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52W

一篇課文教的好不好,不僅要看老師是否充分的備課,最重要的事看同學們接受的狀況進行評價。下面小編整理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反思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反思【1】

一篇課文教的好不好,不僅要看老師是否充分的備課,最重要的事看同學們接受的狀況進行評價。所以每次教完一篇課文,我都必須寫一篇教學反思,來反思自己哪裡做的不足,以及如何改進。下面是《廉頗藺相如列傳》的教學反思。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有種種誘因或手段,成就動機則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種。實踐證明,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體驗成功的愉悅,就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滿腔熱情地投入學習中。而學生參與課堂越充分越有利於學生透徹理解、認識教學問題,掌握箇中的變化規律和產生原因,提高學習的效率。

在處理古文教學時,改變了以往教師講翻譯、重點的做法,而開展了一個“我來當老師”的活動。我聯絡第一單元人物傳記,選擇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作為第一篇講授的古文。活動設計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屬於過關性質,要求每一組的同學都要把本文出現的語言現象,如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找出來做好歸納,利用參考書,同學之間互相合作,同學們基本上能達到這個層次能力要求;第二個層次屬於提升階段,要求學生能就文中的一些相關知識點有所拓展,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有些同學提到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合縱和連衡,有些同學提到了古代的官職級別,這個層次需要同學在課外查詢相關資料,於是這個任務就落在了某些同學身上,這個層次開始出現了區分度,有的小組能夠找到拓展,提出問題,有些小組則毫無建樹;第三個層次,要求學生能寫出這篇文章的感想,如“凡事要以大局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多一點寬容忍讓”,需要聯絡現實,這個層次提出了寫作的要求,能達到要求的小組又減少了1/3左右。能力要求越來越高,能出色完成任務的同學越來越少。

根據我的觀察以及學生課後感言(寫感言也是常規做法,每完成一篇課文,都要求學生反思這篇課文的收穫與不足)分析,沒能達到第二和第三層次的同學都能有所收穫。第一次進行活動時學生不敢放開手腳,缺乏自信,總想從老師身上得到答案,但是在第二次進行時,活動順暢很多,學生基本上都能明確分工,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自主學習的成就感。類似這樣的活動耗時基本上是3-3.5課時。好像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其實是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活動中不僅是在學習語文,更是在體驗生活,形成能力。

這樣的操作,是行之有效的。我個人如是認為。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反思【2】

今天開始了文言文單元的教學,帶著同學們一起疏理了本單元的史傳文學,均是人物傳記,而且都是歷史上或者文學史上的有名人物,有關這些人物的故事可以說是膾炙人口,如何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在不放過基本字詞句的翻譯的基本原則下,設定一些有辯論色彩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或許可以激發學生親近文字的熱情.本著這樣一個考慮,我對<廉>一課從三個小故事上做文章: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請同學們討論這一故事的理虧一方是秦王還是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一節中,讓同學們思考"秦王為之一擊缶"背後的國家背景政治利益的深義;在"負荊請罪"一節中,讓同學們體味廉頗及時反省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人性優點,

就第一個小故事,在"完璧歸趙"一節中,讓同學們討論,這一環節誰應該承擔主要的責任.此一節不設定唯一答案,只要能自圓其說便可成立,並將王世貞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提供給學生,深化學生對問題的全面而理性的認識.

如果說是秦王理虧的話,可以從秦王第一次派使者前去趙國討要和氏璧時即可看出秦國的霸權與貪婪,再從秦王第一次看到和氏璧的表現(大王傳之以示之美人及左右)可看出秦王的傲慢與無禮,由此可以推知,即使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禮於廷,最終割讓十五城的約定也會在秦強大的國力威脅下成一紙空文,從這個角度講,和氏璧歸趙當然是理所應當的了.

另一方面,如果藺相如理虧的話,則應該把握住秦王在藺相如的一番言談之後的一系列行動方面:當藺相如要求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禮於廷時才將和氏璧給秦,秦王照做了,當藺相如最終沒有如約交璧秦王估計最終不能因一璧之故絕兩大國之交,放棄治罪藺相如的表現可以看出秦王是一個有政治眼光的國君,既是一個有政治眼光的國君,那麼也絕對不會因為一個和氏璧違背割城的約定,從這個角度來看,藺相如應該有理虧的`一面.

通過這些問題的設定,就打破了傳統意義對藺相如的分析與看法,在藺相如身上有了新的意義,也無形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傳統篇章可以說注入了一劑活力.

《廉頗藺相如列傳》教學反思【3】

在設計此課時,抓住了文言文學習的基本規律,文言並重,既重視文言基礎的學習和歸納,有注重深入挖掘文字的內容,在佈置預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就文字內容提出一些問題,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學生深入學習文字的前提,由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無疑,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符合閱讀的心理程序。探究並不神祕,其實就是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的過程。學生提出的問題很雜,上課之前,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歸納整理,理出了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很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常言到:“弱國無外交”,當時秦強而趙弱,與強大的秦國相比,力量弱小的趙國憑藉什麼能再“完璧歸趙”、“澠池相會”的兩次外交活動中捍衛了國家的利益,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通過對本問題的探討,既能很好地把握文字最精彩的段落,又能很好地把握廉藺二人的性格特徵。可謂一箭雙鵰。

在分析廉藺二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情懷時,適時和學生一起補充了陸游的詩句“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屈原的“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顧憲成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恰當的時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比空洞的說教更能深入人心。這個環節是事先沒有預設的,我只補充了一句,學生受到啟發後,相繼補充了後面的詩句,這是非預設的生成的精彩。

此外,在總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時,也是學生經過充分的探討之後得出的結論,比我預設的內容更完整。看來,只要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了學生的能力,當然,怎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就要看老師的功力和應變能力了,要上出一堂精彩的好課,老師自己磨課的功夫必不可少,課前除了深鑽文字外,還要翻閱大量相關的資料,參考別人諸多優秀的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最佳方案,俗話說得好:厚積才能薄發,有豐厚的積累,有大量的知識儲備,才能上出精彩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