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主題班會的現狀分析及對策

才智咖 人氣:3.14W

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召開主題班會,設計教育方案,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與推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班主任必須直面的問題。然而,在教育實踐中,主題班會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制約著主題班會的教育效果。

關於主題班會的現狀分析及對策

一、主題班會的現狀分析

班會課應該是班主任和學生溝通疏導、相互理解的一個平臺,是討論事務、解決問題的空間,是認識提升、情感昇華的舞臺。然而,現實生活中存在不少輕視班會課的現象,有的當作自修課,有的成為“下達通知課”,有的被其他學科佔用。在認真開展的主題班會中,還存在以下一些現象:

1.班會課變成了“批評會”

經常出現的現象是,班主任把一段時間以來班級發生的問題進行梳理,羅列學生這樣那樣的“毛病”,把班會課上成了“批鬥課”、“訓話課”。

“小明,你的老毛病怎麼又犯了?”被領導找去談話後心情不好的李老師強壓著心中火氣,開始數落起小明的一堆問題。開始,小明難為情地趴在桌上不敢看老師,後來卻身往後靠看著班主任,眼神中露出無所謂的情緒,幾個“朋友”掩嘴偷笑。李老師看在眼裡,氣在心頭,提高嗓音,把“槍頭”對準那幾個幸災樂禍的學生。

犯錯誤是學生的權利,面對學生的錯誤,班主任不應該心生討厭,當作麻煩,而應該視作向教育者發出的“呼喚”。智慧的班主任會用正確的教育方式解決學生的問題,可以採取個別化的教育,可以採取主題班會進行集體教育。然而,這位班主任採取的集體教育方式顯然是錯誤的,他採用直接批評的方式,用灌輸的方法,想要通過指出學生的錯誤,幻想學生幡然醒悟,是不可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併產生行為改變的。因為學生在受到班主任的直接批評時,得到的是自尊的傷害,產生的是排斥心理,雖然沒有直接反抗,但是內心的想法和決定,必然與李老師的希望背道而馳。

2.班會課變成了“歌舞會”

當接到召開主題班會的任務時,有的班主任就要興師動眾地搞節目排練,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節目一次又一次地演練,說吟跳唱,看上去熱鬧非凡,“你方唱罷我登場”,將主題班會開成了“歌舞晚會”。

從社會需要出發決定教育內容是學校德育的慣常思路,對於班主任來說,把教育目標通過文藝表演的方式進行演繹,符合曾經習以為常的教育方式。這種把教育活動變成歌舞表演的主題班會,對於學生來說只不過是在演一場編導好的戲,老師累,學生也累。這種形式的主題班會的特徵是全程預設、結構性強、封閉性、教師強控制、實際上的單向傳遞。它的優點是過程容易控制,易於宣傳主流社會的思想觀點。但是弊端也很明顯,那就是流於表演式,與學生實際生活有距離,針對性不強,從而導致學生似乎成了被動的“道德”接受器,在往教師預設的“圈套”裡鑽,缺少教育活動過程中動態生成的道德思想、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思辯。由於這種形式的主題班會的表演性、虛假性,它的教育價值已經遭致大多數人的質疑。

3.班會課變成了“思品課”

既然在傳統的主題班會課上,學生的表演只是對班會課的配合,並未深入地獲得道德體驗,那就乾脆不要學生表演,而是讓他們專心“體驗”,老師則從後臺走向“前臺”,直接強化主題,進行道德教育。這類班會課在目前的教育現實中佔有一定比例,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德育的目的。

汪老師的班級又發生了學生衝突事件,調查結果表明,主要是學生髮生較小的意外,由於不能相互諒解,沒有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推卸責任,相互指責,從而導致衝突升級。汪老師認為有必要針對這個問題開展主題班會,不僅是對事件中的當事者,也是對於全體同學,有必要進行教育。於是他以“友情”為題,從友情的概念,說到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革命友情,從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伯牙子期的知音難覓說到同學之間的緣分……多數同學都被汪老師淵博的知識、層層推進的演繹所感動,認識到應該珍惜同學之間的情誼,不應該為了小事情破壞同學之間的感情,然而,幾位事件當事者和少數同學卻露出不以為然的神色。

從概念出發還是從案例出發是區別思品課與主題班會課的標準之一。汪老師能夠根據班級的實際問題,敏銳地捕捉到教育契機,開展必要的主題教育活動,是值得肯定的。他從友情的概念逐漸演繹到革命友情、知音難覓,最後落到學生的問題,雖然思路清晰,但是,這顯然是思品課的教育過程,因為,在思品課中也會有關於友情的內容,又何必利用班會課時間呢?雖然本課內容具有顯然的時效性與針對性。由於沒用從學生衝突的具體案例出發,沒用從事件發生、發展、對話、心理入手,沒有剖析當事者態度、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個人價值觀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衝突,沒有形成全體學生正確的道德認知,也就不可能達到對部分迫切需要轉變的學生的教育目的。

