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1.15W

導讀:諾曼在書中十分注重強調設計的易理解性和可視性。特別是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在生活中使用的產品越來越複雜,產品的工作原理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使用者的常識範圍。更多心理書籍盡在應屆畢業生心理網。

《設計心理學》讀後感

剛剛用兩個星期把這本書看完,覺得如果不寫寫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會讓我的閱讀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黑川雅之在《設計與死》中寫到:

學習和創作的關係可想象為“呼吸”。

有入有出才能提高,所以要勤動手勤思考,遂成此文。言歸正傳:

諾曼厲害之處在於,他把使用者提到了一個無比崇高的位置,真正提出了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在現在可能已經是常見的看法,但在當時卻被大多數的設計師所忽略,設計變成了設計師的個人秀,但往往倒黴的卻是使用者。

諾曼在書中十分注重強調設計的易理解性和可視性。特別是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在生活中使用的產品越來越複雜,產品的工作原理已經遠遠超出了普通使用者的常識範圍。所以設計師應該減小產品與人之間的距離,讓一個嶄新的`產品,即使它利用了全新的技術,也能讓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能有一種親切感,能夠非常順暢的完成操作。這就要求產品的操作方法要符合使用者的常識和習慣。也許有人認為應該也有例外,比如蘋果手機,在使用方法上可以說是完全打破了使用者對手機的使用習慣。但是我們應該要意識到蘋果讓人與手機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直接和自然,它的設計是在做一個減法,所以人們很容易就接受了它,甚至愛上了它。蘋果的使用者往往很難再使用其他手機,就是因為蘋果手機的使用體驗是有著很強的特色的,一旦習慣了就不想再改變。

再說可視性。諾曼提出了:

絕大多數的日常知識儲存於外部世界,而非人的頭腦中。

也就是說只有在被外部世界所刺激時那些知識才會被人們意識到,這種刺激就是我們所說的“資訊”,認知心理學就是這些資訊的接收、轉化和理解的過程。人們頭腦中的“內部世界”是與“外部世界”進行著持續不斷的資訊交流轉化的,而“內部世界”的處理結果就是人們的行為,而人的行為又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外部世界”。這樣一個完整的迴圈就形成了。所以設計師想要產品能夠被正確地使用,就要提高產品的可視性,能夠讓使用者正確迅速的理解設計師的意圖。

諾曼在書中舉了很多很多的例子,這些例子都是生活細微處的小例子,有他自己經歷過的,也有其他人的經歷。所謂見微知著也不過如此吧,作為一個設計師就應該有這樣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領悟力。從“門”到“開關”,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卻把最深奧的設計原理體現的明明白白。設計是生活的一部分,設計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也許設計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藥到病除的良藥,但設計是“鹽”,一點點便可讓生活有滋有味。

但是,這本書也給我了一個疑惑,那就是使用者想要的究竟是什麼?現在很流行的使用者體驗設計,使用者調研,但是調研的結果和資料也不是那麼可靠。使用者有時候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就像那個有名的福特和馬的故事。我們要做的是以一個設計師的專業的視角,幫助使用者找到他們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的需求。可是似乎只有實踐才能證明設計師的想法是真正切合使用者的需求的,否則就只是設計師自己的YY而已了。

有的設計師會比較想堅持自我,就是做自己喜歡的設計,總有與他們品味相同的人會喜歡他們的設計的。這似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設計風格,似乎也都有可取之處,但是中間的度很難把握。只有經驗豐富的設計師,才能做到隨心所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