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商業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才智咖 人氣:2W
新中國商業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內容提要】新中國建立50年以來,商業的發展與變革使得商品流通渠道日益暢通,市場開始取代計劃在大多數領域承擔起對社會資源的配置功能。然而,目前的商業體制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應當通過建立對市場交換關係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型商業集團,扶植和建設能對全社會的交換活動產生指導性影響的中心市場以及進行從“主體管理”到“行業管理”的管理體制改革等措施來進一步加以改革,以真正能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

新中國商業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關 鍵 詞】商業改革/大型集團/中心市場/行為管理


商業是以媒介和促進商品交換為基本職能的社會行業,就其本質功能而言,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商品交換活動,實現社會資源在各個領域的合理分配,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建國50年來,中國商業根據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和變化,經歷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分配體制向多主體、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場交換體制轉變的過程。其每一步的變革都體現了商業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的適應過程。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的進一步發展與變化,商業必將面臨新的改革任務。

新中國建立50年以來,中國商業的發展與變革大致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建國初期到70年代末,中國的商業經歷了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商業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商業,並進而發展成高度集中的計劃商業體制的過程。

建國初期,新中國的商業主要通過三方面的途徑得以建立。其一,是通過對官僚資本主義商業的剝奪。舊中國龐大的、處於壟斷地位的官僚資本主義商業被剝奪並向社會主義商業的直接轉化,構成了新中國國營商業的雄厚實力基礎;其二,是通過對民族資本主義商業進行以“贖買”為特徵的社會主義改造,使其逐步轉化為社會主義的國營商業;其三,是通過對以農村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民間商貿活動的集體化改造,形成了社會主義的合作商業。至50年代末,隨著對私改造的基本結束和農村集體化程序的基本完成,國營和合作商業已經完全控制了中國的商品流通領域,高度集中的計劃商業體制基本形成。

在長達30年的計劃商業體制時期,商品流通是在單一封閉的系統內執行的。所有的物資和消費品,由國家按照統一的計劃實行收購、調撥和銷售;商品嚴格按照一、二、三級批發流通體系實行單渠道的流通;以國營和合作商業為代表的公有制商業成為商品流通領域的唯一主體,商品的市場價格也受到計劃的嚴密控制。

該時期中國經濟的基本特徵是一種“分配型”經濟,商業的主要作用是按計劃將相當稀缺的社會資源(包括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均衡地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方面,以維持基本的生產活動和滿足基本的消費需求。“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當時指導商業的基本方針。“分配型”的經濟特徵,使商業的主要作用是按照計劃對社會資源進行一層層的分配。商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產的影響和制約,生產決定流通是一種主要的傾向。

不可否認,在當時短缺經濟現象十分嚴重的情況下,計劃商業體制對於保障社會資源的均衡分配,維持佔世界1/5人口的中國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還是功不可沒的`。同時,計劃商業體制所形成的大規模的商品流通,也使社會流通成本大大降低,流通資源得以充分合理地運用。這一時期新中國商業建設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建立集中統一的社會主義計劃商業體制,達到穩定市場和穩定經濟之目的。這對於剛剛從戰爭廢墟中走出來的新中國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高度集中的計劃商業體制同商品交換和流通的市場化要求畢竟是相違背的。首先,其限制了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來發展生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生產的發展受到了制約;其次,其不可能形成必要的市場競爭環境,使市場機制無法成為促進和引導企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再次,其扼制了消費需求的發展,使需求的規模和種類長期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因此,當進入60—70年代,生產能力和消費需求都已有了很大提高的情況下,計劃商業體制的各種弊端就明顯地暴露了出來。商業的變革成為勢在必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