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讀後感

才智咖 人氣:1.96W

我當然不敢說《設計心理學》是一本晦澀的書,因為人人都說它太經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認知能力的侷限還是耐心的缺乏,我幾乎可以說是很痛苦地讀完了這本設計界的經典大作,然後,一頭霧水。

設計心理學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扔在一邊,下樓的時候,現實卻讓我不得不又想起了這本書,因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須面對的,難以開啟的“諾曼門”,一扇把開關設計在很遠的牆上的玻璃門,它的開關與2個電燈開關並列,樣子也同電燈開關一樣,按了它以後,必須立即跑向玻璃門,並向外推開它,否則5秒鐘後它會自動閉合,門上的把手是豎立的,諾曼說,這樣的把手通常是用來拉,而不是用來推的。

像諾曼那本書一樣經典的很多互動設計大作一樣,比如《about face》,我覺得中文翻譯的很不好,事情本應像書的思想那樣,對使用者有個仔細周密的論證和認識,讀者的環境有所瞭解,而不是把本來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2個名人的書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樣。

不過當我們穿過出版社和翻譯者給我們營造的迷霧,《設計心理學》作者的想要表達的思想,也就像那海邊瀰漫霧氣中的燈塔,給人溫暖和信心。通讀全書,個人感覺作者並非在討論某一個問題和某一個設計的祕訣和方法,而是傳遞一種希望透過表象,直達使用者內在需求的關懷,那就是抓住本質,抓住使用者需求和事實發展的最本源。也許大師的思想是相通的,這種對人性的關懷與順從,對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寬容,在畏研吾的《負建築》裡也有類似的闡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現實更多的是自然和環境,他認為人性順服於自然的規律,也就順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諾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須改變“錯誤”的事實,順從人的慣性,甚至是惰性。當然這裡沒有對錯,東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環境,以及歷史等因數使之成為2種不同的真理。

現代的設計面對的是殘酷的市場法則,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尊重使用者的'習慣當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經正確設計的事物,滿足使用者的表面需求,卻永遠失去了更多的潛在使用者,甚至到頭來連最初的使用者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諾曼舉了個例子,就是那個有電話、電視、鬧鐘等等功能的一個電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個帶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 的是後面那個定語,而不是之前的附屬功能,如果把使用者的一切附屬需求都一個不漏的擺出來、按上去,那是一件捨本逐末的事情,結果自然是造就一個機器怪獸,嚇得連最初提出需求的使用者也不敢照面。為什麼當黑莓和諾基亞推出“全鍵盤”手機的時候,apple卻敢推出沒有鍵盤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樣的。

說到諾基亞,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變種“科技以懶人為本”。

我曾經也暢想過諾基亞和apple同時推出洗衣機,然後“think deffrent”的apple決不會讓你想得更多,只會讓你做的更少,然而諾基亞牌洗衣機會給你25種自由的選擇,以及用來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個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