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國小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之法

才智咖 人氣:3.07W

國小數學實現高效的課堂效果其實是為了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實現這一點,關鍵還是得提升國小數學課堂的實效性,所以,教師就要在高效化的教手段和教學模式上多花心思和下功夫。

構建國小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之法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程序的逐步深入,高效化課堂也備受關注。對於國小數學而言,課堂高效化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措施。一方面課堂高效化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措施。一方面需要教師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課堂上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課後還要深入反思,簡單地說就是“精心備課、精心上課、精心反思”。另一方面,準確摸透國小數學教材,依從於教材,但又要不斷創新教學形式和內容。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愛上數學課,喜歡學習數學知識,這樣的課堂效果就是高效的,這樣的課堂就是所謂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國小數學;高效課堂;課後反思

素質教育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最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學到較多的知識,並且能較好理解、掌握牢固。那麼,國小數學教師該如何實現課堂的高效化,讓學生愛上數學課呢?筆者就這一點進行淺析。

一、給國小生一些愛上數學的理由和吸引力

基本上每一門課程都是需要在開課時對新課程內容做一些匯入的。設計匯入環節,就是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的思維和學習方向誘導至新課程內容中。好的匯入設計可以迅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不知不覺中契合教師的教學思路。若是匯入不理想,學生對課程興趣喪失,則學習新課的成果就不理想,也就無從談起高效課堂了。那麼,如何優化設計匯入環節呢?怎樣藉助新課內容的匯入環節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呢?要使國小數學高效化,首先要保持新課程匯入方式的新鮮別緻,能在數學課堂的入門部分就抓住他們的興趣和心神,為接下來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興趣基礎。比如,設計有趣的“開場白”,或者是用一段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動畫節目或者片段開場,孩子們的興趣會迅速高漲起來。

二、教師要在高效化的教手段和教學模式上多花心思和下功夫

國小數學實現高效的課堂效果其實是為了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實現這一點,關鍵還是得提升國小數學課堂的實效性,所以,教師就要在高效化的教手段和教學模式上多花心思和下功夫。傳統的`教學模式對課堂高效性注重不多,一般都是教師佔據課堂的主導地位,且不可撼動,學生只是“接受者”,疏忽了學生的個性化的學習需要。學生在課堂只是被動地接受著來自老師的“半消化狀態的食物”,他們在課堂上話語權和發言機會少之又少,這不利於學生開拓數學思維,使得國小數學課堂氛圍太過於凝重,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吸收知識的效果不佳。因此,摒棄改進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勢在必行。一方面改換課堂師生地位的格局,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和發言權,另一方面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心理需求給予更多關注,讓數學課堂變得更精彩生動。

三、科學系統地做好課堂總結,避免“虎頭蛇尾”

設計好的匯入環節為高效課堂開了個好頭。教學過程中運用好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使高效化數學課堂框架挺立、內容充實,但仍要避免“虎頭蛇尾”,關鍵一點就是做好科學系統的課堂總結。就是在數學課堂接近尾聲時,系統性地整合歸納課堂知識,梳理總結課堂內容,教師和國小生在一起回顧整個課堂的教學內容,無形中提升了他們的數學綜合素養以及培養了他們的總結歸納能力;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整合梳理數學知識和學習思路,幫助他們查漏補缺,使他們的數學知識更加系統牢固,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又強化了前面學習的知識點。所以,鑑於課堂總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國小數學老師要發揮好這一點作用,保證課堂從頭到尾的高效性。

四、課後反思也一樣關鍵

做好了課前備課、課中創新以及課尾總結,那麼課後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課後反思能夠讓教師找到自己授課的不足以及缺少高效化的地方,進而採取措施予以改進和調整,以便在今後的教學中吸取經驗,確保課堂的高效化,其實這個過程也是增強自身教學水平的過程。比如,講解“國小數學的混合運算”後,筆者課後有幾點反思:第一點,讓學生懂得如何看題。國小生面對混合運算時,很容易看錯題,或者是不知若何下手,這時教會他們如何審題、看題就很重要,便於他們抓住解題順序,這樣就不容易出錯;第二點,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混合運算的題目樣式很多,但是走不出那幾個運算規則,所以通過學習講解,要使學生熟練掌握這些運算規則以及混合運算的先後次序規則,熟記於心,舉一反三,自然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就不那麼吃力了;第三點,教學要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原則,讓學生在生活例項中學習數學知識,這樣掌握又快又高效。總之,通過筆者在實踐中探索和嘗試進行高效化國小數學模式教學,不斷改進教學手段和授課方式,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注意力,積極反思,反覆改進,收到了學生良好的反饋效果,增進了教師個人的教學水平,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大大提升。

參考文獻:

唐寶山.國小數學課程價值取向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