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倫理道德

才智咖 人氣:1.3W
畢業論文

多少年來,我個人就有個想法。我覺得,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的重點不在理論而在實踐。先秦儒家已經安排好了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大家所熟悉的。這樣的安排極有層次,煞費苦心,然而1點理論的色彩都沒有。也許有人會說,人家在這裡本來就不想講理論而只想講實踐的。我們即使承認這1句話是對的,但是,什麼是“仁”,什麼是“義”?這在理論上總應該有點交代吧,然而,提到“仁”、“義”的地方雖多,也只能說是模糊語言,讀者或聽者並不能得到1點清晰的概念。
 
 

再談倫理道德


 

秦代以後,到了唐代,以儒家道統傳承人自命的大儒韓愈,對倫理道德的理論問題也並沒有說清楚。他那1篇著名的文章《原道》1開頭就說: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

句子讀起來鏗鏘有力,然而他想什麼呢?他只有對“仁”字下了1個“博愛”的定義,而這個定義也是極不深刻的。此外幾乎全是空話。“行而宜之”的“宜”意思是“適宜”,什麼是“適宜”呢?這等於沒有說。“由是而之焉”的“之”字,意思是“走”。“道”是人走的道路,這又等於白說。至於“德”字,解釋又是根據漢儒那1套“德者得也”。說了仍然是讓人莫名其妙。至於其他朝代的其他儒家學者,對仁義道德的解釋更是5花8門,莫衷1是。我不是倫理學者,現在也不是在寫中國倫理學史,恕我不再11列舉了。

我在上面極其概括地講了從先秦1直到韓愈儒家關於仁義道德的看法。現在,我忽然想到,我必須做1點必要的補充。我既然認為,處理好天人關係在道德範疇內居首要地位,就必須探討1下,中國古代對於這個問題是怎樣看的。換句話說,我必須探討1下先秦時代1些有代表性的哲學家對天、地、自然等概念是怎樣界定的'。

首先談“天”,1些中國哲學史家認為,在春秋末期哲學家們爭論的主要問題之1是,“天”是否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這些哲學家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陣營:1個陣營主張不是,他們認為天是物質性的東西,就是我們頭頂的天。這可以老子為代表。漢代《說文解字》的:“天,顛也,至高無上”,可以歸入此類。1個陣營的主張是,他們認為天就是上帝,能決定人類的命運,決定個人的命運。這可以孔子為代表。有1些中國哲學史襲用從前蘇聯販賣過來的辦法,先給每1個哲學家貼上1張標籤,不是唯心主義,就是唯物主義,把極端複雜的思想問題簡單化了。這種做法為我所不取。

老子《道德經》中在幾個地方都提到天、地、自然等等。他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105章)

在這1段話里老子哲學的幾個重要概念都出現了。他首先提出“道”這個概念,在他以後的中國哲學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裡的“天”顯然不是有意志的上帝,而是與“地”相對的物質性的東西。這裡的“自然”是最高原則。老子主張“無為”,“自然”不就是“無為”嗎?他又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5章)

明確說天地是沒有意志的。他又說: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01章)

道德不發號施令,而是讓萬物自由自在地成長。總而言之,老子認為天不是神,而是物質的東西。

幾乎可以說是,與老子形成對立面的是孔子。在《論語》中有許多講到“天”的地方。孔子雖然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是,在他的心目中是有神的,只不過是“敬鬼神而遠之”而已。“天”在孔子看來也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孔子關於“天”的話我引幾條:

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等等。孔子還提倡“天命”,也就是天的意志,天的命令。自命為孔子繼承人的孟子,對“天”的看法同孔子差不多。他有1段常被徵引的話: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在這裡,“天”也是1個有意志的主宰者。

也被認為是儒家的荀子,對“天”的看法卻與老子接近,而與孔孟迥異其趣。他不承認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最高主宰者。有的哲學史家說,荀子直接把“天”解釋為自然界。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正確的解釋。荀子主要是在《天論》中對“天”做了許多唯物的解釋,我不去抄錄。我想特別提出“天養”說:“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意思是說人類利用大自然養活自己。這也是很重要的思想。多少年前我曾寫過1篇論文《“天人合1”新解》,我當時沒有注意到荀子對“天”的解釋,所以自命為“新解”,其實並不新了。荀子已先我兩千多年言之矣。我的貢獻在於結合當前世界的情況,把“天人合1”歸入道德最高標準而已。這1點我在上面講天人關係1節中已經講到,請讀者參閱。

我在上面只講了老子、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他諸子對“天”的看法也是5花8門的。因為同我要談的問題無關,我不11論列。我只講1下墨子,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這同儒家的孔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