質量地完成教學工作。

(二)構建內部辦學機構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無論是教育的方法還是教育的質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我國的社群教育功能與定位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相比,還顯得有些廣泛和模糊,在社群教育資源整合上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那麼區域社群教育在進行資源整合的過程中需要具備哪些功能?當前的社群教育主要包括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老年人教育以及各個義務教育的教學板塊,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積極地處理每個教育板塊之間的資源分配問題,以及學生的供求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需要建立區域社群學校的內部辦學機構,對於社群的辦學機構進行集中式分配,對各個不同的辦學機構設定相應的辦學任務,以及教育性質,對學生安排合理的課程體系,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加強教育資源共享,各板塊教學相互協作,整合所有形式的教學要素合理地分配教學資源,從而形成和諧統一的資訊化、整體化網鏈結構,使得資源能夠在區域社群教育中流動。

(三)立足社群學院教育,加大社群教育資源整合的宣傳力度

在進行區域社群教育的同時,要充分發掘現有教育的能力,以滿足社群居民多種要求為教育的導向,積極地統籌各類有組織的教學資源向社群居民開放。各個街道中國小以及學校所在的社群簽訂共同建設的協議,並按照協議的條例堅持定向的向區域社群學院發放適當的教育資源,以實施現代化的義務教育為主要教育契機,充分的利用義務中所包含的資源,達到資源利用最大化,加強學校與社群之間的交流,推動學校與區域社群之間的合作,提高社群之間的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同時加大社群教育資源的宣傳力度,積極在社群中進行教育調研工作。適當地在社群內部開設社群學院指導中心,在整個社群教育中社群學院指導中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能夠開展老年人教育、幼兒學前教育、學生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教育等多種教育,同時也是向社群的居民宣傳教育的視窗,通過再教育的過程中,開展各種活動,同時能夠與相關的部門進行合作,開展區域社群教育活動,宣傳區域社群教育。

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以及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區域社群教育,面對當前的多種教學資源,進行社群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應制定合理的社群教育資源的分配方法,採取積極有效的資源整合模式,提高社群教育的教育效果,開展社群教育,最大程度地滿足社群居民接受教育的需要,推動社群教育健康穩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

鄭仁星,陳壟 . 開放遠端教育成本效益研究的現狀及思考 [J]. 中國遠端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