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經驗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性

才智咖 人氣:1.54W

“本土經驗”或“中國模式”已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中國現當代文學歷經了近百年的發展,中國也正走在國富民強,文化復興的上行道路上,是時候總結本土經驗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中的成就和不足。2010年12月17日至2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編輯部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本土經驗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性”學術研討會在長沙隆重召開。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十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大會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高建平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中共湖南省委宜傳部副部長李湘舟、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廳級紀檢員劉雲波分別致開幕辭。與會代表圍繞大會主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

本土經驗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世界性

本土經驗的反思與前進、堅守與超越

本次會議就本土經驗與世界文學概念本身進行了梳理,對本土經驗的探索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在學理上和操作層面上做了深入的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認為,本土經驗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它是實際處於流動不拘狀態,我們在講本土經驗的時候,一定要意識到它的內在的多元性,同時,本土內容的多樣性跟外部世界一直在發生著積極互動。對於本土經驗,不要死守。要有一種超越精神,他認為用假借、互動、回觀等方法能產生想象上的飛躍,它有多重視角的豐富性,同時也便於用一種批評、審視的眼光來看待本土經驗。適當的時候耍保持批評的距離,這樣對本土經驗走向世界會有巨大的幫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高建平從“世界文學”概念的生髮過程進行探討,認為如果把“世界文學”概念還原的話,它本身是單數的,是要抹平民族文學的差異的。但是,高建平認為“世界文學”的概念還應該是複數的概念,除了歌德所遵從的希臘典範,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學典範,文化上不存在這種全球的單一性,只是某種文化在一段時間內起著影響和主導的作用,而且各文化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共同進步的過程,複數正是體現了這種進步。那麼從這個概念闡發開來,實際上井不存在一個共同的普遍的,叫做“世界文學”的東西。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副所長何西來著重談了文風與國運以及知識分子反思與批判,人格建設與擔當等問題。他認為,目前存在著文風低靡、衰退,不講道德的現象,盛世強國應當有一種剛健清新的文風,跟我們正走在上行道路的大國相稱的文化氣象,反思是一個好的傳統,但是如果不加甄別地把一些有價值的東西也否定掉,那麼。反思本身也就需要反思了。在大國崛起的時候,我們知識分子要有所擔當,需要健者走在前面。

對本土經驗的理解,首先要以世界意識為前提,不是說凡本土的都可以不加批判地繼承,要正視它的複雜性。吉林大學文學院院長張福貴認為,提到本土經驗,首先我們自己要思考的是,我們的文學給世界文學發展提供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貢獻了哪些具有世界導向性的命題和思想。他認為,任何一個種文學它本身就構成了世界文學中的一部分,但是,不具有世界意識和人類意識的民族文學,它就不具有世界性價值。就像我們的階級敘事,充其量只是一個歷史發展階段中的一種時代意識,如果我們不在這些作品中增加人類意識,這種本土經驗永遠只屬於我們自己。《文學評論》編輯部的董之林指出,近代以來,我們有沒有一個純粹的。未經西方影響,未經外域文化影響的中國經驗,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本土經驗必須經過總結和昇華,否則會固步自封,畫地為牢。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鬍良桂則從文學敘事的角度來談本土經驗與世界視野,他認為,當下不少作品缺乏審美意蘊的深度追求,應該弘揚古漢語凝鍊、豐贍、雅緻的特色,同時在敘事理念上還應該注重本土經驗與世界視野的融合,這種融合和統一體現在跨民族、跨文化、跨語境的轉換中,而轉換後的主題且往往賦予了本土元素以新的意義,並集中表達人類性和人性的普遍性,在創作手法上借鑑域外藝術,開拓本土資源,實現對傳統的超越和對西方的創造性轉化,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正鋒對“五四”以來的現當代文學做了階段性劃分,本上經驗幾起幾落,在幾次歷史機遇中一直髮揮著自己的作用,過分強調這個概念會阻礙中國文學的發展,必須以本土為根基,與世界資源進行融合與創新,超越本土化或西方化,才能使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同步。

地域文化和邊緣敘事的本土經驗與世界性

自近代以降,湖南文人比較注重回觀本土,走向世界。因本次會議在長沙召開。故與會代表也著重談到了湖南人的世界性眼光這個話題。陸建德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特別提到了這一點,他從鍾叔河先生編的《走向世界》這套叢書,談到“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以及他的《海國圖志》。陸建德特別肯定了一位被人們忽略了的一位重要外交家——郭嵩燾。郭嵩燾是中國第一位駐外使節,他懷著為國家為民族盡職盡責的想法,揹著罵名與外國人打交道,他認為郭嵩燾具有一些同輩人所不具備的眼界和膽識。他還特別肯定了另外一位外交家曾紀澤,認為湖湘人士為中國走向世界是做出了重大貢獻的,湖南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餘三定則從個案出發,談到了湖南嶽陽作家的創作與世界眼光的問題。岳陽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積澱深厚,岳陽作家承襲了歷代文化名人的遺風,敢於創新。有批判精神,他們的小說、戲劇不僅在國內產生過影響,而且還在世界文壇受到好評,如彭見明的《那人,那山、那狗》,陳亞先的戲劇《曹操與楊修》,他們的`作品都帶濃郁的地方特色。餘三定先生認為表現本土的作品要具有世界性。必須既是本土的,同時超越本土的才是世界的,湖南大學李陽春教授重點談了湖湘文化與湖南文學的百年輝煌。他由《詩經,和《楚辭》這兩種不同風格的十代典籍推演出北方理性光華和南方瑰麗爛漫的文風,受這種文化澆灌的湖南文人常有曠世濟民的胸懷、指點江山的志向和特立獨行的精神品德。近代湖南詩賦以王闓運為代表詩人團體在全國處於領袖地位。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散文大家也是一家獨霸,現代作家田漢、周立波也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傑出代表人物。周立波噬山鄉鉅變淨、《暴風驟雨》對當代文學影響巨大,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卓今以湖南三位當代作家作為典型案例,闡述了湖南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的本土經驗與世界性探索。她認為,本土經驗向外發力需要紮實的實踐參照和理論建構,她列舉了韓少功、殘雪、黃永玉這三位作家,韓少功兼具湖湘學人的原道精神和浪漫絢麗巫楚風格,殘雪擅長巫和楚的場景,黃永玉喜歡把小說的人物環境置於濃郁湘西巫、儺的氛圍之中。這三位作家都具有世界性眼光,他們在瞭解西方文化後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本土文化,其思想資源和藝術品格都具有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