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課堂,提高實效 戚玉燕

才智咖 人氣:9.7K

微雕課堂,提高實效 戚玉燕

【摘  要】  高中生物課堂的細節直接決定課堂效率,而每一個課堂細節都需要經過教師的細心雕琢,方能真正有效。
【關鍵詞】  新課程 微雕 雕琢 效率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實施,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現代生物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每位生物教師都必須認真探索的問題。筆者認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關鍵在於研究課堂細節,認真處理好各個細節,用心雕琢各個細節,稱之為微雕課堂。那如何微雕呢?本文就目前課堂中影響效率的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提出六點看法,即從教學情境、課堂提問、探究活動、教學語言、教學生成、課堂結語等方面入手雕琢。以供廣大高中生物教師參考。
 
1  微雕教學情境,注重實效
1.1  教學情境的作用
 雕琢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不僅有助於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絡,便於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而且還幫助學生知識的同化與順應,有助於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聯想。情境雕琢得好,能提高教學效果與學習效率。另外,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能夠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有助於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激發求知慾,使學生在“樂學”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我們通過教學情境的雕琢,優化了課堂教學,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對知識的理解及能力鍛鍊,不僅獲得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1.2  對教學情境認識上的偏差
 然而也有部分教師對情境教學的認識和理解出現偏差,所設計的情境不能很好地為教學服務或者沒有設計情境,上課只有課本的理論知識,這勢必會使學生懷疑課本知識的價值,嚴重影響學習興趣,課堂效率必然大打折扣。我在聽一位老師上《環境因素影響光合速率》: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影響光合速率的環境因素,請問,有什麼因素呢?底下學生一片嘎然。於是他又說,那我們一起來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這不禁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的課堂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教學情境?如何有效地雕琢創設情境?
1.3  微雕後的教學情境
 對於生物課堂情境的雕琢,我認為:跟生物有關的自然、社會和生活現象以及問題、故事、史實、詩詞、新聞報道、實物、圖片和影像資料等,都可以微雕在生物課堂教學情境,用來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生物知識的天地。比如,在《環境因素影響光合速率》教學中,我是這樣雕琢情境的:有一位農場主,想聘請農技師當他的技術指導,為他指導如何提高農作物產量。現在假如聘請了你去當他的技術顧問,你認為如何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結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高漲,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也提高了思維能力。
 
2  微雕課堂提問,體現實效
2.1  有效提問的作用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恰當有效的提問,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還可以促進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教師通過適時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誘導和提示,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師生之間的有效問答,還可以作為教師檢查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從而獲取真實反饋資訊的手段,這將有助於教師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調整教學計劃,並採取切實有效的矯正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2.2  課堂提問存在的誤區
 然而,許多時候教師的提問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沒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一次我在聽一位老師上《光反應》,他先要求學生看教材91頁的光反應示意圖,然後讓學生描述光反應過程,結果學生的反應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事實上,這一圖解對於老師或許顯得非常簡單,看上去一目瞭然,可對學生來說,從他們的表情中就可知道問題所在。老師的這個提問事實上太大、太突兀了,所以學生的腦子馬上被“砸”暈了,思維陷入了混亂之中。
2.3  課堂提問的微雕
 課堂形成的提問,應在上課前進行精心雕琢設計:①問題應緊扣教材,圍繞教學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提出;②提問要細化,並將他們有機地聯絡在一起,形成一個和諧整體;③在提問之前要為學生的思維活動提供必要的鋪墊,否則學生找不到思維活動的生長點,提問也就失去了意義。④教師應充分發揮導向作用,讓提問的層次由淺入深,有利於降低提問的難度,培養學生有序思維能力。所以在《光反應》的教學時,我琢磨著設計了一組問題:⑴光合作用需要的光能怎樣獲得?⑵光系統Ⅰ和光系統Ⅱ接受能量後,可能會發生什麼變化?⑶有哪些物質參與光系統Ⅱ的反應?水在光系統Ⅱ中怎麼反應?ATP呢?⑷光系統Ⅰ的反應又是怎樣?⑸追蹤電子,它又是怎麼轉移呢?又如:在《滲透吸水原理》複習時,也雕琢設計一組問題:問題⑴:滲透裝置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成熟的植物細胞哪些地方具有滲透裝置的條件?問題⑵:在“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中,若把洋蔥表皮細胞先用鹽酸處理,再做實驗,能否出現質壁分離和復原現象?問題⑶:在做上述實驗時若用KNO3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則鏡檢是,能觀察到質壁分離,但過一段時間後,會發生質壁分離復原現象,這是為什麼?問題⑷: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細胞,能與外界溶液發生滲透作用,人體細胞沒有液泡,所以人體細胞不會發生滲透作用,這句話對不對?由於這組問題的逐個深入,步步提高,體現出與學生認知規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導著學生的思維活動想縱深處發展。
 
