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初等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8W

一、實踐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

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初等教育論文

實踐操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於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一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知。

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操作活動中,發現教學中需要的解決問題,激起他們強烈的還求知慾,產生急於解決問題的迫切心情,是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積極活躍的有效方法。

例如:第四冊的千克的初步認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量單位千、克的認識,我要求每個學生自己把帶好的東西到講臺上親自稱一稱,稱的結果告訴全班學生,從中知道了雞蛋20個1千克, 2袋食鹽重1千克,一個乒乓球重3克,一袋洗衣粉重500克等。通過實際操作使學到的新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二、創設精彩紛呈的數學活動

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精彩紛呈的數學活動能極大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是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成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可以採用一下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分工明確,講究效率。

(2)選做題。讓學生自己選題目或板演,這樣可以幫助缺乏自信心的學生。

(3)點將答題。

(4)數學小品。

(5)數學小擂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6)數學醫院,讓學生養成認真檢查的好習慣。

(7)聯絡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安排數學活動,解釋生活中的數學,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為生活服務。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是這樣匯入的:教師問學生“在生活中,你們見到過哪些物體上有圓”?學生舉了很多例子:圓桌的桌面是圓的,一元錢硬幣的`面是圓的,光碟是圓的,汽車的輪胎是圓的……教師又問:“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橢圓形的?”學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橢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不平穩。”“為什麼做成圓形的車輪滾動起來就平穩呢?”教師的追問令學生難以用學過的知識做出科學、準確的回答。教師就此引入新課:“今天研究了圓的特徵,同學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帶著尋求實際問題答案的急切心情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教師善於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現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出發,使學生看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就是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能更好地激發起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極大興趣,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三、實踐操作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並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把人類的知識成果轉為個體認識的過程,科學家的認識過程是一種生產新知識的過程,而國小生的認識過程則是一種再生產知識的過程。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擺、弄弄,加大接受知識的資訊量,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並能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這樣使他們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學習。例如:“10以內的加減法”是利用數的組成來計算的,數的組成即是數的分與合,在5以內數的分與合教學中先讓學生拿出2個木塊,分成左右兩堆(1,l)。得到並學會用分與合說組成。再讓學生拿出4個木塊。也要分成左右兩堆,想想可似怎麼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樣,通過交流發現有三種:(1,3)、(2,2)、(3,1)。老師提問:“剛才大家每人又擺了其中的三種,誰有本領能把這三種分法一個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規律地找出來?”學生們互相討論,邊議邊擺擺弄弄。他們想出了好辦法,發現可以先把4個木塊都放在左邊,每次移l個到右邊,就(3,l)、(2,2)、(l,3);也有的講可以先把4個木塊都放在右邊,每次移1個到左邊,這樣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兩種分法都有道理,教師及時地給予表揚,同學們得鼓勵,主動探索的勁頭更足了。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歲的孩子很好動,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學習時常常摸一摸、擺一擺,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知識。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小棍、圓片、三角形、小動物或擺算式等等。

在學習統計知識時,筆者組織學生參與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數家禽和調查同學在各村人數分佈情況等例項活動,學生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描述分析資料的過程。通過活動實踐,還讓學生通過對自己統計的物件和結果的研究分析,感知怎樣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的比較、分析,從而做出判斷。這樣,學生在經歷簡單統計的過程中,既能培養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又能鞏固知識,發展思維。同時也促使學生進一步發現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提高應用數學的觀點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產、生活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的數學問題,只要善於觀察、收集具體素材,將實際問題經過綜合、概括、抽象之後,設計成數學實踐活動課的素材,提煉出適合學生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服務於現實生活,就能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用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總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主導作用只在於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喚起學生的好學,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享受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真正達到學得輕鬆,學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