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與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才智咖 人氣:1.36W

[關鍵詞] 高職教學 跨文化交際 差異

淺談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與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論文摘要] 高職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更應該包括語言文化的匯入。本文從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的必要性,跨文化交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培養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這三個方面,分析瞭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著文化的和變化,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徵。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當的文化差異。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詞逐漸出現在我國的外語教學領域中。如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英語教學,尤其是高職高專院校英語教學培養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之一。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學習語言的目的關鍵在於交際和運用。對於高職學生來說,學習英語並非只是學學單詞和語法而已,為了說得流利、地道,避免窘境,就必須學會怎樣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使用這些詞語和語法結構。要正確、得體地用英語進行交際,就必須瞭解英語國家的歷史、人文地理、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等文化背景知識。

隨著加入世貿組織,與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外語界的普遍關注。為了滿足市場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順應國際形勢,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必須在傳統地傳授學生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加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因此,在當今的高職英語教學中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跨文化交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學習英語的目的在於進行跨文化交際,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在掌握一定語言知識的基礎上,還必須瞭解不同文化因素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這種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以下從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三個方面,闡述了跨文化交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體現。

1.價值觀念

(1)中西價值觀

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也是文化的核心。中國人自古以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遵循“中庸之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非常重視尊卑貴賤,孝敬父母,常常以集體主義作為價值觀的標準。

而西方人認為是由人類征服的,人類有能力去改造自然,讓自然更好地為人類服務。西方國家的價值觀崇尚以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強調個人潛力的發揮和個人目標的實現。

(2)價值觀差異在“稱呼”上的體現

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在語言交際方面有著很明顯的體現,比如說稱呼。中西方在打招呼的時候對人的稱謂有所不同,中國人在稱謂方面比西方人更加慎重和嚴謹。大多數情況下,中國人重等級、秩序,稱呼語也一般需要說明彼此的關係,表示出輩分、職務、頭銜等。如中國人稱呼長輩時,常稱呼“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稱呼領導時為“王經理”、“張主任”。在英語文化中稱呼要簡單得多,因為西方強調平等高於社會地位,Mr./Mrs./Miss./Ms.+ 姓是最常用的稱呼方式,如Mr. Smith,Miss Green。西方人不分尊卑長幼,一般直呼其名,甚至在家庭中也沒有嚴格的`輩分之分,中國人對此一般都不能接受,覺得這樣沒有禮貌,缺乏教養。

過去在中國,我們習慣性地稱呼陌生人為“同志”,在英語國家常用的則是“Sir”和“Madam”,如果我們和說英語國家的人以“同志(comrade)”相稱,他們會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然而在儒家“尊師重道”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王經理”、“張醫生”稱為“Manager Wang”,“Doctor Zhang”。

又如“old”一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為了表達尊敬,有時會在稱呼里加入“老”字,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先生等。在中國人看來,長者是智慧和威望的象徵,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然而,英美人不喜歡別人說自己老,更不會把“老”加進稱呼裡面去使用,人們通常不願意直接聽到“老”這樣的字眼,英語中常用senior citizen,elderly,aged 來表示上了年紀,而不直接用“old”。

在高職英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知道英語中各種不同情景下的稱呼方式,特別是那些區別於漢語的表達法。

2.風俗習慣

風俗是一種社會形態的象徵和體現,帶有很明顯的民族性,它涉及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1)問候語

在英漢兩種文化中,朋友之間通常都互致問候來促進人際關係。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你去哪兒?”在中國這是很普通的問候,事實上問候者並不是真的想得到確切的答案,只是表達自己對對方的關心而已。英語中常用“Hi./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do you do?”,它們是在確切地詢問對方的某些情況並希望得到答案。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說“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他們會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問他們“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會認為這是在干涉他們的私事,非常不禮貌。英語中的寒暄式問候基本不是以對方正在做的事情為話題,往往是以天氣為話題而進行的,比如:“It’s a nice day,isn’t?”。除了聊天氣,還會以,,娛樂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和中國人熱衷的一些話題相反,有些談話內容在西方國家是需要避諱的,如年齡、收入、婚姻、家庭關係等,他們把這些都視作個人隱私,如果你關心地問“Why don’t you get married?”或“I think you would want to have children.”這樣刺探性的問題將會引起對方很大的反感。

(2)動物和色彩代表的含義

①動物: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是褒義詞。龍是傳說中能降雨、懲治妖魔鬼怪的吉祥的動物,是權利的象徵。中國古代的皇帝被尊為“真龍天子”,並且一切和皇帝有關的事物都帶有“龍”字。但在西方世界裡,人們對“龍”的聯想和看法與中國人完全不同。“龍”(dragon)在西方是貶義詞,是邪惡的象徵。在英美的很多詞典中,對dragon的定義是:一種想象中的特別凶殘的動物,長著翅膀和利爪,嘴能噴火,而且還賦予它狡詐、貪婪、凶殘的性格特徵。

有人將漢語成語“望子成龍”譯為expecthissontobecomeadragon,讓英美人看了十分奇怪,中國人怎麼希望自己的小孩變成“魔鬼”、“怪獸”?其實“成龍”應該是“becomesuccessful”的意思。還有人把“龍頭”譯成“dragonheadenterprise”,嚇了老外一跳,他們納悶,中國怎麼會有生產怪獸頭的企業?真是十分可笑。“龍頭”在這裡的意思實際上是“帶頭”、“領頭”,應譯為l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