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兒科護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才智咖 人氣:2.64W

摘要: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技術過得硬,留得住、用得上,為基層百姓健康服務的臨床一線醫護人才,注重中職護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傳統授課法既要保留優勢,又要體現以"應用型人才"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改革已勢在必行。以兒科護理學教學為例,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力求不斷創新,啟迪學生智慧,為兒科護理學臨床教學不斷地開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

淺談兒科護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

關鍵詞:兒科護理學;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

為了適應社會對醫療護理人才的需求,注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已勢在必行,以兒科護理學教學為例,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因此,我們對兒科護理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採用如下。

一、教學方法更新

1.1啟發式教學法。例如對新生兒黃疸,可以採用啟發式教學。首先和學生複習膽紅素的代謝示意圖,讓學生理解導致新生兒黃疸的各種病因,是之後講授的臨床表現、治療、護理的鋪墊。複習膽紅素代謝後,接下來再通過啟發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圍繞膽紅素代謝這一過程主動地進行後續內容的學習。具體的方法如下:首先利用代謝示意圖啟發式教學講授病因,在介紹各種病因時讓學生自己思考在膽紅素代謝的哪一環節出現問題,然後帶出臨床表現,這樣能很好地訓練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再如:講授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評估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輕重"感冒"的症狀,然後提出問題:症狀來自那些器官,什麼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與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有何不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就能瞭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是鼻咽喉部粘膜的急性炎症;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為:嬰幼兒以全身症狀為主,年長兒以區域性症狀為主,並伴有高熱、驚厥、消化道症狀,這些症狀與成人不同,這些內容用啟發式教學法教學效果就會更好。

1.2採用病例分析的方法。病例分析的方法教學是以臨床典型病例為主體,模擬臨床實際工作的場景,對整個病例進行分析、判斷、討論,給出臨床典型病例讓學生自己思考、評估是何疾病。教師和學生圍繞病例提出問題,結合理論知識,得出護理診斷、護理目標及護理措施。如講授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護理時,可舉出這樣的病例:一個1歲患兒,自幼面板青紫。現發熱、咳嗽3日,晨起哭鬧後突然出現抽搐入院。體溫38.5度,心前區隆起,胸骨左緣可聞及心臟雜音,指端發紺明顯。胸部線檢查:靴型心。可帶領學生分析病情,此患兒臨床特點為面板青紫、感染,並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抽搐。再引導學生給合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出臨床診斷(法洛四聯症)、護理診斷(活動無耐力、營養失調及潛在併發症),由於該患兒劇烈哭鬧導致腦缺氧而出現抽搐。最後經過討論為該患兒制訂出一系列的護理措施。通過對病例進行分析,可掌握所學的內容。另外授課過程中也給一些反面案例,例如由於護士疏忽導致重大醫療事故等案例,讓學生髮現問題、指出問題,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全面立體,並藉此給學生敲響警鐘,使他們增強責任感[1]。

1.3實訓教學力推複合教學法。為實現教學目標,實訓教學更注重實效性,以適應職業教育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我們在實訓教學過程中常常運用的是操作演示、臨床見習、模擬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專案教學法等及以上各法複合使用,在實訓課多是學生自由分組、合作,在教師指導下共同實施某個專案,小組成員團結、協作,師生關係發生根本的變化,教師是指導者、協調者,整個教學活動學生都處於積極參與狀態。效果顯著,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創新意識,而且還實現了理論實踐的有機結合,營造濃厚的崗位氛圍,效果顯著。例如演示法的運用,操作課前,讓學生使用視訊和電教資料的先對流程瞭解。教師在演示開始時,先迅速地將全過程示範一遍,使學生對整個技術有更進一步印象,在演示過程中教師注意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教師演示後,讓學生即刻練習,自己動手才能把他們所掌握知識的程度反饋給教師,由此產生師生互動的效果,接下來由小組組長帶領練習,學生分組比賽、互做評委,這樣可以快速增進學生的熟練程度,對知識有更立體的認識。又如模擬教學法,其目的是為使學生涉足於與真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某些方面,設身處地去體驗生活。在護理學中,例如對心臟停搏病人的處置,指導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可靠的環境:模擬病房,一張病床和"病人",一輛搶救車,記錄卡等等組織模擬現場。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3-4人,每個人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醫生,護士,家屬等。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最好配以錄影,攝像等輔助教具,角色扮演時間一般為lO一15分鐘,表演結束後,一定要進行小組討論,並不是評論表演者的演技如何,而是討論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操作專案的熟練程度,以及有哪些漏洞和錯誤,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加快學習的速度,動手能力也在提升。