3  微雕探究活動,提高實效
3.1  生物課堂和探究
 新課程明確提出了倡導探究性學習,探究學習能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觀察生命現象,探索生命本質,從而獲得生物學知識,有效地形成生物學概念;探究學習能培養學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積極態度,如同交給學生一把開啟生命科學寶庫的金鑰匙。
3.2  課堂探究的誤區
 從目前生物課堂來看,很多生物課堂都進行了探究性學習,但也存在不少誤區:日常教學中,部分教師只重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甚至對任何內容都讓學生“探究”。而生物學科中的知識,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宜學生進行探究,如抽象性強的內容,學生的探究往往很難得到結果;受到探究條件限制的內容,也很難進行探究學習;一些概念性的理解,或是資料性的內容,學生一看就可明白理解,無須進行探究。所以一節課的學習內容有沒有讓學生探究的知識?哪些知識值得探究?是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反覆琢磨學生的基礎之上才能確定好的。這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效的。
3.3  探究內容的微雕
 在選擇探究內容時,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科學科編排體系、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等,然後選擇難度適中的,既能結合教材,又能密切聯絡生活實際的內容讓學生探究。比如:學習呼吸作用原理後,為了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增強運用知識的能力,我們可以再通過一些實驗讓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如探究水果保鮮的條件。先由同學展開討論,然後分組設計實驗步驟:分別探究同樣大小的新鮮桔子在下列三種情況的保鮮效果:室溫,低溫;隔絕空氣,不隔絕空氣;乾燥,溼潤。
 通過比較各小組觀察到的現象,最後引導大家得出水果保鮮的適宜條件:低溫,低氧,適宜的溼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設定一定的知識梯度,再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探究,如探究儲存大豆種子的方法。讓學生借鑑上面實驗方案,自主設計大膽實施,加深瞭解實驗方案的內容、設計實驗的一般程式和遵循的原則,進一步掌握實驗設計的方法和技巧,學會實驗器材的選定、實驗結果的預測、實驗結果觀察等基本技能,從而使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向更高層次昇華。
 
4  微雕教學語言,發揮實效
4.1  教學語言的功能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20倍。”說明教學語言在課堂上的重要作用。清代學者也認為教師是以舌耕為業的。所以,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聽講情緒和學習的積極性,也直接關係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教學效果的高低。因此,教師要重視對教學語言的雕琢、錘鍊,要善於組織教學語言,特別注意以精煉、準確來要求自己的教學語言,使教學有的放矢,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吸引學生,來提高教學效率。
4.2  如何微雕
 試想一個教學語言錯誤頻出、表達不準的.教師,他的課堂上容易生成美麗的細節嗎?一個課堂語言平乏,索然無味的老師怎能激發學生聽課的熱情?那怎樣雕琢出精練生動的教學語言呢?這需要教師課前仔細思量每一細節,注意措詞。同時還要進行強化,可以拍平時的課堂實錄,自己反覆觀看,找出需要糾正和加強之處;或者,也可以請同行一起觀看,提出他們的建議和看法。這樣一段時間後,可以再拍一次課堂實錄,再觀看研究。通過連續的訓練,教師的語言基本功就會大有提升。
4.3  微雕後的課堂
 在觀看浙江省生物優質課評比課堂實錄的視訊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幾位老師的語言雕琢得非常精彩,富有啟發性和邏輯性,生動幽默又充滿感情,整堂課的語言表述中幾乎沒有一句是多餘的,甚至是一個詞,就連舉手投足也雕琢得那麼自然、得體。可謂“增之一分則太赤,減之一分則太白”,做到了恰到好處,這樣經過精雕細琢的課,無疑是一堂高質量,高效率的課。
 
