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迪金森和李清照的詩作異同

才智咖 人氣:2.06W

摘要:李清照,中國古代最具影響力的女詩人之一;迪金森,美國神奇般的詩人。兩個人的作品不僅有相似之處,更有千秋之處。本文通過對兩位詩人作品在意象選擇上的相似點分析,以及對清照詩作的愛國情懷和迪金森對死亡的獨到見解進行分析,從而體現出兩人的共性和特殊性,啟迪讀者應該不斷取其精華並不斷創新其內涵,肩負起時代使命。

淺析迪金森和李清照的詩作異同

關鍵詞:孤獨;愛國;死亡;自然意象

一、作品前後期特點

李清照作品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前期題材主要是離別相思和自然風光來反映自己的閨中生活和自己的真實情感,這與她的書香門第出身,早期的富裕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父親豐富的藏書也為她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奠定了她堅實的文學功底。清照和趙明誠的唯美的愛情滋潤著她悠閒作品不斷問世。後期作品主要以戀舊懷鄉和愛國作品為主,多表達自己在孤獨中的哀愁之情、惆悵之苦和對國破家亡的悲憤之情。

美國傳奇詩人迪金森的詩歌同樣也主要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在1861年之前,這一時期她的作品主要以傳統風格為主,感情主要是自然中的流露。作品風格同樣受到出生於律師家庭,青年時期過著單調而又平靜的生活,正宗的宗教教育的影響。第二個時期便是迪金森最具創造力的階段,這一階段更多地展現了她的活力與激情。她的父親律師事務所任職的青年牛頓對她也有一定的影響,其間指導她怎麼讀書讀什麼樣的書,讓她認識到了什麼是和諧之美以及自然中蘊含的美。

二、孤獨中的作者

孤獨就像催化劑一樣激發著她們的創作熱情,使她們在孤獨中依舊可以傲然綻放。

清照的孤獨來自她對家破人亡的感傷,金兵入據中原,朝廷內部激烈的政治鬥爭,漂泊顛離的境遇,丈夫趙明誠的去世,再嫁匪人和離異入獄的災難,這無疑是對一個大家閨秀的無情摧殘,種種遭遇加深了清照的孤獨無奈之感。

寂寞中的深閨,一寸柔腸竟然化成了千縷愁絲,句句刺痛心間,可見她的寂寞孤獨和憂愁之深。她曾說給人帶來的春天即將逝去,又下起了催著花凋落的雨,這更不是悽悽慘慘慼戚嗎?

迪金森二十五歲開始女尼般的.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寫詩三十餘年,留下了一千七百多首詩稿。

孤獨中的她即使未看過海洋,依舊可以知道石楠的容貌和波濤的洶湧;孤獨中的她即使身居陋室,依舊可以憑藉發明出來的“信念”使自己的心毫無波瀾;孤獨中的她即使沒有見過戰士,依舊可以想象他們雪花般的落下猶如一朵玫瑰花的花瓣般紛紛落下。

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面對孤獨的勇氣和沉淪。

三、意象選擇上的相似

大自然是上帝賜予我們最好的禮物,當然也是文人騷客借景抒情的來源。清照和迪金森兩人的詩作無不通過對大自然的描寫抒發自己的情感。

清照詩作中的自然風光是美好又孤獨的。比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的語言,不愧語新意雋,為後人喜歡。《醉花陰》和《一剪梅》中通過描繪孤單的生活,表達自己對愛人的思念之情,運用婉轉的手法,令人感同身受。她的詞描寫的寂寞孤獨生活居多,但是從中又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一個柔弱小女子躍然紙上。

迪金森更是不僅有一雙不同凡人的慧眼,而且擁有一種細微之處見知著的洞察力,花,果子,大海,動物等也是她詩作的創作源泉。

她的作品有對花草鳥的輕描淡寫,也有對洶湧大海,凜冽暴風雨的動態描寫。迪金森在《多少花兒在林間枯萎》中以花自喻,無聲無息綻放與凋謝的花兒便是自己一生的寫照,她惆悵花兒凋落卻不為人知的命運,側面寫出了自己命途多舛和孤獨寂寞的一生。當然我們欣賞“微風吹送的甘甜,鳥兒越過大海的雄心壯志,雄渾壯觀的大海吸引我的手工小船遠離海岸的畫面”,一切如同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映入眼簾。閉上眼,依稀聽到鳥兒空中鳴,波濤在翻湧,大海拍打海岸的聲音。

大自然是我們內心的歸屬,迴歸自然,感受如此美好的世界吧。

四、獨具一格的作家

異曲同工的兩位詩人也有自己的千秋建樹。迪金森的死亡作品佔據了她所有作品的三分之一,而李清照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情感也是開創了女作家創作愛國主義作品的先河。

迪金森認為小止痛片可以減輕苦痛,睡覺如同去死的自由;她認為“死亡”是告別的狂喜,只有遭遇苦惱,忍受成長,才能和同類相聚;她認為去天堂就像羊群夜晚一定回家一樣,雖然黯淡淒涼卻必須做到。迪金森由於先後經歷了家人和戀人的辭世,對死亡帶來的痛苦感受特別深,她認為死亡並不可怕,死亡也不是所謂的終點,而是新的開始,因而死亡變得並不可怕,而是悠然平靜。

清照生當宋金對峙的時候,她主張抗金思想,迫切希望收復失地,一句“問故鄉何處”表達了對故鄉的刻骨銘心的懷念之情,也包含了對金國統治者的怨恨,對於那些因循守舊,苟且偷生,不思收復失地的統治者的強烈譴責之情。臥時燒的沉香,香氣雖消酒卻未醒,說明醉的深沉,強烈地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與此同時濃重的愛國之情也油然而生。

五、小結與昇華

兩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女作家,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下,依舊忠於自己的寫作生涯,不畏於孤獨寂寞,不畏於國破人亡,為後世的作家和學者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我們當代大學生在閱讀她們相關詩集的同時,要不斷地取其精華,吸收消化其中的內涵,當然也要不斷創新使其更加符合時代潮流。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大事;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做新時代的接班人和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