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口腔醫學教育改革之我見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8W

自1917年加拿大牙科醫師林則博士建立華西口腔以來,中國現代口腔醫學教育的發展已經歷了逾百年的歷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口腔醫學教育體系並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口腔臨床醫生和科研人才,為中國口腔醫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知識經濟全球化、資訊化及現代醫學技術的不斷拓展,全球性的醫學教育改革趨勢和日趨國際化的醫療衛生服務標準,對我國的口腔醫學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中國口腔醫學教育改革之我見的論文

作為一名接受了中國正規口腔醫學教育、從事口腔本科教學工作數年的基層醫務工作者來說,我對近年來我國口腔醫學教育改革的豐碩成果深有體會,澳大利亞牙科學院為期一年的訪問學習使我對未來我國口腔醫學教育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理解。

1.口腔醫學專業人才的特點

口腔醫學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及治療個體化極強的學科,是非常注重臨床實踐經驗的學科,它要求未來的口腔專業人才在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嫻熟的臨床技能及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要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人際溝通、技術管理能力和創新水平。我國目前的口腔醫學教育發展很快但口腔衛生人力資源仍然匱乏,現有的教育質量和培養模式很難適應越來越高的社會需求,亟需建立更加有效的培養機制以適應口腔衛生保健實際需求和國際競爭的雙重需要。

2.我國口腔醫學事業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口腔醫生與人口的比例大約為1:40000,而國際公認的合理比例應為1:2000,人才匱乏及比例失衡的現狀很嚴重。而且我國職業牙醫師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更加重了口腔醫療資源的“貧富兩極分化”。

此外,我國大部分口腔院校自建立以來一直沿襲前蘇聯20世紀50年代的教育模式,在學制、課程設定、實踐教學等方面與西方國家明顯不同。雖然隨著近年來國際交流合作的日益頻繁,我國的口腔醫學教育體制發生了很大改變,但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仍未得到充分鍛鍊和提高。同時,我國目前的學制設定參差不齊,有專科的三年制到本科的五、六、七年制,獲得碩士學位,也有七、八和九年制,獲得博士學位。學位型別有臨床型,也有科研型,考核機制及考核標準不統一,缺乏嚴格的淘汰機制,有的機構以發表文章數量和科研水平作為評價醫生能力的主要標準,導致了“學歷高,技術低”,“重科研、輕臨床”,“文章多所以職稱高”以及“大規模考研考博”等怪現象的出現,忽視了其作為臨床醫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培訓。

我國大部分口腔醫學專業本科生的課程設定均為第一、二及第三學年上半年,完成約50門公共基礎課和醫學基礎課程的學習,第三學年下半年到第四學年進行口腔專業課程的學習,直至第五學年才安排學生進入口腔臨床實習,而每個專業(包括口腔內科學、口腔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只有各約3個月的學習時間,學生無法真正完成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系統診斷和治療,加上許多醫院沒有配備單獨的學生診室和專業臨床帶教老師,更有患者拒絕學生治療的現象出現,導致學生僅有的1年臨床實習最終也流於形式,無疾而終。

醫學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醫療服務所必需的優秀醫生,以保障社群人民大眾的`健康,守護生命,造福人類。其檢驗的最終標準不應單單是他們知道什麼,而是他們真正能做些什麼。

如何結合我國現代口腔醫學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選擇和更新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機制,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明確融通式、滲透式和突出專業特色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形成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將成為我們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3.對口腔醫學教育改革的幾點見解

3.1學制及課程設定改革建立“5+3”,“3+2”,“七年制”三種適合我國國情的學制培養模式。“5+3”指完成五年制口腔本科醫學教育,取得本科學位後,開始三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及科研能力培訓,進而取得臨床住院醫師資格及碩士學位,以達到培養少而精的國際化醫學拔尖創新人才的目的。“3+2”為通過三年制口腔醫學專科教育取得大專學歷的同時加上兩年全科醫生培訓從而取得助理口腔醫生資格,以滿足農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培養出大批面向鄉鎮衛生院、服務農村醫療的口腔醫生。“七年制”指通過4年基礎理論學習加上3年口腔臨床專科培訓以取得符合基層醫院診療需求的臨床型醫學碩士,它有別於“5+3”模式,是因為這種模式更加註重人文、心理、法律、倫理、美學等有關口腔臨床醫生技術及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其能夠成為優秀的臨床口腔醫學專家。至於博士培養應列入高階人才梯隊的再培養計劃,旨為國家培養高、精、尖的專業科研人才,而不應納入醫院業務績效考核、職稱評審標準之列。

至於課程設定,我們更傾向於增設社群醫學、藝術與美學、循證醫學、營養和保健品學、數字化口腔醫學、社會心理學、人文社科和行為科學、醫患溝通學等選修課的學習,同時加大實驗課和臨床實習課的比例,結合學制設定,由原來的1年延長到2年?3年,讓學生儘早接觸臨床案例,自我發現問題並動用所有網路資訊資源查詢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學生自覺思考、自覺學習及自覺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後開展臨床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在招生的數量和規模上也應根據學制設定的改革做相應調整,杜絕盲目擴招,將學位培養、臨床技能、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三大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做到真正一體化、合理化、標準化,最大程度地節約國家資源,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口腔專業人才。嘗試借鑑悉尼大學從本科生中招收非醫學專業優秀畢業生,進行4年?5年口腔醫學再教育的招生體制,必將會成為我國教改中的一個重大突破,當然以部分優秀一類醫學院校為試點做小範圍嘗試,是為穩妥之舉。

