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研究性學習方法

才智咖 人氣:3W

一切都會因時過境遷而黯然失色,唯有思想、感情、生命精神因其觸動人類心絃而超越時空界限永久流傳。語文的研究性學習正是把課文當作鮮活的生命體,讓我們的生命活動方式在對課文呈現的智慧、情感、精神、真理的憧憬和追求中構建起一個健康而穩定的人材並逐步成長為人。

淺談語文研究性學習方法

 一、聯絡教材

不少學校和老師、同學對“研究性學習”的理解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誤區,即:研究性學習就是做研究問題,於是,學生和教師把很多精力花在遠離教材的課題上,貪大求遠,不切實際。我認為,“研究性學習”的準確定位就在於它的中心是“學習”,作為一種學習的主要形式,應當以教材為主要載體。在本學期中,語文的研究性學習基本圍繞著課本展開,如在學習了魯迅的《祝福》和孫犁的《荷花澱》之後,我們展開了對兩位女主人公祥林嫂和水生嫂命運的比較學習,藉此窺探時代變遷對婦女命運的影響;又如在學習了《套中人》之後,我們繼而從生活中找出典型的“套中人”形象等。這些研究性學習聯絡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豐富我們對生活的認識。

二、開拓空間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可以跨越廣袤空間去神遊名山大川,可以穿越時間隧道去聆聽“高山流水”。正如愛默生所說:“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事,把書籍當作註解。”研究性學習中的創新正是實現一個“知舊——熟舊——破舊”的過程,把課本中的知識昇華到生活這個空間領域去思考、探索,這種創新精神是勇於打破慣性束縛、答案模式的精神,也是我們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當具備的素質。

以語文研究性學習為例,在一堂有關詩詞鑑賞的課上,教師推薦了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鳳棲梧》和辛棄疾的《青玉案》,柳永的.《鳳棲梧》本是表達男女之間的相思之戀,辛棄疾的《青玉案》是抒發政治失意的苦悶和堅守高潔的情懷,而教師並未拘泥於千百年來人們的共識,而是以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引用這三首詞中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三句來解讀讀書的三重境界為例,鼓勵我們“作者未必然,而讀書未必不然”,開拓思想的空間,抒寫自己的見解,於是,就現出瞭解讀理想、學習或生活的一篇篇思想活躍的佳作。

三、自主能力

當我們在日復一日地接受標準化的答案卻自以為掌握了應試的法寶時,我們其實失去了嚴謹的態度,批評的意識、獨立的精神。而這種自主的能力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是多麼重要,教師授予的知識是有限的,能力的獲得才是終身受用的。

研究性學習正是要打破舊有的教育模式,促使我們積極主動地認識事物,重過程而不只看重結論,教師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空間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意見,也許,我們的答案並不比標準答案中的完善,卻更加真切,有有血有肉。

在學習《智取生辰綱》和《失街亭》兩篇課文中,語文老師就將研究性學習穿插其中,她沒有花大量的時間解讀文章,而是在稍加指點後動員學生去課外尋找相關的兩部名著《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來完成研究小論文《楊志的“智”與“愚”》和《馬謖其人》等。在翻閱了大量資料,從課外吸取了新鮮的養料之後,同學們的思維在馳騁著,尤以《馬謖其人》一文最為精彩,不僅中肯地評價馬謖的功與過並有同學列舉《孫子兵法》來說明他必然失敗的道理。這些珍貴的思想都是在標準化答案中尋不到的。這是我們智慧的結晶和自主能力的結晶。

四、合作精神

本學期,我參加了“研究李白詩的‘奇與美’”的研究小組,深切體會到了合作精神的可貴。分頭尋找資料的辛苦,一起分享成果的愉悅,互相爭論時的激烈,達成共識的欣慰……無一不貫穿了合作的精神。可見,研究性學習不僅帶來了能力的提升,還打破了封閉式學習的模式,促進了同學的交流、知識的交流,把學習個體推入到集體中間,使之為集體盡力同時又分享集體的榮耀。這又是研究性學習具有人性教育功能的一面。

改變傳統的理念,把握時代的脈搏,融入自由的色彩,倡導自主和合作,這就是研究性學習的特點。變被動讀為主動讀,變客觀的再現為能動的發現,變忠實的揣摩為創造性的詮釋,這就是學習與時俱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