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 我們該怎樣對待錯誤

才智咖 人氣:1.34W

對待錯誤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呢?是勇於承認還是置之不理?小編下面給大家介紹對待錯誤的正確方法。

心理學與生活 我們該怎樣對待錯誤

普拉卡尼斯說,因此,如果希望將受害者從被騙的邊緣拉回來,首先要給予他理解和支援。能夠提供幫助的親人可以鼓勵受害者講出他們受騙時的想法,也就有可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及其形成過程。他們會說廣請告訴我你為什麼相信他呢?他是怎麼吸引你的?”而不是說:“為什麼你要相信那樣一個混蛋呢?” 騙子們往往具備很多人性的優點——他們友善、彬彬有禮,很有集體榮譽感,喜歡互贈禮物和結交朋友。有這些特質的人即便某些時候會給人添麻煩,也不會讓人們感到沒有安全感或者無能。這是佩雷斯的第三種方法:清晰地認識並區分他們。“我,是個正派、聰明的人,犯了錯誤;我仍然是個正派、聰明的人,錯誤仍然是錯誤。我現在想做的是如何補救自己的錯誤。

在美國文化中,錯誤和愚蠢密不可分地聯絡在一起,但這並不代表其他國家的文化也有這個特點。在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哈羅德•斯迪文森 (Harold Stevenson)和詹姆士 .斯蒂格勒(James Stigler)對亞洲和美國在校兒童的數學表現發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在5年級,得分最低的日本班級的表現,也要比得分最高的美國班級強。為了找出這種現象的原因,哈羅德和詹姆士在 此後的10年裡對於美國、日本和中國的國中班級進行了比較研究。他們通過觀察一個日本男孩的課堂表現找到了原因。那個男孩正在黑板上做三維繪圖的數學題。他在這個題目上花了 45分鐘,一直重複著相同的錯誤,斯迪文森和斯蒂格勒都對他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但是那個男孩自己並沒有因此喪氣,美國學者也發現了自己為什麼會比男孩表現還糟。“美國的文化中認為錯誤是嚴重的心理浪費。但是在日本,人們卻並不是這樣看的。在日本,錯誤、失誤和困惑 都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那個男孩最終還是解決了難題,並贏得全班的掌聲。)研究者還發現與日本和中國相比,美國的'家長老師和學生都更加相信數 學能力是天生的;如果你擁有這種能力,那麼你不必用功學習;反之如果沒有,嘗試也沒什麼價値。與此相反,亞洲國家的人則認為數學方面的成功和其他領域一樣,需要持之以恆和堅持到底的精神。在前進的道路上一定會有挫折,你必須吸取教訓並改進方法;這並不意味著你是個傻瓜。

犯錯誤是科學家和藝術家在啟蒙階段必須經歷的事情,因為他們有自由實驗的機會,驗證一種觀點失敗後,再試試另一種,並做好犯錯誤的準備。有個經典的故事,經常被國小生廣為傳播,那就是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 在經過上萬次失敗發明了燈泡後接受的一次記者採訪。他告訴那個記者:“我並沒有失敗,我成功地發現了一萬種原料都不適合做燈泡。”現在大部分美國兒童都拒絕不斷嘗試的自由,拒絕失敗成百上千次的經驗。兒童的這種心理,歸根結底就是害怕失敗。教育孩子學會成功是必要的,但是教育他們不要害怕失敗同樣重要。當兒童或成人害怕失敗時,他們就會害怕冒險。他們不能承擔錯誤的結果。

TAGS: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