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現代性與歷史現代性

才智咖 人氣:2.74W

  論文關鍵詞 啟蒙現代性 現代性 商品拜物教 資本生產?
  論文內容提要
總體而言,存在著兩種對現代性的理解——啟蒙現代性與歷史現代性。啟蒙現代性主要揭示自我意識的普遍性對現代生活的總體性確證,歷史辯證法視野中的現代性則側重於現代社會基礎的歷史性生成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全方位塑造。二者的區別是觀念論與唯物史觀的區別,同時,歷史現代性與啟蒙現代性又是一種批判性繼承與超越的關係。? 
??
  
  關於現代性,可謂眾說紛紜。正如瓦岱所言:現代性“正像它所表示的既複雜又矛盾的現實一樣,一直不明不白。”
  (注:伊夫•瓦岱:《與現代性》,田慶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2頁。)但不管怎樣,有一點卻達成了共識,那就是現代性包括兩個方面,“現代性的問題史,……有兩層含義,第一是現代性作為社會實踐發展演變的歷史,第二是對這一發展不斷認識和反思的歷史。”(注:周憲:《現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7頁。)或說“現代社會的生成基於兩個因素:經濟生活變動的實在性因素和社會知識變動的理念性因素。”(注: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三聯書店1998年,第206頁。) 如何理解現代性的兩個方面及其統一?這涉及到馬克思的歷史現代性與啟蒙現代性的原則區別,同時也喻示著現代性進展的兩個層次,流通現代性與生產現代性。啟蒙理性及其對自身的反思始終沒有突破抽象的正規化,自我意識也許抽象地表達出了資本的,但沒有達到對現實的生產關係的歷史性理解,主體性只能源於理性本身,當它膨脹為一種自足的、普遍性的現代性話語時,所表達就仍然只能是流通領域的現代性原則。?
  
  啟蒙辯證法——基於拜物教的現代性認知?
  
