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研究的方法探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3W

俗話說:“寶劍配英雄,紅粉送佳人。”進行學術研究,我們只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摒棄“一刀切”錯誤觀念,依據研究物件去挑選特定和正確的研究方法,才能在學術研究領域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就。中國現當代文學作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延伸及發展階段,其發展的歷史還不足百年,與中國古代文學相比,其取得的研究成果還十分有限,但80年代以來,西方的文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裡得到了廣泛的借鑑和利用,精神分析理論,結構主義和形式主義,原型批評,新歷史主義,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生態批評等西方理論和分析方法逐漸地被引進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成果的突破與學術研究的創新。

文學研究的方法探究論文

一、傳統史料研究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延續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是具體的、生動的、歷史地存在的,我們只有實事求是,從材料出發,強調“史在促我思”及“我思故史在”的科學精神,遵循以史料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實證主義,才能發現那些因歷史而塵封的珍貴文學材料,才能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進入新的領域。

史料研究是中國學術研究的傳統方法,中國文學中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可追溯至清朝的乾嘉學派的樸學研究,中國近代文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就是實證主義的踐行者。王國維先生的治學態度極為嚴謹,他一再強調“多聞闕疑”,反對“穿鑿附會”,他說:“餘嘗欲撰《尚書志》,盡闕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以自附於孔氏闕疑之義。”在《毛公鼎銘考釋》中,有些地方他直接以“未詳”二字注之,這種在治學上“無譁眾取寵之心,有實事求是之意”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陳寅恪先生在《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中對王國維先生的學術著作和研究方法有過極其扼要的說明,即為“其學術內容及治學方法,殆可舉三目以概況之者,一曰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凡屬考古學及上古史之作,如《殷下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鬼方、昆夷、玁狁考》等是也,二曰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凡屬於遼金元史事蹟及邊疆地理之作,如《萌古考》及《元朝祕史主因亦兒堅考》等是也,三曰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凡屬於文藝批評及小說戲曲之作,如《紅樓夢評論》及《宋元戲曲考》、《宋大麴考》等是也。”這種實事求是、小心求證的實證主義研究方法在五四時期被梁啟超、胡適等學者看作治學之本。

新時期作為史料研究的實踐者,劉增傑教授首先把研讀的視野迴歸到繁雜而陳舊的史料中,並通過長期的實地考察,以期“回到原初”、“回到歷史的現場”。通過對稀缺珍貴的文學史料的搶救和研讀,劉增傑教授和他的課題組成員成功選編《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文學運動史料》(上、中、下三冊),繼而他又推出《抗戰詩歌》《遲到的探尋》等著作,這些均成為相關文學研究領域中的重要的參考史料。正是劉增傑教授這種堅持以史料為主的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使他回到了歷史的原初,體驗到了真實的歷史語境,避免了當代研究中的偏執與主觀化,還原瞭解放區文學豐富多彩的原貌,推動了中國文學史研究邁向了一個更高更新的領域。

二、西方文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應用

(一)“神話—原型批評”的應用

在文藝學範圍內,人們逐漸把對神話的興趣昇華為一種研究宗旨、批評方法乃至理論體系,1957年,加拿大學者弗萊()在《批評的解剖》中系統闡發了該派的批評理論,正式確立了以原型概念為核心的“原型批評”觀。“神話—原型批評”這一研究方法的引入和運用,使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另闢蹊徑,取得了令人矚目而新穎的重大研究成果。

馬一夫在《<人生>與<平凡的世界>的原型及其他》一文中靈活地運用了“神話—原型批評”這一理論和方法對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這兩篇文章進行了新的探究。關於《人生》,他指出該小說在思想傾向、情節模式、人物設定等諸多方面都與我國傳統文學(包括民間文學)之間存在著模擬與“原型”或“母題”的關係。例如他認為高家林情變的基本格局即為:郎才女貌—痴情女子負心漢,高家林和劉巧珍、黃亞萍之間的愛情糾葛和王寶釧與薛平貴的.愛情傳說之間存在著相似之處,只是結局不同罷了。高家林的命運軌跡正如陝北民歌中“罵一聲哥哥不成才,賣了良心才回來”的描述一樣,其和傳統文學中“賣良心”的形象及整體特徵是一致的,如陳世美、李登雲等。在《平凡的世界》中,馬一夫認為傳統文學的“原型”或“母題”也普遍存在,例如他在文中首先引用了雙水村“神仙山”的傳說,雙水村村民是“神仙”的後代,現代雙水村的故事是“神仙山”傳說的延展。村民們的愛情是“人神之戀”,例如孫少安和田潤葉、孫少平和田曉霞之間的愛情悲劇就是傳統“人神之戀”的必然結局。作者馬一夫從“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入手,對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進行了創新性的探索,使廣大讀者從新的角度對這些作品有了新的認識,不僅擴充套件了人們的視野,更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方向。

(二)精神分析批評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突破

精神分析理論是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洛伊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立。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歷程分為三層,上層為意識,中層為前意識,底層為潛意識,他認為潛意識是遭受過壓抑而被摒斥於意識領域之外的,而這種被壓抑的慾望主要是性的慾望。但人的諸多欲望不可能得到全部滿足,而大部分被壓抑下去,這種慾望的壓抑就不可能不造成心理上的壓抑與鬱結。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中,高遠東的《<荷塘月色>:一個精神分析的文字》一文可以說是對精神分析理論運用的典範文章。在我們大家看來,《荷塘月色》是現代散文的典範,被譽為“白話美術文的模範”,以前的諸多研究往往從文字的語言特色、形式藝術等方面來對它進行觀照。但高遠東則從文字中意象的隱喻與象徵角度,巧妙地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探究那些優美意象背後隱含的作者的情感、精神和哲學。在文中高遠東認為朱自清先生“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並非政治和經濟等方面造成的,而是作者內心的意欲與外在理性化約束的對立統一的表現,其中隱含著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及廚川白村的活力論生命哲學。通過高遠東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內心被壓抑的慾望的一種展現和流露,正是作者暗藏內心的個人慾望與現實環境的格格不入,自己對理想生活的渴望與現實生活的矛盾,自己渴望走出家庭與肩負丈夫、父親職責的衝突等種種騷亂使朱自清經歷了一個波瀾起伏的心理路程。由此可見,精神分析理論與方法的運用,使我們對《荷塘月色》這篇經典美文有了一個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西方的文學理論與研究方法在新時期的中國文學研究領域的運用,使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長足的發展,除了以上兩種著名的文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外,還有意識形態批評、女性主義批評後殖民主義批評、後現代主義批評、生態文學批評等諸多新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我在此不再一一舉例。但進行學術研究在重視研究方法的同時,我們萬萬不能忘記了作為主體的研究者,進行學術研究首先要學會做人,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和人文素質,做一名合格的學術研究者。總之,文學研究這個特殊的職業不僅要求我們要學會挑選正確的科學的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法,還要求我們具備良好的學術素質,我們只有秉持方法與做人二者的相互結合和統一,才能最終在文學研究領域取得驕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