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文化一體化推動文化經濟的興起論文

才智咖 人氣:2.75W

[摘 要] 隨著 經濟 的 發展 、科技的進步,尤其是 網路 的興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顯,經濟文化的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全球化程序的最終決定力量將是文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文化對經濟已不單純是影響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作用,文化經濟時代已臨近家門。本文闡述了當今時代出現的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據此闡述了文化經濟興起的必然性,並對文化經濟的涵義和內容作了闡釋,對如何發展文化經濟作了探索。

以經濟文化一體化推動文化經濟的興起論文

[關鍵詞] 文化;文化經濟;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尤其是網路的興起,文化的力量日益凸顯,經濟文化的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在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全球化程序的最終決定力量將是文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文化對經濟已不單純是影響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作用,文化經濟時代已臨近家門。

一、經濟文化一體化是擋不住的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尤其是世紀之交,隨著 計算 機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因特網的普及,文化與經濟共生互動,經濟和文化的一體化趨勢日益增強。經濟日益文化化,文化日益經濟化。

目前,很多學者把世紀之交產生的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經濟形態稱為“知識經濟”。筆者認為,不如稱為“文化經濟”更合適。文化經濟比知識經濟概括性更強、涵蓋面更廣。文化,根據其與行為的關係不同,可分為知識、觀念和技術。人的行為,首先要明白根據什麼幹,其次要明白乾什麼,最後還要明白怎樣幹。知識,解決的是根據什麼乾的問題,它是反映和解釋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圍事物及人自身的狀況。觀念,解決的是幹什麼的問題,使人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事和想要什麼東西。技術,解決的是怎樣乾的問題,使人知道怎樣幹成要乾的事和怎樣獲得想要的東西。文化中, 哲學 、宗教、道德、 法律 及政策等屬於觀念文化, 自然 科學 和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等屬於知識文化,而各種工程技術、技藝、技巧等,則屬於技術文化。知識、觀念和技術,皆為人的行為所必需,缺一不可。缺乏知識,人就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外界資訊,不能認清自身,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 規律 ,使人不能知己知彼而進退失宜。觀念錯誤,就不能正確的選擇行為方向,即便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高超的技術,也不能持久、持續地利人利己。技術低下,就會心有餘而力不足,陷於妄想和空談,不能實現既定目標。在知識、觀念和技術三者之中,觀念是目的,知識和技術是手段,是為觀念服務的。三類文化,應相互協調,平衡發展,不能畸輕畸重,厚此薄彼[1](P46)。由此可見,“知識”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包括知識,但又不僅僅是知識。“知識經濟”的提法有些偏狹,也不太確切。“文化經濟”的提法比“知識經濟”全面、確切。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使用和分配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而“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充套件和深化。

二、“文化經濟”的涵義、內容及特徵

在我國,“文化經濟”這個範疇,首見於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2002年5月13日發表的`題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發展,進一步推進文化大省建設》的講話。張德江在講話中首先精闢地概括了新世紀經濟的顯著特徵:“文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源動力,在新世紀對於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資訊科技的發展,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聯絡更加密切,文化和經濟出現加快融合乃至一體化的趨勢。經濟活動中注入的文化內涵越多,物質生產中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效益就越好;文化發展中吸收的經濟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蓋面就越廣,影響力就越大,滲透力就越強。”然後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新世紀的經濟,就是‘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作為新世紀的戰略構想,是對當今時代越來越突出的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相互促進現象的深刻反映,它從本質、地位、功能和作用等方面準確揭示了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向,即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依存及一體化。它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徵:

一是經濟發展以文化內容為主導。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等階段,文化經濟的迅猛崛起,標誌著人類社會新階段的來臨。在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起核心作用的生產力要素是不一樣的:農業經濟階段是 自然 力,工業經濟階段是資本和大機器,文化經濟階段則是人文精神和知識、技術的有機結合。因此,文化經濟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甚至知識經濟不同的新型經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代表了一個全新的文明發展階段。此即,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人們越來越重視產品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個性,精神消費在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使得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經濟形態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流,人類社會發展正步入一個文化經濟時代。

二是社會生產方式以人文精神為主導。如果說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核心是突出知識、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價值的話;那麼,文化經濟則是對知識經濟內涵的擴大和深化。文化經濟內在包含了知識經濟,並在經濟系統中充滿了文化因素。其內容構成不僅有科學、技術等智力因素,還有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文化藝術、娛樂休閒等精神因素,不僅包含科學精神,還體現人文精神,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機統一。尤其突出了人文精神、觀念文化作為生產力要素的價值。這就使: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領域;精神、智力因素與自然資源、經濟資本一樣成為生產力中的組成要素;信用文化、經濟倫理在市場競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企業 精神、企業價值觀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效能越來越突出;文化附加值成為物質產品價值中的重要部分;以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的人力資本對經濟競爭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影響[3]。

三、如何發展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是一種文化和經濟融為一體的經濟。因此,發展文化經濟的基本思路就是全力推進經濟文化一體化。為此,要努力實現從“以物質生產為主導”向“以精神生產為主導”的戰略轉移,著力把握以下兩個要點:

1、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推進“經濟文化化”

要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 農村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生存發展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中西部的經濟基礎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承接東部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發展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和水平偏低的問題;通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經濟的國際合作力度,加強省際、市際、縣際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內源型經濟和外源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從而形成大開放的戰略新格局。

2、以發展文化產業為樞紐,推進“文化經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