  萊昂認為,“啟蒙家(philosophes)宣稱,古代(anciens)與現代(modernes)之爭朝著有利於‘現代’的方向解決。現代——建立在理性至上之上的後中世紀文明——略勝一籌。”(注:大衛•萊昂:《後現代》,第二版,郭為桂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5頁。) 誠如上述,理性至上、社會生活理性化就是現代性的特質,是什麼促使啟蒙理性開始了對社會生活的普遍反思?換句話說,是什麼激發了人類空前未有的自我意識,啟蒙理性的基礎何在?啟蒙理性既然把自身看作現代性的基礎,就決不會探究自身的社會根基,它必然膨脹為一種自足性的話語——啟蒙現代性。然而,在歷史辯證法看來,只能是現代社會的商品等價交換原則激發了人類整體和個體兩個層面上的自我意識,即近代以來的主體性意識,是它把整個社會生產與生活都納入到理性所標榜的普遍性框架之中。啟蒙理性陷入自反性邏輯表明理性的根基不在自身,而在於現代社會的經濟規律——交換價值成為決定人類歷史命運的規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表現為一個龐大的商品堆積,也表現為一個多姿多彩的魔幻現實。作為一種普遍的對社會生活的意識、一種特定的時代精神,啟蒙現代性的基礎只能是普遍性的交換價值及其意識共同體的歷史性生成。?
  商品拜物教構成了現代性的日常意識,也構成了現代性的基本觀念。沒有資本主義的商品交換,也就沒有現代性。因為,只有商品交換才導致人的類本質的普遍化過程,“沒有一般化,沒有人的類本質的,也就沒有人的特性。……沒有一般化也就沒有自我意識。”(注: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第10頁。)只有在商品交換的同一性運作機制中才有這種普遍的自我意識的生成。因為“資產階級社會普遍從屬於交換規律,‘等量換等量’的平衡計算的規律,確確實實達到無一例外的程度。”(注:阿多爾諾《整理往昔有什麼意義?》,見施密特《歷史和結構》,張偉譯,重慶出版社,1993年,第2頁。)就啟蒙理性所宣揚的以平等、與自由理念等為內容的意識形態而言,它也同樣可以從交換價值得到說明。馬克思認為現代意義上的“平等和自由恰好是古代的自由和平等的反面。古代的自由和平等恰恰不是以發展了的交換價值為基礎,相反的是由於交換價值的發展而毀滅。……作為中世紀基礎的勞動,本身是一種特權,是尚處在孤立分散狀態的勞動,而不是生產一般交換價值的勞動。”④(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頁。)?
  現代社會既基於理性的運作,又基於交換的現實擴張,這是勿庸置疑的。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推動下,交換價值這個“真正的共同體”為現代人類自我意識的獲得提供了現實基礎,正是現實生活中億萬次的商品交換活動才使得勞動產品之間的同一性具有了先入之見和自明公理的性質,也就促使個體的獨立意識生髮出來。經濟模式是邏輯的母體,因此,“如果說經濟形式,交換,確立了主體之間的全面平等,那麼內容,即促使人們去進行交換的個人和物質材料,則確立了自由。可見,平等和自由不僅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交換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換價值的交換是一切平等和自由的生產的、現實的基礎。作為純粹觀念,平等和自由僅僅是交換價值的交換的一種理想化的表現;作為在的、的、社會的關係上發展了的東西,平等和自由不過是另一次方的這種基礎而已。而這種情況也已為歷史所證實。”?④單純的商品交換決不至於將社會關係擴充套件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因為這僅僅是體現在商品流通領域的同一性社會機制的蔓延,馬克思認為流通過程本身並不包含自我更新的原理,簡單的商品流通並不具備在全社會自我擴充套件、徹底瓦解傳統共同體的動力,相對於現代社會發達的交換價值共同體來說還多少帶有偶然性和外在性。因此,交換價值的全球擴充套件必須有一個內在的推動力,這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人們對剩餘價值的無止境追求。?
  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啟蒙理性的基礎是現代商品交換,是剩餘價值理論的實踐開展。現代性的基礎與動力應該是同一所指,說啟蒙現代性的基礎與動力分別是商品拜物教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這種說法是要表明下述道理:啟蒙理性作為一種抽象的自我確證,的確是一種普遍意識,它把自身看作動力,就是沒有達到對現代生產關係的深層透析。這恰恰是物化的自我意識,而且是一種最終無法自洽的自我意識,只有關聯到生產方式才能自圓其說。商品拜物教或交換價值的普遍化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推動下才成為現實,不窮究生產方式矛盾運動之機理的現代性認知本身還停留在中途,也就是流通領域。因此,把自身視作一個歷史事實的理性現代性實質上不具備實在性,如同重商主義的政治只能作為一個環節而存在一樣,啟蒙現代性也是如此。作為一種視野,它是存在的,但作為一個歷史事實或物件,它只代表現代性的一個環節,並且還不是關鍵環節。?
  啟蒙現代性的思想家們不從剩餘價值與交換價值的角度來理解現代性,當他們說現代性的基礎是理性時,那麼,其動力也必然源自理性本身的運作機制。他們把現代性的進展歸功於理性或理性主導的辯證法,即啟蒙辯證法。主體不斷地對客體進行超越和揚棄,表現在理論形態中便是主體性形而上學與異化邏輯的二律背反與主客分立的二元結構。這恰恰是啟蒙辯證法呈現的歷史背景,是人類生存狀況的哲學表達,大致觸及到了現代人的歷史境遇。?
  赫勒說道:“說現代性的動力是一種辯證法沒有什麼危險。說到底,辯證法的哲學概念——在柏拉圖的版本中,也在黑格爾的版本中——在對現代性的動力進行概念化時運用了其內在運動。不過,由於現代性的動力——在我看來——並不是按照柏拉圖和(或)黑格爾的精神塑造的,我將把它稱為非辯證的辯證法(undialectical dialectics)。非辯證的辯證法也可以是啟蒙,因為它引導、伴隨並追隨著啟蒙的程序。它可以在霍克海默/阿多諾的意義上得到理解,被理解為啟蒙的辯證法。”②(注:阿格妮絲•赫勒:《現代性理論》,李瑞華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63、66頁。)?
  可見,現代性只能被理解為理性的展開,自我意識的自足性、自洽性學術話語,現代性就是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異質的、甚至相反的生活經驗的理性化的社會執行模式,是區別於中世紀殺伐紛爭內耗嚴重最終導致社會解體的較為明智的共同體生活,是可以容納他者存在的較為寬容的社會。一句話,現代性是否定之否定的現實,此外無它。“現代性將不會抵制破壞性的否定力量,因為正好相反,它是由這種否定力量維持和不斷更新的。沒有否定,現代世界將會僵化。”
  ?②這個描述多半隻觸及現代性的現象,而不是本質。推動現代性的決不是觀念,哪怕是辯證的觀念,而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的擴張。因為,純粹的觀念不論怎樣激進,怎樣辯證,終究無所逃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抽象統治,而卻始終相當於某種‘隱蔽的上帝’。?

[1]    

啟蒙現代性與歷史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