1.4充分運用技能比賽教學手段推動教學改革。校內外護理專業技能操作技能比賽帶動兒科護理學技能競賽深入到常態教學中,課堂上以練習專案為主進行競賽,比如開展小兒體格檢查專案、小兒體液溶液的配製等比賽,通過競賽提高學生應用能力與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授深課效率;課外以檢驗成果為主旨進行學生挑戰賽,樹立典型,展出優秀作品。通過技能競賽拓展辦學特色,豐富辦學內涵、提升辦學品位。通過技能比賽打造新型課堂教學行為,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水平、課堂教學能力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真正實現以賽帶學、以賽帶培、以賽帶訓,引導學生創新式學習,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1.5參觀法。是組織學生在病房、門診、社群醫院等場所直接感知學習的`教學活動,這是一種鞏固知識、擴大視野的最好方法,也可稱之為臨床見習式觀摩。此方法有很多種形式,如觀摩病房,參加查病房,對典型病例進行檢查、詢問,或對病例進行討論、講解、分析等。如:對新生兒特點的教學通常採用參觀法,即在病房中通過體檢就能很直觀地掌握新生兒的特點及相應護理措施。這樣使學生進入職業角色,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教材建設

2.1試行校本教材。改革前我校護理生使用的兒科教材以人衛版為主,內容抽象有深度,現在使用的是結合人衛版、科學出版社的優點,由我校兒科教師和附院護士長等參與編寫一本適合護的校本兒科護理學教材。根據現代醫學模式的改變,本書從護理臨床與教學實際出發,重點突出了病情判斷、治療原則和護理措施,強調了以患者為中心,有利整體護理的思想和原則貫穿其中。學生可以較快與臨床實際接軌,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2.2調整教材內容。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健意識的提高,健康保健措施越來越重要,我們增加了兒科學總論的內容、新生兒常見疾病、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腹瀉病、支氣管肺炎等,增加兒科常見症狀和體徵的內容,並開設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兒童學習困難等問題內容的講座課,以補充學時數的不足。根據兒科常見的住院病例,結合內科所學的知識要求縮短兒科學的有關章節課時安排,如小兒貧血、腎炎和腎病、腦炎和腦膜炎等[2]。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能較系統地瞭解兒科護理學是一門研究小兒生長髮育規律、兒童保健、疾病預防和臨床護理的學科。

三、增強實習前上崗培訓

3.1加強臨床見習內容。為了增強動手能力,儘快過渡到實習階段,我們在實習前實行"強化培訓"。首先認真制訂培訓計劃,分學習小組,每組6人;細化培訓教師帶教內容,從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出發,增加兒科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和適應症內容,老師邊操作邊介紹。如心電監護儀、藍光箱、保暖箱、超聲霧化治療儀、微量輸液泵等,使學生增加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為下臨床實習打好基礎。對兒科一些特有的疾病,如果臨床缺乏相關患者時,我們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疾病的VCD、錄影或國內外各種典型教學圖片,這種"由形象中來又回到形象中去"的教學方法加深課堂的記憶,並補充臨床病例的缺乏現象,深受學生的歡迎。

3.2社群醫院幼兒園見習。組織安排學生分組實習前下社群幼兒園2次,對不同年齡的兒童進行體格測量,給予初步的評價,寫一份體檢報告。另外安排學生外出參觀1次,主要是市人民醫院醫院,加深學生對兒科護理現狀和發展的認識。

總之,上述方法不應固定或單一使用,而應穿插執行,相互融合,相互補充"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醫護教育改革中,我們應不斷創新,啟迪學生智慧,培養出新型的"應用型"醫療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海萍,張順芬.以健康教育為切入點建立新型護患關係[J].護理研究2004(7).

[2]梅國建.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