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管理會計在海外施工專案中的應用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3W

2015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授權,三部委聯合釋出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一帶一路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戰略,將撬動萬億資金出海,公路、鐵路、港口等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必然將助推越來越多的中國建築施工企業進一步走向海外,尋求更廣闊的舞臺。但是伴隨機遇而來的是風險,微觀到單個企業層面,如何在日益激烈的海外市場競爭中做大做強是時代賦予的深刻命題。新時期的海外建築市場面臨深刻變化,更強的行業對手帶來的更大範圍甚至是國家層面的競爭導致傳統的海外專案管理方式巳經很難適應,一些影響施工企業海外業務長遠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在競爭中不斷暴露出來。筆者認為,施工企業財務人員要適應“走出去”這種歷史趨勢並迎接國際化的挑戰。與傳統財務會計相比,管理會計作為企業戰略、業務、財務一體化的最有效工具,恰恰適應了當前歷史趨勢下海外專案財務管理工作的需求。這就要求海外施工企業必須加強管理會計工作的推廣和學習,切實領會和應用管理會計的精神和方法。

淺談管理會計在海外施工專案中的應用論文

一、管理會計先進性分析

(一)有利於改善盲目擴張和預算成本僵化的問題。

國內市場的飽和,以及海外市場的熱絡導致企業市場開發人員,急於進人海外新市場和新業務領域,急於承接各類工程。導致企業海外經營額及海外完成產值指標年年增長,但是利潤指標卻不能同比例增長,甚至幹一個專案虧損一個專案,對企業的現金流和持續經營能力造成極大影響。

另外,在專案開工前,海外專案通常以BOQ工程量和投標報價作為量價依據,按照“預算定額”和當地市場詢價的方法編制標後成本測算。同時也存在圖紙不全、邊設計邊施工的情況,造成相應的成本預測的僵化。例如海外專案標後測算中的“風險費”往往按合同額比例來確定,沒有對“風險費”的界定和發生做出定性和定量的解釋,既無概率預測也無權重資訊,這對專案預測的合理性造成很大影響。如何避免海外業務發展“只管埋頭拉車,不管抬頭看路”的情形發生,是管理會計可以控制併合理解決的。

(二)有利於改善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海外專案通常對承包商的資源能力有更高要求,特別是進人新的市場和新的業務領域,前期往往需要投人較多人力、物力和財力。公司是資產的投資方,海外專案部是資產的融資方,在這方面出於不同的立場,海外專案部的考量往往與公司的考量存在不同,海外專案希望公司投人較大支援,特別是資金和資產上的大量投人以利於自身專案建設的又快又好開展;而公司的考量更多的是投入資金和資產的安全性,可回收性和盈利性。如何科學合理衡量海外專案的資產投人水平,以及科學合理地對投人資產進行管理和增值,是管理會計可以幫助公司決策人員制定投資策略,幫助專案實施人員制定融資策略的有利工具。

(三)有利於改善專案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海外建築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普遍存在低價中標的現實,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均會對施工成本和工程進度造成很大影響,專案實施中對成本管理稍有鬆懈將會造成虧損。在成本性態上,海外專案直接成本中的工料機的成本構成與國內專案存在很大不同,另外間接費用中一些突出海外專案特點的當地稅費和人力資源當地社保費用等也是需要著重管控的方面。雖然近年來海外專案在成本控制口號上每每提及,但對於海外專案具體如何進行成本管理還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階段,對一些潛在影響工程專案的成本因素和風險缺乏深刻認識,對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對施工成本的貢獻認識比較模糊。細化到海外專案的業務部門,海外專案也往往照搬國內一套,還缺乏科學的具有海外施工特點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體系。

(四)有利於改善考核獎懲方面存在的問題。

傳統海外專案考核辦法主要依託於考核責任狀,過於關注收益和利潤率等財務指標。而財務指標的計算基於財務報告,其質量又受到會計準則、財務人員職業判斷和職業道德的影響。其缺陷顯而易見,主要包括:

1.存在通過盈餘管理等人為操縱手段對財務報告進行粉飾的可能。例如人為控制固定資產折舊、週轉材料攤銷、內部服務定價等。

2.存在短視現象,如專案部利益可能與公司整體利益存在背離。如分子公司間內部殺價競爭;縮減或推遲職工福利支出、內部控制支出等。

3.財務指標是滯後指標和結果指標,不能揭示出經營問題的動因。如專案部收人目標沒有實現,是工程量變動對總價造成影響,還是匯率變動使外幣合同收人減少?財務指標只能反映做得怎麼樣,但沒有表明應如何改善。

4.財務指標一般是時期指標,不能實時或適時的提供業績資訊。財務指標是基於歷史成本,沒有考慮通脹等貨幣變動因素,這對在一些存在惡性通脹的國家開展專案建設的影響尤其明顯。

5.專案普通員工很難看到自己的工作和財務結果之間的明確關係。例如駐外辦事處客戶代表、保修期收尾人員等,對於客戶的開發、維護以及滿意度、忠誠度的提升十分重要。客戶滿意度、忠誠度的提升可以帶來收入的提升,但採用收益或利潤率指標難以計量駐外辦事處客戶代表、保修期收尾人員等的業績。

