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教學中的共性原則

才智咖 人氣:2.98W

[作者] 席星荃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長期以來,中學現代漢語教學最麻煩的問題就是花費課時多而學生掌握不甚理想。學生中學畢業進入大學,漢語知識仍然是問題。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一點恐怕還是因為漢語層級複雜、分類繁細、概念眾多,形成多層次的概念集合;學習過程又漫長,學生極易鑽進個別的知識點而不知整體,加大了學習的難度。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教學中運用共性原則是較有效的.途徑之一。

實際上,共性原則是語文教學乃至所有學科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有人認為,抽象能力的高低,就是能否一面又一面、一層又一層地尋求各種事物之間的越來越多樣、越來越深刻的共同點。在漢語教學中尤其需要注重教學的共性原則,從而達到整體把握與個別理解相統一,使學生有清晰準確的認識,並藉此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一,知識共性的抽取與教學

共性的抽取產生在教師對教學內容每個個別知識的分析之後。每個知識點都是一個概念的集合,是資訊的集中。透徹理解每個概念,達到對資訊的準確接收,才可能綜合認識資訊特點,並進而認識概念及其內外關係。共性的產生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例如對“單句成分”的共性的抽取。不論是主語、謂語、賓語還是定語、狀語、補語,無疑都有各自的內涵,似乎是互不相同的;但是,如果把這些概念加以綜合分析,就不難發現它們的共性:即,一,都有表達意義方面的功能(儘管輕重不同);二,都有結構支撐的功能(儘管位置不同)。簡單講,都有功能和位置。這兩點就是單句成分的共性。這裡應指出,共性的含義是寬泛的,不能囿於低層次的狹義理解。所謂共性不是指知識內容上或形式上的簡單相似,而是指其本質上的同一或統一。功能和位置就是一切單句成分的要素,亦即同一性,亦即共性。明白了這些,也就抽取出了單句成分這個知識集合的共性,為教學創造了條件。

如何運用共性原則來教學呢?還以單句成分的教學為例說明。

依據“共性寓於個性之中”的規律

現代漢語教學中的共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