以上主題班會普遍存在“投入大、效益少,形式多、共鳴少”的現象,這是因為一些班主任對於班會課存在認識誤區,沒有認識到主題班會的功能定位和教育規律。

二、主題班會的解決對策

主題班會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班主任為主導,圍繞某一個主題,如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情操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意志品質教育、法制規章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開展有計劃、有目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情景化了的認知教育,引導學生在認知衝突和思想對話中激發反應,獲得體驗,促進發展的集體教育活動。

(一)明確主題班會的功能

成功的主題班會,能夠解決學生學習與生活面臨的問題,能夠為學生健康成長指點迷津,能夠形成健全的班集體和正確的集體輿論,能夠培養學生對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培養思維的創造性和適應人生成長的行為與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主題班會是實施德育工作主要途徑之一

2004年3月,國務院頒佈的《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紮實推進中國小思想道德教育。2005年3月,上海市科教黨委和市教委聯合頒佈的《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市中國小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兩綱”教育中的很多內容,如社會責任教育、誠信守法教育、平等合作教育、勤奮自強教育,學會尊重、理解和關愛他人,能夠妥善處理人際交往中的衝突和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要求,都可以通過召開主題班會予以實施。

2.上好主題班會是向“學生呼喚”的迴應

“你們說的我都知道,我們想知道的卻沒有人告訴我!”這是某班主任在按照學校德育工作計劃召開一次主題班會後,瞭解教育效果後得到的反饋。這些來自學生的心聲給我們的啟示是,主題班會除了需要完成學校佈置的教育目標,還要直面學生現實中的問題與困境。這些問題與困境既包括學生成長中的錯誤認識與行為,也包括面對處理問題的困惑與迷惘,對於那些具有普遍性的話題,可以通過主題班會開展教育,為他們指點迷津,照明真理,向“學生呼喚”發出迴應。

3.上好主題班會是班主任必須完成的任務

雖然說“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但是,從對於學生成長影響大小來說,班主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9年8月,教育部出臺的《中國小班主任工作規定》指出,班主任是中國小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國小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國小生的人生導師。因此,班主任要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完成育人的職責,在開展日常教育的同時,還應正確認識主題班會的功能定位,瞭解主題班會的基礎知識,選擇合適的主題,開展卓有成效的主題班會活動。

(二)瞭解主題班會的三種類型

近年來,關於主題班會的爭論頗多。筆者認為,從班主任工作主要的三項任務——管理、教育、指導——出發,主題班會可以劃分為三類,一類可稱為事務性班會,即以解決班級管理事務為主的班會[①];一類可稱為教育性班會,即以解決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為主的班會;還有一類可稱為發展性班會,即以提高效率為主的班會。事務性班會的內容沒有絕對標準,最後的.結果是隻要達成“共識”即可;教育性班會的內容是有明確的是非標準的,班主任要在解決學生思想道德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尋找“真理”;發展性班會的內容同樣沒有絕對標準,以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為目標。

1. 事務性主題班會

專制型的班級管理,是根據“班主任個人意志”進行管理,民主型的班級管理,是根據“集體共識”進行管理,要形成“集體共識”就必須定開會。從培養未來公民的角度看,讓學生學會“開會”是公民教育的起點。事務性班會一般要討論決定班會管理的原則和規則、班級紀律、班級管理許可權的制定和分配,還包括髮生在班級公共生活中的爭議問題的定性和處理等,涉及每個學生的切身利益。事務性班會要求每個學生走出自己個人的小圈子,為班級公共事務出謀劃策,不是為了爭取自己更多的好處,而是站在整個班級的角度公正公平地處地討論問題。這就是本著公正原則參與公共事務的“公共精神”,它是合格公民最本質最核心的品質。

2.教育性主題班會

教育性班會不管採用何種形式,班主任明確的價值傳遞是不可或缺的。在班主任的立場上,它是德性培育的過程;而在學生的立場上,它是德性成長的過程。教育性主題班會的主要任務,就是促使學生轉化或內化既定的社會道德規範和法則,形成穩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行為,重樹人格、德性、氣節、境界、愛、同情、友誼等價值理念在人類價值譜系中的應有地位,進而在個體與共同體、權利與責任、規則與美德、理性與傳統等的有機統一中,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道德價值觀。

3.發展性主題班會

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面臨大量的成長難題,有的與道德直接相關,有的與道德沒有關係,有的界限模糊。由於“生活”的多維性、“教育”的多義性以及生活與教育關係的複雜性,雖然很多教育家都會談到生活教育,但其具體的指代內容有可能大相徑庭[⑤]。班主任需要具有發現學生生活問題的敏銳性,引導學生探究學生問題的本質,尋找問題的“真相”,為學生釋疑解惑。這些問題包括與學習有關的方法問題,與生活有關的習慣問題,與自我管理有關的效率問題,與專業領域有關的科學性問題等。

