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才智咖 人氣:6.2K
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為一種教學原則和現代思想早就被廣大教師所認識。但是目前的課堂教學存在著一個比較突出而又普遍的問題,就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意識不強,獨立思考能力差,因而如何優化教學過程,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探究,並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使其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一、引導學生真正參與教學活動
        教學中實施學生為主體實質就是素質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是否把學生視為主體。是否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不僅是一個教學方法問題,而是一個教學觀念問題。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是數學教學中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啟發者,起的是主導作用,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人,應該激發學生的參與動機,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適當情況下可放手讓學生自己獲取知識,培養主體意識。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時,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每人自制一個圓柱體容器及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容器,上課時教師指導學生操作,拿自制的圓柱體容器裝滿沙子往圓柱體容器裡倒,當三次裝滿時,老師提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分析。
        1.等底等高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幾倍?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幾分之幾?
        2.圓錐的體積應當怎樣計算?公式是什麼?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推匯出:等底等高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體積的3倍;那麼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體積的1/3.從而學生自己推算出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V錐=1/3Sh。
        二、創設情境,激發動機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存在著“數學難理解”的畏難情緒,對數學不感興趣。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師沒有注意到激勵學生的參與動機,而把學生放在被動接受知識的位置上。沒有根據國小生既好奇,又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徵,創設一個讓學生參與的情景,爭做學習的主人。怎樣才能引發學生的參與動機,發揮學的主體作用。
教師就應該恰當地利用教材,結合學生的心理,創設教學情景激勵學生的參與動機。
        三、堅持“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應充分體現以學為主體,實施素質教育。數學課堂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勤於動腦,積極思維,自覺努力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智力,以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運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研究問題,發現規律,提出見解,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優化教學過程,體現主體意識
        教學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它是以一定的認識論為基礎的。所以國小數學教學也必須以科學的認識論為指導,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概念,又從抽象的概念到具體的實踐,從而引導學生沿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正確認識規律,去獲取知識,發展思維。整個教與學的過程也就是體現學為主體的`過程。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接著老師指導設問:我們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來計算?然後讓學生操作進行割補,把平行四邊形轉變成了一個長方形,老師引導提問:1.割補後的長方形的長跟原平行四邊形的長有何關係?2.割補後的長方形的寬跟原平行四邊形的寬有什麼關係?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學生討論、推理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學生討論、推理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這一過程既讓學生掌握了轉化的方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課間,如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習規律的展示過程。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體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問題。
        總之,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數學教學儘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時間,多一點活動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會嘗試成功的愉快。真正讓學生手、口、腦並用,自始至終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得到同步發展,使素質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