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理學視閾:戴震對元氣論思想的闡發

才智咖 人氣:1.11W
  

引 子

義理學視閾:戴震對元氣論思想的闡發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的基本精神是關注哲學、哲學和人生哲學,但不容否認的是,中國傳統哲學從來沒有放棄對外在自然現象的追求和探索。這種追求和探索的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就是在探索世界物質本原的過程中,提出並發展了一門相對比較完整的學說 ── “元氣”理論。元氣理論認為: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氣”氤蘊和合而成,“氣”稀微無形,雖視之不見,卻瀰漫宇宙空間;元氣處於不停的運動狀態中,它聚生而成萬物,萬物又離散而為元氣。由於元氣中陰陽兩種屬性的矛盾衝突,從而構成了宇宙萬物及其運動的多樣性。在戴震以前,對元氣理論的這一思想特徵,已有許多思想家做了大量不懈的努力,如荀子認為自然萬物都是由統一的“氣”所構成的,王充、柳宗元、劉禹錫等人都相繼提出了自己的“元氣自然論”思想。張載、羅欽順、王廷相等人,更是進一步發展了元氣論,使其更加系統和完善。但真正完成這一任務的是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王夫之在更高的理論思維水平上,繼承了羅欽順、王廷相等人的氣學思想,提出了氣先理後、氣為本體、氣即實有等觀點,全面系統地解決了理氣、道器問題,成為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之集大成者。可以說,在宇宙本體論方面,戴震並沒有比王夫之提供更多新的內容。戴震元氣本體論學說不同於以往“氣本論”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他全面繼承了自羅欽順、王廷相、王夫之以來元氣本體論的學說,試圖以訓詁考據為手段,通過嚴密細緻的推理方法,打破了程朱賴以存在的“天理”基礎,並引入了明清以來實學思潮中的“實體”觀念,提出了“陰陽五行,道之實體”的思想,把其元氣論建構在了堅實的“實體實事”基礎之上,構築了形態完備的元氣實體思想。戴震的元氣實體思想是由氣、道、理邏輯地構成的,下面筆者通過對氣、理、道的分析來闡釋戴震的元氣實體思想。

;

“氣”的本原特性及存在的兩種形態

;

戴震是在繼承以往思想家關於元氣思想及對理學“理本論”進行全面批判的基礎上確立其元氣實體思想的。戴震明確指出,“陰陽五行之運而不已,天地之氣化也,人物之生生本乎是,由其分而有之不齊,是以成性各殊。”[①] “氣”是宇宙萬物、人生的唯一物質實體和本原。如果戴震僅僅停留在對“氣”為萬物本原現象的描述上,則無任何新意可言。在這個問題上,戴震藉助當時自然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氣”產生萬事萬物的矛盾運動過程及其內在運動規律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剖析。在戴震看來,原始之氣分化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內部相互摩蕩、相互雜糅,從而演化出宇宙萬物與人類社會,這就是戴震所說的“在氣化……則陰陽五行,雜糅萬變,是以及其流形,不特品類不同,而一類之中又復不同。”[②]不但宇宙萬物與人類社會由陰陽二氣演化而來,就連“飛潛動植”乃至一切生物界皆為陰陽二氣矛盾運動的結果。

