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護理畢業論文

才智咖 人氣:4.58K

我國高血壓流行具有“三高”、“三低”和“三不”的特點,大力開展高血壓的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緩。下文是關於高血壓護理畢業的論文,歡迎借鑑!

高血壓護理畢業論文

關鍵詞:勁鬆社群;高血壓;自我管理;規範管理

高血壓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老年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低知曉率、低服藥率以及低控制率的特點[1],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針對高血壓患者給予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夠對預防控制高血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規範化管理模式雖然能夠對社群高血壓患者起到一定防控作用,但長期管理效果並不理想[2]。自我管理模式能夠彌補規範管理中的不足,能夠在短期內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效果顯著。北京勁鬆社群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高血壓患者180例,分別給予自我管理與規範管理、常規管理,現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效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高血壓患者180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0例。對照組男54例,女36例,年齡29~93歲,平均(67.0±9.8)歲;觀察組男50例,女40例,年齡39~90歲,平均(66.5±9.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①觀察組給予自我管理方法。在社群居委會幹部協助下,組建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組,選1例患者作為組長,主要負責活動場所選定、血壓計以及小黑板等活動必備物品的配置,並協助指定一位醫務人員輔助管理,提供諮詢指導服務。觀察組自我管理方法具體包括:給每位小組社群成員發放高血壓自我管理相關書籍,社群的衛生服務站可以向小組成員提供免費測量血壓以及相關健康諮詢服務,高血壓患者可以根據自我管理方面的書籍,結合自身的身體狀況制定出適合自己的.高血壓控制行動計劃,記錄好近期的運動、服藥、飲食等情況,設定血壓控制目標,制定降壓藥物服用時間、血壓測量時間等,自己的健康行為自己規範,用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挑戰。②對照組給予規範管理。根據《北京市社群慢性病管理手冊》中的規範管理內容[3],對高血壓患者給予風險度評估,按照以醫務人員為主要引導的宣傳方式給予規範指導,發放健康教育處方,定期舉辦高血壓健康宣傳講座,定期更換社群內健康教育宣傳欄,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相關疾病的認識,提供免費的血壓測量等。觀察指標:兩組社群高血壓患者經過不同管理模式後,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統計干預前後高血壓健康知識知曉率,同時測量患者血壓,資料收集完成之後對比、分析。統計學方法:採用SPSS18.0資料處理軟體進行綜合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採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採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社群高血壓患者經過不同方法管理,觀察組在干預前後高血壓健康知識知曉率上存在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社群高血壓患者經過不同方法管理,觀察組在干預前後血壓水平與控制率變化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髮展,加上生活、飲食習慣的不規律,高血壓患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三高(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三低(低知曉率、低服藥率以及低控制率)”對社群高血壓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4,5]。對高血壓患者給予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夠對預防、控制高血壓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規範化管理模式雖然能夠對社群高血壓患者起到一定防控作用,但長期管理效果不夠理想。自我管理和規範管理對社群高血壓患者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自我管理模式能夠有效緩解醫患之間的交流關係,能夠幫助患者瞭解高血壓相關知識,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通過健康教育引導,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6]。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不同方法管理,觀察組在干預前後高血壓健康知識知曉率、血壓水平與控制率變化以及行為改變率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自我管理能夠提高社群高血壓患者健康知識的知曉率,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水平,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劉曉,趙秋利,李金秀,等.高血壓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其影響因素[J].解放軍護理雜誌,2013,30(20):5-8.

[2]劉力生.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J].中華高血壓雜誌,2011,26(8):8.

[3]劉靜,謝波.我國高血壓病的社群管理現狀[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1):13-15.

[4]吳蘊華,張金玲,孫源樵.上海市閔行區233名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效果評價[J].上海預防醫學,2010,22(5):242-243.

[5]張蓉,孫芸.社群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狀況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誌,2014,31(4):27-30.

[6]範春花.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誤區的質性研究[J].山西醫藥雜誌,2014,43(4):45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