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公民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係探析

才智咖 人氣:7.07K
淺論公民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係探析


  論文摘要:“公民”一詞源於古希臘,經過羅馬的發展流傳至今。公民具有特定的素質,《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突出了高等教育提高公民素質、培養合格公民的功能。文章首先淺析了公民應具備的素質,認為公民教育是以提高公民素質為中心的。在論述了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關係後,認為二者具有密切的聯絡,因此提出實施公民教育應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觀點。最後對此觀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進行了闡述。

  論文關鍵詞:公民;公民教育;人文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8年10月5日至9日在巴黎召開了世界首屆高等教育大會,會上發表了著名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對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功能作出了明確闡述。中國高等教育正在向建立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邁進,而世界一流大學不僅要培養一流的學生,更要培養高素質的國家公民。由於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歷來都只有“臣民”而無“公民”一說,中國公民意識先天就不足,但是面對現實中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迫切要求,我們不得不沉思如何有效地進行公民教育。
  自2001年中國頒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來,公民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004年鄭州大學公民教育中心成立,這是國內首個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截止到2011年3月22日,以“公民教育”篇名在中國學術期刊網期刊全文資料庫進行搜尋,共有1590條搜尋結果,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共有142條搜尋結果。其中有對中外公民教育進行的比較研究,有對公民教育課程的研究,還有對公民教育內涵的辨析等。本文基於對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內涵的分析,從理論上提出公民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實施的觀點。

  一、公民應具備的素質

  “公民”一詞源於古希臘,經過羅馬的發展流傳至今。“公民”一詞的希臘文為“Polites”,它是由城邦(Polis)一詞衍生而來的,“城邦正是若干(許多)公民的結合”,“城邦的一般含義就是為了要維持自給生活而具有足夠人數的一個公民集團。”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對公民的品德進行了較詳細的論述。在同一城邦裡面,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人們各司其職,“城邦是由不同的分子構成的,”“公民既為各種職分相別的組成分子,他倆的品德就不能是單純的同一品德。”由此得出,“好公民的品德就不能全都符合善人的品德。”這樣引出善人的概念,“我們當說到一個優良的執政就稱他為善人,稱他為明哲端謹的人。”可見在優良的執政者身上體現的“明哲端謹”屬於善人的品德。他又提出:“明哲(端謹)是善德中唯一為專屬於統治者的德行,其他德行(節制、正義和勇毅)主從兩方就應該同樣具備(雖然兩方所具備的程度可以有所不同)。”由此可推論,明哲、節制、正義、勇毅是至善品德的典型代表,也是善人應該具備的品德。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城邦裡面不可能所有人都是善人,好公民的品德不能全都符合善人的品德,既然公民與善良之人的要求不同,好公民的要求低於善良之人,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公民不一定在品德上至善至聖,卻需要以善人的德性為追求目標。
  1998年《宣言》中對高等教育的任務和功能提出了17條展望,並在第一條中就提出了高等教育進行公民教育的要求,“能夠滿足人類各方面活動需要的負責的公民……使他們能獲得自身的發展和適應社會流動的機會,把他們培養成有遠見,有自身提高能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公民。本著公正的原則,把他們培養成維護人權、民主與和平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公民。”[2]其中我們可以提煉出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即:對社會負責,有遠見,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維護人權、民主。
  將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與《宣言》中對公民素質的要求進行比較,二者沒有本質上的衝突,反而具有較多的一致性:都要求公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並且對社會負責,維護民主的體制,愛國,強調促進自身發展的能力。

  二、以提高公民素質為中心的公民教育

  以提高公民素質為核心的公民教育是“現代主義的產物,是與民主共和國家相伴而生的”。蒸汽機的發明帶來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隨之而來的經濟大發展給資本主義的騰飛帶來了強大的動力。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加,資本主義在政治上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政治上的自我治理,人格自由,要求人人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教育與政治一直以來就脫不了干係,政治統治者需要通過教育鞏固自己的政治基礎。那麼提高公民素質——培養更多能夠積極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具有獨立意識和自我權利意識,對國家更加認同的公民,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實行公民教育。但是在不同時間和地域內,公民教育的內涵都略有不同。
  “自從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以來,教育就被賦予一種培育公民的使命:促進知情的、負責的、人道的公民的發展,增強公民參與民主的治理能力,增進公民對立憲民主的價值與原則的認同。”法國是“通過教授給學生諸如平等、民主、權利和義務之類的‘共和國價值觀’,培養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合格公民。其核心是要把年輕人整合進一個建立在啟蒙運動精神和現代普遍價值基礎之上的共同的民族文化當中。”“當今加拿大的官方政策表示加拿大公民教育傾向於最高限度的解釋,即主動公民觀,強調公民的參與、有責任的主動公民。”
  從當今各國公民教育的內涵來看,中心還是放在提高公民素質上。而公民是從屬於一定的政治體制之下的,因此公民教育的核心要求是政治上的自我治理。為了達到政治上的自我治理,則需以提高公民素質為途徑。雖然歲月變遷,公民的概念和公民教育的內涵被不同時代所“著色”,但這一核心意義仍然存在。正如史密斯所說:“無論公民概念附麗再多其他因素,其核心意義依然是指在一個某種形式的民主政體下有權以某種方式參與政治的人。”

  三、公民教育與人文教育關係密切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公民教育的存在背景必須是民主的社會,沒有民主的社會,公民就沒有適合的生存土壤;沒有民主的社會就不能稱“公民”,而是“臣民”或者“奴隸”。民主社會畢竟需要由民主的人來組成,失去了人的集合,不能稱之為社會。民主意識的覺醒要以人的自我覺醒為前提,而人的自我覺醒需要人文教育的薰陶。人文學科是以“人”為中心進行研究的,人文教育是以“人”為出發點實施的教育,民主社會的建設必須依賴於思想上覺醒的人的成長,因此人文教育對公民教育責無旁貸,必須先從理論上來認識公民教育與人文教育的關係,才能在實踐中探討二者的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