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

才智咖 人氣:2.18W

引導語: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是什麼?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關於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內容,歡迎閱讀!

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

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一

為紮實做好完善主體功能區戰略和制度的智力儲備,在已召開專家座談會的基礎上,2016年12月29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北京、內蒙古、吉林、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貴州等9省(區、市)發展改革委召開座談會,胡祖才副主任出席會議並講話,規劃司徐林司長主持會議。

徐林司長首先介紹了會議背景和主要目的,並對大家一年來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謝。各地發展改革委分管負責同志結合實踐探索經驗和存在問題,圍繞主體功能區戰略取向、完善配套政策體系、調整修編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空間規劃落地、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加快主體功能區立法等方面發表了意見建議。

胡祖才副主任在總結時指出,地方同志的意見建議很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規劃司要認真梳理並積極消化吸納。下一步,要結合相關方面意見建議深化研究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研究明確主體功能區戰略定位和目標設定;

二是調整完善主體功能區規劃以適應新時期要求;

三是完善強化主體功能區落地的政策體系;

四是研究建立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協調機制;

五是加快推動主體功能區立法。

胡祖才副主任強調,明年要把主體功能區建設作為規劃系統重大任務來抓,著力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成立省級空間規劃試點工作部際協調機制,統籌推進省級空間規劃試點,研究制定市縣空間規劃編制辦法;

二是組織開展長江經濟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探索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

三是加快建立健全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督促新增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單位編制實施負面清單;

四是制定出臺符合海洋主體功能區建設需要的配套政策,推動海洋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

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二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今年全國兩會上,如何將生態文明建設引向深入,在滿足人民群眾迫切願望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熱議話題。代表、委員紛紛就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生態建設等話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建立渝東南國家公園 推動生態保護走向深入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建立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機制,開展健全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出臺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全國人大代表、武隆區區委書記何平表示,這些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舉措,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力制度保障,非常令人振奮。

何平說:

渝東南地區是重慶的生態保護髮展區。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渝東南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以武隆為例,森林覆蓋率達到61%,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95%以上。而且,依託良好的生態,武隆構建起綠色、低碳的生態產業體系,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

“但在生態環境的保護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資源環境監測預警機制不夠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力度不大、範圍較小,森林等自然資源價值被嚴重低估等,不僅影響了地方生態保護的積極性,也阻礙了生態產業的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改革特別重視,迫切期待這些改革事項儘快在基層落地生根。”

何平建議,在出臺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後,儘快考慮建立渝東南國家公園,從國家和市級層面,對渝東南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指導,進一步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理順生態文明建設體制;制定特色生態產業激勵辦法,建立生態產業發展基金,對重大生態產業統籌佈局,在用地指標、專案資金、財稅金融等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援;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享受了生態產品的發達地區應對生態保護地區進行補償,推動渝東南地區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

農村環保設施不僅要建好還要管好用好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生態環保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院長謝德體十分關心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可持續問題。他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抓好重點流域區域水汙染和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方向十分明確,建議在治理和整治過程中,不僅要建好相關的環保設施,還要加大投入、完善體制機制,確保這些設施能管好用好,真正發揮作用。

謝德體說:

近年來,重慶加大了農村地區環境綜合治理的步伐,在農村地區建設了不少中小型汙水處理設施和垃圾站等,為改善農村地區生態奠定了基礎。

“但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有些設施並未充分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謝德體說,以小型汙水處理設施為例,一些地方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存在執行汙水處理設施專業性不足、管護成本分攤不均、新技術推廣不力、環保監管不夠等諸多問題,導致設施執行和管理出現問題,嚴重製約了農村環境治理和整治效果。

“因此,建立可持續治理機制是現今最為緊迫的事情。”謝德體建議,一方面要加大市級財政的扶持力度,按照設施執行效果進行補助,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建立鄉鎮環保處理費徵收機制(包括汙水、垃圾等),多渠道解決管理和執行費用的來源問題。同時,要增強農民和村集體的參與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採用專業化公司運營管理、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逐步實現“服務專業化、運作市場化、管理物業化”。此外,還要探索適合農村的環境治理模式,重點推廣環境友好型、管護“傻瓜型”的處理技術,促進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可持續。

加快實施長江上游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

建設好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重慶的一項重要任務。全國政協委員、市政協副主席李鉞鋒表示,重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生態區位敏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為重慶今後加快推進長江生態保護與修復指明瞭方向。他建議,加快實施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儘快推動專案落地,為重慶的“綠色發展”奠定基礎。

李鉞鋒說:

近年來,重慶不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成效初顯,但仍然面臨諸多難題,比如,由於缺乏國家統一規劃,生態屏障在建設目標、建設內容、建設範圍、建設標準等方面缺乏依據;加之國家沒有單獨實施針對長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全預算投入生態治理工程,使重慶在長江生態保護與修復上,資金也較為缺乏;屏障建設過程中,人地矛盾也較為突出。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李鉞鋒建議,國家要從長江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規劃控制入手,儘快推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的落地,明確各地長江生態保護與修復的具體目標,在重慶加快實施長江上游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努力構建起以山脈和流域為骨架,以交通綠道和城市群森林空間為補充的生態格局。

此外,還應建立庫區生態補償專項基金,對生態公益林的林權所有者進行生態補償,並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參與,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投入到生態保護與發展中來。在工程實施中,要精心選擇造林樹種,凡是能種經濟林的地方儘可能種植經濟林,讓老百姓增綠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