(三)熟悉主題班會的一般流程

不同性質的主題班會的教育過程也會不同。不論是教育性主題班會還是發展性主題班會,一般都堅持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以“問題”為主線的生成性主題班會

以“問題”為主線的生成性主題班會是針對從“問題”出發的教育性主題班會探索出的教育方式。實踐證明,它同樣適用於從“原則”出發的教育性主題班會和發展性主題班會,並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只是在實施過程中部分環節有所刪減。這裡的“問題”有兩層含義,一是困擾學生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二是教育過程中設計的問題。

以“問題”為主線的生成性主題班會的設計思路有一定的模式,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案例呈現的方式,用學生的話語系統進行真實表達,在討論、分析中達成共識,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一般需要“前期準備”充分、“過程引導”有效、“後期追蹤”強化三個階段。

2.班級會議議事規則

事務性主題班會,更強調學生的互動主體性,“羅伯特議事規則”的精神與事務性主題班會的教育目標高度契合,實踐中,把比較繁瑣的“羅伯特議事規則”進行簡化,確定“班級會議議事規則”。

“羅伯特議事規則”有一套科學體系,實踐者擇其原則,取其精要,結合中國小生特點,創造性地制定了“班級會議議事規則”[⑥],內容如下:

(1)法定人數。一次班級會議合規召開,出席人數必須達到規定的“法定人數”。設立這個條件是要保護組織的名義不被濫用,防止一小部分人以組長的名義做出不能代表整體意見的決定。

(2)基本官員。會議的進行最少需要兩名會議“官員”,一個是“主席”,主持會議秉持規則;另一個是“祕書”,負責會議的記錄,形成“會議紀要”。“主席”由班主任擔任,“祕書”可由書寫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

(3)禮節規範。無論是主席還是每一位與會成員,都必須遵守議事規則所建立的“禮節規範”。①主席要始終保持中立立場,對自己的稱呼僅限於第三人稱“主席”。②成員只能對著主席發言,要避開直接引用另外一名成員的姓名,可以用 “主席,我可以請剛才這位同學解釋一下……”③任何成員發言都必須經主席“准許”。④討論時不要使用易於傷害他人自尊的語言;虛心傾聽他人發言,尊重每位發言者;不針鋒相對反駁他人意見,如要反駁,不能說“你錯了”、“你說的不對”、而要說“我是這麼想的”。

(4)會議基本程式。①主席陳述議題。②就議題展開討論。③歸納討論結果或提請表決。④會議總結。第一,宣佈本次會議就什麼議題,達成了怎樣的共識;第二,宣佈這個決定的結果和效力,部署具體的行動。

(四)掌握一種主題班會的教育思路

由於事務性主題班會在確定“議題”後,只需按照既定原則開展討論即可,一般不必有嚴格意義上的方案設計,而教育性和發展性主題班會都可以採用以“問題”為主線的生成性主題班會的設計思路。下面結合具體案例,介紹主題班會的教育思路。

1.多渠道篩選資訊,選擇“真問題”

以“問題”為主線的生成性主題班會的教育內容,應是從學生需要出發的“真問題”。所謂“真問題”,就是困擾學生情緒,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解決的普遍性問題,比如同伴交往、親子衝突和異性交往等問題。能否找到“真問題”,取決於班主任是否採取多種形式蒐集資訊。班主任應該學會觀察,能夠從學生的行為表現中發現各類問題,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或訪談,瞭解學生最關切的問題。班主任需要對各類問題進行分類和鑑別,根據問題性質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或者進行個別化教育,或者召開主題班會進行集體教育。當然,從“原則”出發的主題班會可以略去本環節,但是,事務性和發展性主題班會的主題,都需要班主任和學生共同選擇。

3.既要研究問題,也要研究學生

班主任應該“研究問題”、“研究學生”,努力做一個“研究者”。“研究問題”,就是結合教育學、心理學和道德教育基礎理論,透過案例呈現的現象看出蘊含其後的道德教育的本質問題,從系統高度透視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係,把握每一個問題的諸要素及相互關係,問題與系統之間的關係,並在問題系統的相互聯絡中理解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還要對關於這方面問題的教育策略、原則和方法有所研究,綜合起來,才可能設計出具有邏輯性的符合教育規律的系列問題。“研究學生”,就是結合一般的兒童認知規律和本班級學生特點,全面分析現象背後學生的認知水平、行為特徵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只有做到充分地“研究問題”、“研究學生”,才可能設計適合本班學生認知水平的教育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