5  微雕課堂生成,昇華實效
5.1  課堂生成的作用
 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與對話,動態生成是它的重要特點。整個教學程序中,隨時都可能出現教師預料不到的情況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關注教學生成這一環節上多投入些精力,認真雕琢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生成,在課堂教學中及時調整教學預案,閃爍出課堂別樣的精彩,一定能使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昇華。
5.2  認識上的誤區
 我們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對“意外”,特別是對“錯誤”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課堂的教學尤其大型觀摩教學活動中,追求的是“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無縫”的教學效果。這樣,勢必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因為課堂生成是一種難得的教學資源,並非隨處可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師如果從教學生成出發,依勢而行,藉機施教,自然、和諧、巧妙地發揮,學生就能從中得到異乎尋常的收穫和喜悅。
5.3  課堂生成的微雕
 首先,善於發現學生的“亮點”生物科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能力是學生素質的重要組成,顯微鏡的使用是實驗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許多學生在使用顯微鏡時不夠規範或者不會使用。在活動《觀察葉綠體》中,我發現,有個別學生對顯微鏡使用特別地得心應手。於是我說:今天我想在每個組各聘請一位同學做“小技術員”,條件是最快在高倍鏡下找到葉綠體,並讓我稽核通過。話剛一出,下邊的非常積極地參與其中,看《活動手冊》的、動手操作的,大家都在一門心思地找。很快,四位“小技術員”脫穎而出,然後,我讓“小技術員”給自己本組的成員,予以“技術”指導和幫助。這樣,我擺脫了以往一人指導幾十人的困境,也使“技術”落實得更加到位,學生的熱情更高、興趣更濃,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其次,及時發現學生的“誤點”課堂中往往回出現很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內容,實驗課更是如此,有時這些內容是不夠正確的,這時教師不能忽視這樣的細節,因為,這種錯誤是一種難求的教學資源,教師要雕琢出其中問題資源,成為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
 比如:一次在做“酶的專一性”實驗時,我發現學生做完試驗後的試管中的顏色有三種,一種磚紅色,一種磚紅色較淺,一種沒有磚紅色。我立刻想到,這三種差別所反映出的學生知識掌握、科學態度、方法技能上的差別就不是三種了,於是走向三個學生,將他們的試管展示給全班學生看,一起來分析原因。分析得出:
 第一種磚紅色,反映做實驗的學生理解實驗原理的能力強,遵循實驗步驟順序,遵守實驗所用時間,具有要做科學實驗先做老實人的求實精神。理應表揚。
 第二種磚紅色較淺,原因是有的學生加酶後,保溫時間短或水溫沒有達到60℃。究其思想根源是急功近利,圖快,圖省事,而將“科學實驗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準繩拋至腦後。
 第三種情況沒有磚紅色,原來是學生看到實驗桌擺放了沸水浴的裝置,就不假思考地將加了酶的試管先放到沸水浴的裝置中加熱。這一錯誤是因為學生做實驗的一個陋習──“只動手、不動腦”造成的。
 用及時捕捉到的實驗課中學生暴露的問題為情境進行剖析,如此處理細節,進行微雕,不僅很好地解決學生實驗能力及情感態度的實際問題,而且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人非聖賢,孰能無“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要重新確立教育資源觀,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學生的“誤點”中蘊含著教學資源。合理巧妙地利用教學中的“誤點”,使課堂因“誤點”而精彩。讓“誤點”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成為促進課堂教學生成的一種寶貴資源。這樣,我們的課堂會更加多姿多彩,我們的課堂會更加有效。
 
6  微雕課堂結語,鞏固實效
6.1  課堂結語的意義
 結語是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雕琢出好的結語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好的結語還可以促進知識的內化,促進感情的昇華,起到前呼後應的作用,而增進課堂效率。它是整節課內容的高度濃縮、高度概括,就像中國畫的線條一樣,雖簡潔卻能勾勒全景,雖粗略卻能體現意境。
6.2  認識上的誤區
 在實際教學中,一些老師對課堂結語不夠重視,其表現在一些課堂中沒有設計結語,或者乾脆用練習來替代。
6.3  結語的微雕
 雕琢設計結語應注重三“點”原則,即點明重點,做到去粗取精,具有衝擊力,便於學生加深印象,深刻領會,牢固掌握;點破難點,從而幫助學生一步加深理解;點設疑點,製造懸念,使學生產生“探究學習”的心境,為上好後面的課程做好鋪墊。比如,在上《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時,一位老師是這樣總結的:同學們,我們今天這節課上得很愉快,很多同學通過自己正確的操作提取和分離了光合色素,第一次和大名鼎鼎的葉綠素親密接觸了(笑),但是也有一些同學找到的色素不是很多,分離不怎麼明顯,希望同學們仔細分析失敗的原因。不管成功失敗,都要把濾紙條貼在你的《活動手冊》上,這可是你的作品,你汗水的結晶。這裡還有個小小的問題:今天我們用的是濾紙條,出來的色素帶是一條一條的橫線。如果是一張濾紙,在上面用提取液描點,那實驗該怎樣操作,結果又將如何?請大家課後思考,欲知詳情,請聽下回分解。這則結語,點到精要處,開啟了學生豐富的想象空間,並使課堂精髓凝聚起來,鞏固了教學內容,促成了教學效果。同時打開了學生求知探索的思路,使學生在不斷求知的過程中產生了越來越強的求知慾。對於結語,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歸納總結。我的做法是提問學生:學習過本節課的知識後,你最深的感觸是什麼?你最想說話的是什麼?你最想做的事是什麼?然後讓學生討論,再派代表發言。或者,你學過這節課之後,你有什麼收穫?你對自己的評價怎樣?對同伴的評價怎樣?你對老師有什麼建議?總之,好的結語表面上是個問號,但同時又是個驚歎號,引人深思;是個疑問號,使人求索;是個刪節號,令人產生更豐富、更深廣的體驗與聯想。
 課堂的細節還有值得關注的很多,從新課程的理念出發認真雕琢每一細節、微雕課堂,應該成為每位教師對教學的共識,成為我們自覺思考、反思的著眼點,更應該成為我們平常教學的自覺行為。關注細節的教學,必定是成功的教學;關注細節的教師,必定是成功的教師;關注課堂細節,課堂定會生成別樣精彩,鑄成最高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黎奇.2006.《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的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4
 [2]陳秉初,陳志偉.2006.《中學生物學教學論》的探究教學。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