戴震對世界存在的本原做了多層次的探討。一是認為“氣”是人與萬物產生的根源,這就是他所說的“氣化生人生物”,[③] “人物分於氣化,各成其性”;[④]二是認為陰陽五行的運動變化是人與萬物產生的根源,這就是他所說的“人物生生,本五行、陰陽”,[⑤] “就男女萬物言之,則陰陽五行乃其根柢,乃其生生之本,亦豈待別求一物為之根柢,而陰陽五行不足生生哉”;[⑥]三是認為“天道”是人與萬物產生的根源,“由天道以有人物。”[⑦] “人物鹹本於天道”;[⑧]四是把“天地”看作是人與萬物產生的根源,即他所說的“有天地,然後有人物;有人物而辨其資始曰性”,[⑨] “人物受形於天地”。 “人之生也,稟天地之氣。”[⑩]除以上四種提法外,戴震有時還把“太極”視為人與萬物產生的根源,以為人與萬物“莫不會歸於此”。通過以上引述可以看出,儘管戴震在不同時期的義理論著中對宇宙—社會的生成從不同側面進行了描述,但終其根本,“氣”與“陰陽五行”居於核心地位。“氣”與其他幾種生成萬物的本原來說,並不是同一層面上的關係,戴震之所以在不同場合強調宇宙—社會生原的多樣性,目的就在於說明宇宙萬物、社會人生產生的物質基礎而已。在戴震看來,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體用關係,是物質實體與物質屬性、存在方式的關係。他說:“陰陽五行,道之實體也。”[11] “謂之氣者,指其實體之名;謂之道者,指其流行之名。”[12]戴震非常明確地指出了“氣”與“陰陽五行”是“實體”,而“道”不過是實體的一種功用而已。

“氣”為萬物存在之本原,在這一點上,戴震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氣本論”思想。戴震還認為,宋儒把“氣”分作“形而上”、“形而下”實乃大謬。所謂“形而上”、“形而下”並非截然兩分的兩種存在體,只不過是氣化流行過程中不同的形態,是一種物質存在的表現形式而已,具體說就是:“形而上”是指陰陽五行之氣未成形質以前,“形而下” 是指陰陽五行之氣已成形質以後。對此,戴震有更詳細的說明,“陰陽之未成形質,是謂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變,道言乎體物而不可遺。不徒陰陽非形而下,如五行水火木金土,有質可見,固形而下也,器也;其五行之氣,人物鹹稟受於此,則形而上者也。”[13]陰陽五行之“氣”不但是氣化流行的過程,而且還是生成萬物及其差異性的根據。他說:“陰陽五行之運而不已,天地之氣化也,人物之生生本乎是。”[14] “是以人物生生,本五行陰陽,徵為形色。其得之也,偏全厚薄,勝負雜糅,能否精粗,清濁昏明,煩煩員員,氣衍類滋,廣博襲僢,閎炬瑣微,形以是形,色以是色,成分於道。”[15] “天地間百物生生,無非推本陰陽。”[16] “論形氣,則氣為形之本。”[17]因此,戴震之所謂“氣”,就同時具有了自然本體論和自然生成論的雙重特性。

;

陰陽五行即道之實體

;

“道”在中國傳統哲學中是表徵著最高層次的概念範疇。在程朱那裡,“道”等同於“理”、“天理”,是先世界萬物而存在的精神本體。戴震要批判程朱理學,首先就要瓦解理學本體論之基礎;戴震作為中國傳統的最後一個重要代表人物,也必須沿用傳統的概念範疇而做新的闡釋。氣、道、理三個傳統的概念範疇被戴震納入了其天道思想系統中,成為支撐其元氣思想的基礎和構架。在戴震的話語中,“道”被分為“天道”與“人道”, 儘管在《孟子字義疏證》中,戴震把“天道”(四條)與“道”(四條)分列, 但無論“天道”還是“人道”都不是宋儒所謂的超驗的精神本體,而是天下一“氣”的形之前、形之後的發展演化階段,並不是截然分開的,“道”在戴震那裡具有雙重的含義。“道有天道、人道。天道以天地之化言也,人道以人倫日用言也。是故在天地,則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謂道;在人物,則人倫日用,凡生生所有事,亦如氣化之不可已,是謂道。”[18] “語道於天地,舉其實體實事而道自見,……語道於人,人倫日用,鹹道之實事。”[19]“但在“天道”層面上,由於“道”與“天道”在內涵上有互相重疊的部分,戴震常常在使用上不加區別,喻指同一個概念。他說:“上之原於陰陽五行,所謂天道也。”[20] “故在天為道,在人為性,而見於日用事為為人道。”“陰陽五行,道之實體也。”[21] “陰陽五行,天道之實體也。”[22]因此,本文在敘述戴震的元氣實體思想時,“道”、“天道”是作為同一個概念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