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6.85K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課文《陳情表》的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

《陳情表》的教學反思

《陳情表》這篇“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的經典文章,出於情字,歸於理字,融理於情,融情於事,情辭懇切,輾轉婉曲,令人讀之悵然。越是經典的文章,難度越大,特別是在競技課上。

我個人認為,這節課的亮點是:一是教師採用話題閱讀牽引的方式來助推教學,二是重點字詞的推敲與教學內容兩相結合。就此作如下的分析:

一.話題閱讀牽引教學彰顯教師的個性特色

話題“悽苦狼狽的苦情·輾轉婉曲的智慧”是個策略話題,採用對聯的方式擬寫,裡面潛藏著教學的資源:從情入理,由感性到理性的拔高,這是教學的路徑,也是教學的目標;話題本身就是教學內容,即有怎樣的情,如何陳情。

(一)用話題洞開陳情的感情濃雲

教學是繞不開“情”字的,苦情、孝情、忠情。但“苦情”之於“孝情”“ 忠情”而言,側重點不同,前者側重於情感表露,後者側重於內容呈現。“苦情”一詞,能給人感情洪流的衝擊感,形象具體、觸碰感知,故此,先抓“苦情”設計教學,提煉出“悽苦狼狽的苦情”話題引領教學,體會文章情辭懇切、婉轉悽惻的感情。明“苦情”是教學內容、目標;感知“狼狽”之狀,體察“悽苦”之情,是教學路徑與過程。

的確,這個感性的話題在教學中起到了主問題的作用,牽引、輻射教學的效果是明顯的。“苦情在哪?”此問題一拋,學生基本明白要學習的內容是文字的第一、二段,“狼狽之狀如何?”“悽苦之情怎樣?”這樣的問題一出,就能引導學生在字詞句中尋找感知、體察品味。

(二)用話題聚焦陳情的言說藝術

感受了密佈在字裡行間的感情濃雲,繼而挖掘李密為辭召而陳情的言說藝術。曾經試過抓文眼句“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來探究寫作的起因,琢磨陳情的技巧,但鑑於學生的閱讀水平與思維素養而放棄。所以,擬寫話題“輾轉婉曲的智慧”牽引教學。給學生明確“智慧”是指陳情的辭章藝術和表達技巧,修飾語“輾轉”“婉曲”是辭章與表達的特點,引領學生找尋陳情的“輾轉”,來體察陳情的“婉曲”,漸而達到賞析文章陳情妙處的目標。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體味連詞如何轉換文意,明白揮“孝”這面旗幟的作用,感受忠與孝的權衡智慧,借懇切之語體味拳拳之心,最終明白陳情的言說藝術。

(三)用話題構建教學的整體框架

話題一先說“情”,話題二再說“理”,由情入理,融理於情。藉助話題“悽苦狼狽的苦情”引領,體會文章情辭懇切、婉轉悽惻的感情。藉助話題“輾轉婉曲的智慧”來賞析文章陳情的妙處。

二.立足文言字詞來抵達賞讀的目的

(一)準確把握重點字詞,在字裡行間賞玩。“煢煢孑立”,“孑”字本義是缺少右臂,這裡是孤單、單獨的意思。“形影相弔”,“吊”為安慰,積累“弔唁”“弔問”,引入李白 “對影成三人” 的詩句來與李密的“形影相弔”作情境比較,前者享受孤獨的浪漫表達,後者卻是孤苦無依的悽楚流露。

(二)重視挖掘文言字詞中附著的文化資訊。“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給學生挖掘了中國文化人的節氣,不事二主。加入了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給後世人臣的影響的資訊。引入學生剛學過的《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的辭官與李密的辭官的比較感悟,前者是放棄俗世、靜心歸隱,後者為忠孝難全、趨守避害,這樣才能體察李密陳情為什麼那樣的輾轉和婉曲。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更多的是引發了我的思考,當然也是不足之處:

一.文言教學中,重“言”與重“文”兼得的問題

課前瞭解學生預習的情況是學生沒有熟讀文字,個別學生只將難讀的字標註上了讀音就作罷了。這個情況給教學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教學定位為“賞讀”,學生這樣的情況如何實施?預期中的優質生源卻是這樣差強人意的表現,是我始料不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陳情表》的註釋很詳備,在理解、讀懂的問題並沒有多大的障礙。教材編寫上已經給文言教學重“言”這個方面減輕了壓力,顯然是要在文言重“文”上給師生一定的空間,教學應該往“文章”,甚至是“文化”上有所拓展。如果基於學生課前不作為,一味的俯下身字詞串講,學生在文言教學中的增長點是微乎其微的。

《課程標準》還提出:“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字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字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情感。”基於此,明知道學生的文言學習情況,還是選擇了“逆流而上”,拔高教學。必修五的教材,高二的學生,決不能只滿足於落實字詞了。這節課只能是老師的精彩。

二.文言教學中,競賽課與常規課相攜的問題

競賽課勢必要比常規課有更高的要求,如:更謹嚴、清晰的教學設計,更流暢、自然的教學流程,更個性、特色的文字解讀,更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等。但是競賽課不能演變成表演課。

這節課想忠實於常規課的穩紮穩打落實文言,更想體現競賽課的濃縮精彩個性釋放,但很難平衡兩者。

在揣摩李密陳情所表達的懇切之語和摯誠之心時,我引用了學生熟悉的熱播電視劇的臺詞“皇上,臣妾做不到啊,臣妾做不到!”這種哭請、申訴式的話語方式,和李密陳情的話語方式(挑出文字中體現李密話語方式的關鍵詞)進行情境式對比,感知李密虔敬、怖懼、惶恐的話語表達。但這是教學環節的反饋並不理想,想著學生應該會有感觸,可惜不是這樣。這個教學事件,給我的觸動很深,教師自己被感動,但是學生卻端坐一旁,什麼也沒有的態勢。

三.文言教學中,對話展開的問題

學生的文字對話難以達成,或不熟悉文字,或文言素養弱,或閱讀素養差,會導致競技類的教學課堂效果不佳。教師的文字對話再精彩,缺少學生的對話,是教學的一種遺憾。這節課採用話題來拉近文字距離,來展開課堂教學對話,來拉動師生對話,增加學生閱讀的感性認識,聚焦教學核心,是基於長文短講、常態課作展示課呈現的考慮。課堂對話、師生對話是有,但總覺得教學對話不熱鬧。

不是說“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對於現在的學生而言,很難有這樣的閱讀體感。學生能在讀幾遍的基礎上有些感觸就已不錯。那麼在40分鐘的課堂上,面對陌生的學生,調動學生快速入文入情真的有挑戰性。導語設計從標題認知開始,一個字一個資訊,學生異口同聲說最關注的是“情”字,但實際的教學中卻發現學生只是嘴上說說而已,根本沒放在心上,突然覺得學習語文在學生那裡是不是可有可無的,尤其是文言文。有些學生給你的感覺是對文字的漠然。這樣的學習狀態,要展開有效的對話是很難的。

反思如何改進文言教學:

一.最重要的是關注學情而定教,調控課堂而靈活應對。

備賽一天,兩易設計,是反覆在揣摩學情。第一版的教學設計抓住文眼“臣之進退,實為狼狽”作為主問題,在“進”與“退”的權衡中體察狼狽之狀,思考李密如何在進退兩難中找到希望的曙光。但這個設計需要改變學生只會從文字開篇到文字結束的閱讀習慣,要從文字中間開始,輻射前後文,勾連資訊。磨課中發現,一節課完成該教學計劃並不理想,所以放棄了這一版的設計。而後,設計第二版,話題的設計,更能讓學生親近文字、走進文字,也更能讓教學少些束縛與捆綁,多些自由與靈動。

課堂教學中不勉強將預設內容強行拖拽,讓學生吃不消。教學設計不要太強勢,預設要多但要用靈活。

二.字詞教學是文言的根本,怎麼都不能丟,但教學方法、形式要靈活多變。

要抓重要詞句和語法現象進行教學,最好能寓教於樂,輕鬆學習,也將鞏固舊知與學習新知相結合。

三.文言朗讀很重要,不要少不能省,教師也要加強朗讀方面的指導。

單元要求上已經明確提出:“最好能夠熟讀成誦,這樣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發的真摯感情。”讀是為了更好地為教與學打基礎。像《陳情表》這樣的文辭考究、情辭懇切的文章,更應該讀好讀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