3.2教學模式改革

“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千百年來我國傳統教育傳承至今、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即當今所謂的LBL教學法(LecturebasedLearning),仍為目前我國最普遍的一種教學模式。但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學生不由自主變成了被動學習,在催生懶惰、倦怠心理的同時,確實有悖於當今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美好目標。

於是,符合現代醫學教育理念的PBL教學法(Problem-basedLearning),CBL教學法(Case-basedLearning),TBL教學法(Team-basedLearning)等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PBL教學法,是指把學習設置於複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的一種問題模式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但這種開放探索性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收集整理所需資料,缺乏對知識整體的縱向把握,適合具有一定臨床實習經歷的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教育。

CBL教學法是指學生在一個可控環境中模擬醫生,自主進行分析或決策的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學習模式。該方法具有問題相對集中、縱向挖掘知識、節奏易於掌控等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可彌補PBL的欠缺,在學生開始臨床見習時實施效果很好,是一種理想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但這種方式對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水平要求較高,同時易受老師主觀導向性的影響,使學生在理解和領悟上出現明顯差異。

TBL教學法是2002年Michaelsen提出的一種以團隊協作為基礎,將小組學習和大組講座相融合,提倡以個人測試、小組測試、應用性訓練為主的一種新型階段式教學模式,一定程度上彌補了PBL和LBL的不足,既保證了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技能和獨立思考能力,是我國現階段較為適合的一種教學模式。

正像我們之前所說,教學改革不是可以全套照搬的標準化程式,必須根據我國的實際國情、資源和可行性,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方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對於我國目前的口腔醫學教育,我們更願意根據學生群體的特點和學位設定型別進行相應的教學模式改革,在基礎階段以LBL和TBL教學法為主,在臨床階段逐漸採用PBL和CBL教學法,循序漸進、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悉尼大學牙科學院招收的均為4年制非醫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他們設定的是大課(30%)、PBL課程(30%)、臨床教學(30%)、實驗課(10%)的教學模式,而其他三部分都是圍繞PBL展開的。我去旁聽他們授課時發現,學生對老師所講內容知曉很多,而且興趣頗濃,經常在聽課過程中打斷老師的講解並進行提問,而且所問問題確實很有深度,同時不停用電腦記錄並查詢問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我想這一定與他們所受的本科生基礎素質教育和階段性培養體制有密切聯絡。

3.3師資隊伍建設

從以上各種新型的教育模式不難看出,我國在實行醫學教育改革的同時,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和素質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教學內容,還應有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英語功底,以及良好的組織技能和經驗積累,要從理念到方法上完成“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的角色轉換。

作為學院,應該更新教育理念,制定適合本學科發展的專業人才培養制度,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等多種培養模式,儘快提高教師的創新思維能力、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打造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使其在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中能夠處於主導和決策地位,並始終保持敏銳的生命意識、科學意識、創新意識和終身發展意識,能隨時洞察口腔醫學發展的前沿、動態和命題,要有身先士卒,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的激情和勇氣。

學院應加強教育資源配置、建設(留)學生教學網站、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定期舉辦各種學術講座、為教師營造一個國際化的交流與合作平臺。

3.4學生考核體制改革

以往,學校都以考試成績、發表文章數量作為考核學生能力的主要標準,很大程度上違背了醫學教育的目的和初衷,因為任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不是靠簡單的書本知識和因果關係能夠解決的,更多的是需要醫生紮實的基本功和解決臨床突發、棘手、多變問題的能力。所以在考核過程中,應更注重考查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多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和技能水平。

3.5臨床實習改革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反覆強調“三基”培訓,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在口腔醫學實踐教學中的重要性,但卻忽視了“三早”,即“早期臨床實踐”,“早期科研訓練”,“早期技能訓練”在學生創新能力、心理素養、醫患溝通能力培養方面的關鍵作用[4]。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儘早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還可以在早期接觸社會、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磨練意志,培養出強烈的歸屬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這才是醫學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和昇華。

應加大臨床實習的時間和比例,構建完整的實踐教學平臺,將實驗室教學、臨床技能培訓和綜合實習三大模組有機結合,為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操作能力提供有力保障。在實習期間,因地制宜採取適合的帶教方案,盡最大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操作、獨立與患者溝通,訓練其應急處理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應定期組織學生走上街頭、走進社群,進行義診和口腔衛生宣教活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口腔臨床工作者。

3.6加強學術交流

一直以來,我國的學術交流大多是在研究生、教師、教授的層面上進行,很少有本科生參與。應打破這種常規,設立學生專區,給有想法、有成就的年輕人展現和學習的舞臺,讓他們在與頂尖級的教授交流的同時開拓眼界,鍛鍊自己,提高自己,為更好地規劃自己的學習目標和人生方向打下堅實基礎。

學院、醫院、地區、不同專業、不同領域之間也應加強交流和合作,通過學術研討會、互訪、進修、公派等方式,提高本院學生的理論和業務水平,將先進的臨床技術以最快最好的方式普及開來並使其儘可能向標準化靠攏,這也為醫療糾紛中法律證據的儲存提供了一定的佐證和參考。

4.結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乃百年、千年之大計,沒有教育,就沒有人類文明;沒有教育,就沒有社會進步。口腔醫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我國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它的改革和發展必將會推動我國的口腔衛生事業向著國際化的標準邁進。未來,我們必將會順應全球性教育改革的潮流,推動我國的口腔醫學事業向著更高、更快的方向發展,為我國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口腔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