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

才智咖 人氣:2.2W
        一、引言 
        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環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語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不同,語言與文化密切聯絡。“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作為一名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語法,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差異的教學。
        二、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育意義
        1.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程序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
        2.強化跨文化知識教學是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關鍵。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並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應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和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難以知道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從而忽視了學生的交際能力。
        三、跨文化交際的內涵
        社會語言學家s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交際能力學說,他認為“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部分,交際能力由四個部分組成”,即形式是否可能、實際履行是否可行、根據上下文是否恰當、實際上是否完成,也就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場合講什麼話,以及對誰講與怎樣講”(Who speak what to whom and when)的能力。後人不斷完善發展交際能力學說,概括起來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內容:語言——指掌握語法知識;功能——指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語境——選擇與所處語境相適宜的話語;交際者之間的關係——根據對方的身份、地位、社會場合,說出合乎自己身份的話語;社會文化知識——瞭解不同民族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背景因素。這其中後三個方面綜合起來就是一點——語言得體性。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使學習者在與對方交流中,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講出得體、恰當的話。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特定的語言表達方式。
        四、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1.要識別所學文化特有的言語與非言語行為,並能夠熟知它們的功能,而這一點顯然是以辨認出不同文化的不同尋常處為前提。如“You have a nice shirt.”或“I like your Beautiful watch.”等讚揚之語的功能是表示友好或引起談話。克魯姆指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他提出了課內開展交際活動的幾個環節:假設交際、教學交際、針對性交際、談論性真實交際。在課堂上通過創設情境來訓練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經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2.瞭解不同社會背景的人的語言特徵,並能用適當的語言表達,不同的人際關係、性別、年齡、階層以及受教育層次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反映到語言使用上。這就要求瞭解最明顯的語言特徵,在交際中應知道對不同的人必須說不同的話,如對什麼人應使用“Hi,Glad to know you”、對什麼人應使用“How do you do”,這項技能的掌握對於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十分重要。 
        3.熟悉英語詞彙的內涵和外延及其跨文化含義,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熟悉那些同漢語相應的詞彙的不同內涵或外延,尤其需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內涵。語言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不是深不可測的難點,日常口語交際中就存在著跨文化因素,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語言素材,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充分加以利用和發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充套件跨文化知識的內容和範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瞭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範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鑑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五、英語教學中的若干問題
        1.要正確處理好本國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關係。不應把英語教學作為傳授本國文化的途徑,應儘量少用本國人用英語寫的介紹本國文化的材料。因為那樣做使語言外殼和文化內容常常不能吻合,語言往往不地道,不利於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
        2.英語教師要加強文化知識素養。不僅要了解本國文化和目標語文化,還要善於結合教材把目標語國家民族的風土人情、禮儀習俗貫穿滲透到課內外各個教學活動中去,收效於潛移默化之中。
        3.文化教學要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兩者應貫徹始終、相輔相成。如何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如何調動學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識,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關鍵。
        4.改變思維方式。思維方式對跨文化交際有很大的影響,由於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所以在交際過程中就常常出現一些困難,影響交際效果,造成一些誤解。中國人聽到別人讚揚時,往往用否定口氣回答,而英美人士卻樂於接受。例如,一箇中國人買了一條新圍巾,一個外國人見了,就說:“Very beautiful.”中國人答道:“No. It’s not beautiful.”這使外國人感到很困惑:難道我不懂好壞?難道我說錯了?英美人士的思維就與我們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認識並接受外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