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新模式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5W

摘要:“崗位技能+證書制”模式是在會計電算化專業發展中探索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此模式把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以會計專業崗位技能(手工和電算化)的培養和會計職業資格考證為目標,使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職業工作崗位相統一。

探索《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新模式論文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0引言

通過對現階段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學生就業崗位的調查,積極探索“崗位技能+證書制”的實踐教學新模式。在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中應用此模式不僅可以達到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強化職業崗位技能訓練的目的,同時還是參加會計職業資格證考試的直通車,起到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拓展能力的作用。

1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1.1手工會計實踐內容不全面

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經濟業務範圍較小,與實際經濟業務相比較抽象,沒有具體的崗位技能操作內容,不利於學生熟練掌握具體崗位的業務內容,使得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還需要一定實習和學習過程。

1.2實踐過程不夠真實

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實踐教學所引用的資料大多是抽象假設的或教材式的,學生對真實憑證的填制較為陌生。同時,企業的大小和型別都影響著經濟業務的處理,缺乏一種真實的崗位工作環境,學生不能將學習的知識與職業崗位掛鉤。

1.3無專門職業崗位技能性訓練

現代中小型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職業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希望新招聘的會計崗位人員立即進入工作角色。但是在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中往往沒有具體的會計崗位基本技能的訓練,例如出納崗位要具備哪些基本技能等,使得學生畢業後並不能立即走向崗位、勝任工作。

2“崗位技能+證書制”模式的探索

“崗位技能+證書制”模式的特色主要是兩方面,一是“崗位技能”:在相關專業課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打破原有教學模式,不拘泥於教材限制設計出工作中具體的會計職業崗位,如有出納崗位、採購崗位、生產成本核算崗位、銷售崗位、費用和利潤核算等會計技能崗位,根據這些崗位的職業特點制定出每一個崗位的培養的目標、要求、標準及具體操作步驟和貼近工作崗位的實訓資料進行技能實踐教學。二是“證書制”:指的是學生通過理論和具體職業崗位的學習後可以直接參加會計從業、專業技術資格證考試,即教學與考試直通。

“崗位技能+證書制”模式的建立把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技能教學分為二個階段,其中第一個階段是與理論教學同步的居於工作環境任務式手工模擬實踐和居於會計崗位電算化式的模擬實踐。第二個階段為綜合性的專案式的會計模擬實踐。

2.1第一階段:居於工作環境任務式手工模擬實踐和崗位會計電算化式的模擬實踐

原來大部分會計電算化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分離的,而在“崗位技能+證書制”模式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交叉的。對於總論、複式記賬原理理論部分採用引導啟發接合會計從業資格考證要求的教學方式,但對於憑證、賬簿的內容則可結合實際崗位技能操作邊學習理論邊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即邊學習邊進行任務式崗位模擬實踐。現以出納崗位崗位為例來說明:

2.1.1設計出納崗位實訓要求,提供給學生各種真實的收付款原始憑證,邊講解理論邊觀察實物,使學生加深對原始憑證的感性認識,每一種憑證皆列舉一個經濟業務案例,當堂令學生動手填制並傳遞,完成該業務的原始憑證的任務式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快速掌握原始憑證手工填制的基本技能。在手工填制的基礎上,讓學生再在會計電算化實驗室對收付款業務憑證採用計算機進行原始憑證填制操作,使學生會手工能電算化操作。

2.1.2根據設計的出納崗位實訓要求,在講解賬簿理論的同時提供給學生實際的專用日記賬賬頁,讓學生邊觀察實際賬頁邊學習賬簿的種類和填制要求,並當堂要求根據學生自己填制的收付款原始憑證練習登記日記賬。在手工填制的基礎上,讓學生再在會計電算實驗室對收付款業務憑證採用計算機進行登記日記賬操作,加深學生對賬簿的感性認識,並實現理論向實踐的昇華。

2.1.3根據設計的出納崗位實訓要求,利用課餘時間開設了點鈔技能訓練講座。每年至少要開展一次點鈔技能大賽,給學生一個學習和展示的平臺。

通過出納崗位的實踐教學,學生理解並熟悉出納工作相關內容、崗位職責等,使學生身臨其境,對所練習崗位技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學生均表現出極高的興趣,收效較好。

2.2第二階段:綜合性的專案式的會計模擬實踐

通過第一階段的訓練,學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並具備了一定的會計崗位專業操作技能。在此基礎上安排5周左右的時間,集中進行手工會計和電算化的綜合專案式實踐教學。

2.2.1準備完整的實踐資料

“崗位技能證+證書制”模式對實踐內容的要求較高,實踐內容必須能給學生提供真實的經濟業務、創造一種模擬的經濟環境。實踐內容不能只是經濟業務例項的簡單堆砌,它有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要照顧到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水平,將基礎理論融會貫穿在實際的業務中;其次,實踐所涉及的經濟業務應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能得到全面系統的訓練;第三,要結合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證對實踐技能的要求選取實踐內容;最後,經濟業務應是具體某個企業實際發生的業務,完全真實。

2.2.2綜合性的專案的設定

通過大約5周的集中實訓,提供給學生一個小企業真實的會計核算材料(各種形式的.憑證、賬簿和報表等),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一個月的會計核算的所有操作。此階段採取個人獨立完成的方式,旨在使每位學生能夠清楚瞭解《基礎會計》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熟悉會計核算組織程式,真正的能勝任會計核算的相關工作。

3構建“崗位技能證書制”模式應注意的問題

3.1崗位技能教學環節應以充足的課時作為保障

“崗位技能+證書制”模式把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分成了多個崗位,在這種模式下,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不再是分離的,而是相輔相成、齊頭並進的。為了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以充足的課時為前提。通過實踐摸索,崗位職業技能教學一般應設定在240課時左右比較合適,第一階段分三個學期,每學期一週;綜合專案實踐教學應設定在五週左右的時間較為合適。

3.2實踐教學環節中要具備相應的硬體基礎

會計電算化專業的實踐教學離不開硬體的保障。手工會計模擬實驗室和多功能一體化實踐機房是“崗位技能+證書制”模式實施的硬體條件。手工會計模擬實驗室需要配置一些具有會計職業氛圍的辦公桌椅、佈局、供學生手工記賬練習使用的耗材;功能一體化機房需要一定配置的計算機及軟體,可上網,供會計電算化模擬練習使用。

3.3指導教師應具備豐富的多會計崗位的實踐經驗

在“崗位技能+證書制”模式下對教師的職業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一定要具備的企業工作崗位實踐經驗。吸收更多更新的業務新崗位知識,不斷提升業務素質,為職業實踐教學提供豐富的知識保障。

隨著我國經濟多元的發展,各企事業對會計人員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崗位技能+證書制”實踐教學模式不僅內容全面、崗位技能訓練全面,而且具有職業崗位的針對性,運用此模式不但能加快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零距離會計工作崗位的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