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實踐基礎

才智咖 人氣:1.43W
淺談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實踐基礎 摘 要:在會計改革過程中,我們始終面臨這樣一些問題:會計如何適應國家經濟體制的轉變,如何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國家市場經濟要求的會計體制,這樣的會計體制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功能和結構,怎樣對待西方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等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會計理論研究的深入,西方關於會計理論的供求問題的研究成果也日益受到關注。由於我國目前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資源還不夠充足,在會計理論研究領域,尤其要關注成本效益的對比問題以及供需平衡問題。

關鍵詞:會計理論;會計目標;會計環境

淺談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實踐基礎

1 關於會計理論的一般認識

會計理論一詞雖然廣泛應用於財務會計多年,但尚無標準的定義。在會計文獻中,對會計理論的含義有許多不同的理解。

但筆者認為,瓦芡和齊默爾曼作為當代實證會計理論的代表人物,對會計理論提出的意見是符合當代經濟發展的潮流的。他們認為:“會計理論的目標是解釋和預測會計實務。”“解釋”是指為觀察到的提供理由,“預測”則是指會計理論應能夠預測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未觀察到的會計現象未必就是未來現象,它們包括那些已經發生,但與其有關的系統性證據尚未從資料中收集到的現象。因此,在他們看來,假設和通過資料進行驗證構成了發展會計理論的基本前提。

2 關於發展會計理論的方法和實踐性問題

20世紀60年代以來,實證會計理論逐步發展是西方會計理論研究的主流。我國應用實證方法進行會計理論研究的條件尚未完全具備。這首先是由於我國會計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持續發生著重大變化:經濟體制的轉變使會計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多種經濟成分的並存致使財務資訊使用者的群體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企業相對地位的確立導致財務資訊呈報的企業導向,會計人員身份的轉變致使會計資訊編報立刻發生了微妙乃至深刻的變化。其次,由於20年來我國財務會計規範始終處於變動之中,儘管這種變動的程度和頻率不盡均衡,但相對而言,較大規範的變動至少應當包括1993年會計轉制和1997年以來具體會計準則的釋出和實施。這樣的制度變遷,不可避免地會導致相關年度財務資訊較為嚴重不可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如果考慮到1994年稅制改革,和匯率並軌因素的影響,會計資訊的不可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會計規範的兩次大的變動與我國證券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在當前,以對我國財務報告資料的統計分析為依據的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是值得考慮的。所以,我國當前和今後幾年的會計理論研究勢必仍然無法以統計和建立模型等研究方法為主,而傳統的研究方法仍將居於主流地位。

因此,有必要對傳統研究方法進行再認識。分析我國會計研究的傳統方法,很難證明其等同於規範方法。換言之,規範研究方法與傳統方法並不是相互重合的概念。二者充其量只不過是交叉的概念。在我們以往所進行的研究中,我們自覺不自覺的部分採用某些實證研究方法。眾所周知,實證研究方法既包括當前十分流行的統計分析和“建模”,也包括諸如問卷調查、實地調查、訪談、案例研究、實驗室模擬研究、實地試驗等方法。因此,以往的研究中所採用的實地調查方法、解剖麻雀的方法、較為簡單的統計分析方法、蹲點實驗等方法應當屬於客觀的以實踐為基礎的或稱之為以經驗為根據的方法,也可認為是實證研究方法。

隨著實證研究的興起,規範研究受到日益普遍的批評。規範研究的根本缺陷在於其所基於的假設通常在性質上是主觀的,因而無法在結論上獲得普遍的共識。儘管如此,對於諸如會計理論框架,財務報表的要素及確認與計量等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仍然主要地採用規範研究方法。應當承認,研究人員的主觀隨意性不僅表現在規範研究的過程中,而且也出現在實證研究的若干階段。正如瓦芡和齊默爾曼在他們的《實證會計理論》中所指出的:“研究人員在建立會計理論的過程中必然帶有主觀隨意性。研究課題的選擇與理論模式的建立都會受到研究人員自身價值觀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