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管理會計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才智咖 人氣:9.49K
關於管理會計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
一、關於管理與財務會計的關係

  至今,學術界佔主流派的看法是: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是兩個獨立的學科。外部會計資訊的使用者對會計資訊的需要是以貨幣計量的企業整體的和結果資訊,它是由財務會計提供的;而企業內部會計資訊的使用者對企業會計資訊的需要是以貨幣或非貨幣單位計量的企業分支機構或企業整體的未來資訊,它是由管理會計提供的。如果我們從財務會計的一般程序看,這種結論存在明顯的缺陷,管理會計並不是獨立於財務會計的學科,它是財務會計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理由如下:

  (一)外部會計資訊的使用者不僅關注歷史資訊,而且也關注未來資訊。這種關注經歷了一個歷史的變遷。1.在化的早中期,市場需求相對單一、穩定和規模化,市場需求變化週期較長,個性化特徵較少。相應,企業外部會計資訊的使用者,十分關注企業歷史和現實的生產經營能力,而對未來市場的變動及其對企業的重視不夠。2.投資主要採取直接投資形式,企業的所有者相對穩定,一般不存在現實投資者與潛在投資者的對立。外部會計資訊的使用者是現實的投資人,他們的資訊需要主要是企業的歷史和現在資訊。3.所有者或投資人一般只從企業分得投資利潤,這就要求經營者報告其經營業績,對投資者分配利潤。以此為基礎,現行財務會計的報告模式是為報告和解脫經營者的經營管理責任、分配企業利潤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財務會計必然以歷史成本為基礎反映過去和現在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與此不同,在工業化社會的晚期,特別是人類社會進入資訊化社會(或化社會)後,市場需求具有小批量、多品類、易變化的特點;金融工具大量湧現,金融市場日趨活躍和變化不定,投資風險大為增加。為了分散風險,投資者必然要不斷地進行金融工具的買賣,從而形成了金融市場上現實投資者與潛在投資者的對立;金融市場間接投資的出現,也使得投資者謀求獲得資本利得,這使現實的投資者和潛在的投資者都在“博未來”,究竟鹿死誰手,取決於兩者掌握的發行證券企業的未來資訊;金融工具的出現與不斷創新,使得企業的金融資產數量不斷增加,金融資產價值在市場變動中會遠離其歷史購買價,這意味著必須用公允價值來反映金融資產的實際價值。因此,企業僅僅提供以考核經營者業績和分配投資者利潤為目的歷史會計資訊是不夠的,還必須提供有關未來的資訊。

  財務會計報告可以用三種方式向企業外部會計資訊的使用者提供未來資訊:一是在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會計報告中加入以公允市價為基礎的會計資訊;二是以按歷史成本編制的財務報告為基礎,編制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可能變動的衍生性報告,如主要產品銷售明細表是損益表的衍生報表,它能一定程度揭示盈利的穩定性和長期性;三是以歷史資料和未來預期為依據編制預計資產負債表和預計損益表,相應形成一套與兩表揭示的要素相關的確認和計量,它顯然與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告存在差別。

  (二)外部會計資訊的使用者不僅關注企業整體資訊,而且也關注企業的分部資訊。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所提供的資訊反映主體的整體性和反映時間的整體性(分期性),即以整個企業某一會計期間的資訊作為揭示物件,這符合工業化社會早中期資訊使用者的要求。進入工業化社會後期至今,一方面市場變幻莫測,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增強,致使投資者十分關注投資風險;另一方面間接的金融工具投資,使投資者不必將投資長期固定在一個投資方向上。對投資者來說,投資機會與投資風險並存,一個企業的整體資訊表明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甚佳,並不意味著企業不存在潛在的風險或危機;一個企業的整體資訊表明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欠佳,並不意味著企業不存在投資的機會。風險和機會的.前兆通常存在於分部資訊之中。所以,提供分部資訊是投資者企業面臨的風險和可能的機會的基本依據之一。同時,由於投資者的投資表現為一種經常性的行為,就要求提供資訊的時間將不再按照會計分期的原則進行,不僅提供資訊是經常的,而且提供資訊的期間是不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