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企業文化之求知創新

才智咖 人氣:2.1W

這是個資訊爆炸的社會,有人形容每天都在“淋資訊雨”。以前是發愁找不到合適的資訊,企業把成本花在了找資訊上。現在是資訊太多,怎樣整理出你需要的資訊最難,企業把成本花在了整理資訊上。尤其是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使得資訊爆炸性地增長,更縮短了資訊傳遞的距離。因此作為企業人要善於利用網路上的資訊,網路就是一所大學,要不斷地上網尋找工作中所需要的資料。還要善於和周圍的同事、上司、客戶學習,在學習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升。自我學習的時候,要善於讀書,發現好書,要怎麼才能找到好書呢?這裡有好書的幾個標準,可以使你在10秒中內確定一本書的好與壞,從而做出購買決策(只限於管理類、營銷類書籍)。下面是好書的四個標準:

關於企業文化之求知創新

 標準一:看作者。歐美管理學、營銷學、企業界大師寫的書,一般來說這些書都有比較強的學術性,反映了一段時間的潮流,就象《追求卓越》、《第五項修煉》等,這些書都是購買的首選物件,但千萬要記住,要認準名家,購買大作。其次是香港、臺灣、日本的人寫的書,這些地方比大陸早發展,接受了很多先進的管理思想,進行了很多管理實踐,而且把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東方的傳統文化進行了結合。因此這些地方作家出的書,就比較實用,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可讀性也比較強。

 標準二:看薄厚。厚的書可以看到一個系統,就象菲力普.科特勒的《營銷學》,因此購買超過400頁的厚書,可以比較系統地瞭解一門學問,或知道一個系統,使你有更清晰和全面的認識。薄的書,可以講透一個專題,因此購買不到200頁的薄書,就非常實在。不厚不薄的書就比較難以取捨,可能即沒有系統、也不只一個專題,可閱讀性比較差,很可能有很多廢話。

 標準三:看內容。買書的時候,可能時間緊張,很難把感興趣的都看完,也很難看完一章,所以靠內容選書比較難。但一般來說,好書的.可閱讀性都比較強,哪些東西代表可閱讀性強呢?圖片和表格!如果書中的圖片比較多、表格比較多、強調的重點比較多、小結比較多,多半這本書的可閱讀性就比較強,作者就是以讀者為中心在寫書,就是好書。

 標準四:看其它。看出版社,看印刷次數,看印刷數量。好出版社出的書也不錯,印刷次數多的書也不錯,印刷數量大的書也不錯,這些都是可以參考的方面

因此到書店買書的時候,就可以先看標題,知道是不是感興趣的方面;然後看作者,是哪裡的;然後是看內容裡面圖片和表格等多不多;最後看薄厚,如果還不能確定,就看出版社、印刷數量等,一般來說你可以在10秒內判斷出一本書的好壞,從而做出購買決策。

看書是學習,工作更是學習,而這種學習是主觀為企業,客觀為自己的,無論如何都可以使自己增值,因此企業人要有這樣的信念,生命不息,學習不止,否則很容易被淘汰。而創新和求知是緊密相關的,只有具備了大量的知識,才有的創新的基礎。反過來說,具備了大量知識的人,才有充沛的創新慾望。

然而企業裡面對於創新有這樣的說法,創新是找死,不創新是等死。到底怎樣來創新,由誰來創新呢?一般來說,創新的風險是由企業來承擔的,而創新的經驗是由員工吸取的。因此企業要確定由誰來創新,才能使企業的成本小、風險小,確保創新的成功,不可能人人都創新,那樣企業一定死得很快,很可能企業負擔不起創新的成本。企業要確保創新的成功,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接觸資訊最大的人群、能負擔企業責任的人去創新,而不要把創新的責任完全推到企業基層,或推到管理層。基層管理層接觸的“例外”事情很多,接觸資訊的量也比較大,同時有一定的企業責任,因此一般來說創新的任務集中在基層的管理者身上,而不是在高層領導,也不是在基層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