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及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才智咖 人氣:2.91W

一 經濟全球化及其時代特徵

經濟全球化及其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一概念最早由哪位學者使用,是什麼含義上使用的,目前無法考證。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由Theodre·Levitt在1985年的《市場全球化》一文中首次提出[1]。它是指由於高新科技,特別是資訊技術及其產業的迅速發展,導致運輸和通訊成本大幅度降低,從而直接推動了國際貿易、投資、金融和人才等經濟因素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優化配置,使整個經濟空前緊密的聯絡在一起,逐步邁向一體化的過程和現象。但全球化一步入學術殿堂便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90年代以來,頻頻出現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及人類學諸研究領域中。學術界對一個概念或問題作多視角的探討,儘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均有助於加深人們對它的認識和把握。但我們不應該把本來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把原本約定俗成的概念內涵擴大化。把遠古已在進行或目前可望不可及的遙遠的夢想如全球政治一體化、全球文化一體化以及全球性問題等通通囊括到全球化之中,似嫌牽強,又難以把握。竊以為“全球化 ”從提出的最初本意、從其核心內容來看主要是指“經濟全球化”,亦即是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大規模流動、優化配置和重組,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融為統一的相互依存的經濟體系的程序和現象。正如在1990年第一次完整提出“經濟全球化”概念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前首席經濟學家奧斯特雷 (S·Ostry)提出的:經濟全球化是“生產要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從而實現資源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最優配置”。

經濟全球化是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市場經濟在世界各國不斷擴充套件而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使商業、航海業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絡。”還說:“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2]。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正在繼續發展,且表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徵。

1.生產經營的全球化

美國學者D·F·西蒙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產業全球化。因此,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點是生產經營的全球化。而在全球範圍內組織生產和流通活動的跨國公司又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和主體力量。經濟全球化突出地表現在跨國公司的急劇擴張上,1994年來,世界性的企業併購浪潮規模不斷擴大,一度震驚世界的波音 ——麥道公司合併、賓士——克萊斯勒公司合併和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併等訊息很快被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兼併事件所淹沒。1999年初美國沃達豐公司以560億美元吞併美國空中通訊公司,9個月後,這家新公司又被美國大西洋貝爾電子公司收購。美國家用產品公司與沃特蘭伯特公司宣佈了總值709億美元的合併計劃, 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製藥企業。加拿大阿爾坎鋁公司、法國佩西納公司和瑞士鋁隆察集團合併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鋁公司,年銷售量216億美元。美國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世界微波通訊公司宣佈以近13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第三大電話公司斯普林特公司。年底,英國沃達豐空中通訊公司以1480億美元收購了德國曼內斯曼公司。企業的兼併額從1996年的1.14萬億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 2.5萬億美元,1999年更達3.4萬億美元。企業的跨國兼併極大地優化了資源配置和產業結構,實現了規模效應;使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長。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1998年全世界已有6萬個跨國公司母公司和60萬個在國外的子公司和附屬企業,(而1980年,全世界跨國公司僅 1.5萬家,境外機構僅3.5萬個)[3]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這些跨國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產,掌握了全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的 70%、2/3的世界貿易、80%的專利和其他技術轉讓,他們在全球範圍內組織生產和銷售,使國際分工和專業化協作的程度越來越高,形成了統一的國際生產體系。一項最終產品,它的零部件製造、它的不同生產階段,可以同時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進行,從而可充分發揮各自的技術、勞動力、原材料等不同比較優勢, 實現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最優配置。生產和經營的全球化還表現為產業分工的全球化,產業分工從一國以傳統生產要素為基礎的分工發展成為範圍廣泛的以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從產業部門之間的分工發展到各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從單一產品的分工發展到產品型號、產品零部件和產品工藝流程的分工,並形成世界性的產業分工網路,每一生產環節都成為世界生產體系的一部分,成為商品價格鏈中的一分子。

在生產經營的全球化中,特別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過去20年來,國際直接產業投資一直保持大幅度增長,在國際資本流動中始終佔據重要的地位。從1983 年到1995年,每年平均增長17.2%,大約是國際貿易年增長率的一倍。1997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4600億美元,是1970年的10倍。到 2000年,國際產業直接投資總額為11000億美元,比上年又增長了14%,其中80%以上流入已開發國家[4]。同時國際證券業投資迅速發展,1993 年流動金額為8185億美元,1994年則達到9524億美元,1995年增加到12584億美元[4]。通過國際投資的迅速增長而促成的全球生產和銷售的聯合,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和新的趨勢。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程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始終是國際直接投資的主導力量。有資料表明,最大的 1%的跨國公司擁有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0%,按資產排列的世界100家最大跨國公司控制了約1/3的世界對外直接投資[5]。

2.貿易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的另一重要表現是貿易的全球化。國際貿易是世界經濟中一個古老的現象,它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近年來國際貿易年均增長速度比世界 GDP年均增長速度高出一倍以上。1990-1995年間,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為6%,同期世界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1998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總額為54148億美元,按現價計算比1950年增長了100倍。此外,在1950年還可忽略不計的服務貿易,到1998年已增至13263億美元。 1998年的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佔該年GDP總額288622億美元的 23.4%,這意味著世界各國每年平均有近1/4的GDP不經過國際貿易便無法實現[6]。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從沒有今天這樣緊密。同時,國際貿易貨物品種也日趨多樣化。在世界貿易中佔出口1%以上的貨物從過去的11種增加到現在的20多種。在開發中國家出口貨物中,佔出口中1%以上的貨物種類從過去的 6種增加到現在的20種。國際經濟的發展使世界貿易格局和貿易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電子商務(EC)、電子貿易撮合(ETM)、電子資金轉帳(ETF)等電子化貿易手段在國際貿易中廣泛使用。1994年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協定實現了貿易自由化。1995年正式啟動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以法人地位對成員國進行嚴格的法律約束。標誌著全球貿易體制基本形成。可以預見,隨著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繼續推進,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要素將在全球範圍內更加自由、更大規模地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