二、管理會計在海外施工專案中的實踐運用

(一)事前分析。

管理會計中對企業戰略有專門的研究。從戰略分析——戰略選擇——戰略實施——戰略控制,有一套科學的理論。筆者認為企業進人一個新興的海外市場和新的業務領域,甚至是對海外新專案的投標與否,都可以運用管理會計方法進行科學論證。進人新興市場前進行PEST外部環境分析;運用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幫助企業選擇正確的業務領域以及其中具有吸引力的競爭位置;海外施工企業如何立足現有業務之間的戰略關係以及綜合考慮海外專案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制約,波士頓矩陣和SWOT模型是很好用的分析工具。

另外針對目前在海外專案投標中存在的以“預算定額法”投標的現實,以及成本測算中的預測僵化問題。筆者認為應該發揮管理會計的預測作用,通過管理會計的各種預測技術,例如成本性態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甚至加人計算機技術的蒙特卡洛模擬分析法,對有關投標方案進行分析比較,權衡得失,從中選取最優方案。在這些環節中管理會計的.重要作用在於對未來的經營狀況、市場環境、需求變化等進行分析、預測和判斷,嚴密進行資料分析、模型分析和不確定性分析。運用管理會計的預測技術,要結合當地市場環境,將工程各項成本指標進行分解預測,研究專案盈虧臨界點、敏感因素概率分佈、最好最壞情景分析等,既可以為海外專案投標報價提供指導意見,又可以對海外專案開工前後的財務預測和專案經營目標提供動態評價依據,預控專案的施工成本,將問題發現和解決放在最初環節。

(二)事中控制。

管理會計中對企業投資和融資策略有較大篇幅介紹,尤其是其中的專案投資決策方法對海外施工專案的借款控制有重要借鑑意義。管理會計中引人的現金流量和折現率兩個重要概念是科學的投融資決策思路。在面對海外專案投資多少資產,授信允許海外專案從公司融資多少的問題上,可以結合專案實際情況,科學合理運用回收期法、淨現值法、內含報酬率法做綜合評價。另外在衡量專案特定風險上,運用敏感性分析法、情景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擬及決策樹法可以為企業決策層提供定性定量的技術支援。同樣,面對其他海外各種良莠不齊的投資機會,大到規模擴張(購置更多新裝置或開設更多海外分子公司),小到立足現有資產的固定資產更新改造專案,上述管理會計投資決策方法都可以提供技術支援。

另外,面對海外專案成本管理存在的一些特殊問題,也可以引人管理會計思路。首先管理會計中對於分權管理和責任中心的認定對海外專案組織結構管理具有啟發意義,海外專案作為基本的責任中心,是企業利益的源頭。同時大到海外分公司、區域公司或業務分部,小到具體專案的工區、班組或某一個機臺、一個部門都可以劃定責任中心。合理劃分責任中心只是第一步,還需要根據管理會計方法編制改良的標後預算,並下達年度、季度、月度成本控制目標,分解落實到劃定的責任中心。各個責任中心在日常生產經營過程中,應該系統計量責任目標執行情況並分析比對,海外專案應建立健全責任報告制度,對各責任中心業績進行計量,協調責任中心間內部管理關係等。

另外,採購管理是海外專案成本管理中比較重要的一環,管理會計知識體系同樣對採購管理有科學論述和研究。包括海外專案物資部門存貨管理,經濟訂貨批量法及保險儲備的應用,裝置部門更新改造決策,商務部門應收賬款管理等在管理會計中都有運用。

(三)事後評價。

為避免傳統業績評價指標過於注重財務指標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根據管理會計理論,海外企業管理者需要動態制定、執行相應的競爭戰略,應結合財務指標,通過設計非財務業績指標來適時計量企業各海外專案的業績,評估企業海外戰略和目標的實現程度,改進運營控制。非財務指標一般是財務指標的先行指標,這方面管理會計主要介紹了關鍵指標法、平衡計分卡和對標管理法來對企業和專案進行科學的業績評價。

例如關鍵指標法中,管理會計就建築業提出了10個常用指標如下:

關鍵指標法評價的重點是組織中的個人,而不是對專案經營業績的整體評價。作為公司海外戰略目標的分解,能有力推動公司海外戰略各個海外專案的執行,各海外專案員工對工作職責和業績指標也會有共同認識和努力方向,而且關鍵指標法標準比較明確,易於計量和評價。

三、結語

建築業已經從注重建築產品本身的價值逐漸轉向注重產品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本質是堅持對人的承諾,認為人的因素才是實現企業良性發展的根本。因此,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的問題。提升財務管理會計職能必須先提高財務人員執行力,海外專案財務人員在運用管理會計知識理論時應該具備戰略預測能力、組織策劃能力、節能創效能力、管控分析能力和優化更新能力。

雖然現代企業管理的要求讓管理會計這門新興的知識體系得以快速發展,但許多企業特別是走向海外的施工企業還缺乏大力推廣和深人應用管理會計這門科學的制度保障和知識保障。如何儘快研究和發展出一套具有企業自身特色的管理會計運用體系,值得財務人員探索實踐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