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糾結與斷裂-大眾文化審美時間體驗的現代性內涵及其困境

才智咖 人氣:2.15W

關於糾結與斷裂-大眾文化審美時間體驗的現代性內涵及其困境

[論文關鍵詞]大眾 現代性 時間

[論文摘要]大眾文化的審美時間體驗是現代性背景下兩種不同時間體驗訴求相互糾結的結果,與審美現代性的否定性時間體驗構成意義關聯。受客觀可度量時間規約的大眾文化審美體驗,最終展現為永恆時間意識隱退下的對審美現代性瞬時體驗的戲擬,並由時間聚合、時間切換、時間吸滯等形式規避現代性時間危機。由此。大眾文化的審美時間體驗必然以其即時審美的省時節力與巨量時間耗竭的悖論性現實遭逢,彰顯出其現代性意涵的內在價值困境。

時間意識是人類文化存在的基本特徵,幾乎所有的文化型別都以一種特定的時間感為基礎。以現代性時間理論觀照大眾文化的審美問題,則可發現大眾文化逐求當下瞬間的審美時間體驗特性,恰是作為現代性時間危機的一種文化反應而與前現代通俗文化大異其趣,因此,要想釐清大眾文化審美體驗的發生、特徵、構成與內在困境,不妨立足現代性時間理論這一獨特視角,使其在面向於現代性時間構成的闡釋與分析中趨於澄明。

一、大眾文化審美時間體驗的現代性起源

19世紀末以來,西方高速度、高效率的現代生活,打破了傳統社會的迴圈時間體驗,時間的不可逆性加強,流速加快,基於未來信仰的“發展”、“進步”觀念已成為壓倒一切的價值取向。然而,由此“時間之矢”所產生的對現時的無意義感與對未來逐求而尚難企及的焦慮感,卻因難以排解而在現代大眾的生活中日漸凸顯,這一現象被稱之為“現代性時間危機”。

誠如美者卡林內斯庫所言,現代性程序自其肇始便蘊含著兩套價值相互對立的時間觀念,“這兩套觀念對應於:(1)資本主義文明客觀化的、社會性可測量的時間(時間作為一種多少有些珍貴的商品,在上買賣);(2)個人的、主觀的、想象性的綿延,即‘自我’的展開所創造的私人時間”。如果說啟蒙進步主義的客觀向量時間,主要訴諸未來而非過去,並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生存根基來發展自己的價值標準和依據,那麼個體主觀時間將時間與自我等同,以個人時間的現代性反思體驗而對現代客觀向量時間及其潛在危機做出反應,從而構成現代主義文化的時間體驗根源。通常認為,兩種時間體驗作為張力的結構伴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發展,並因其深深地敵對性而不可能相互關聯。然而事實卻是,自西方現代性發生之初,兩種現代性便無時不在一種錯綜複雜的糾結與勾連之中,而這一時間糾結的孳生物,便是作為現代性日常文化形態的大眾文化及其審美時間體驗。

大眾文化以現代性時間體驗糾結物的詭異面目張揚於世,實源於資本主義文化生產現實的悖論性境遇。一般來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意味著可自由支配時間的增多,而“從整個社會來說,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問,也就是創造產生科學、藝術等等的時間”,因此,馬克思的意義系統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其工作日為“必然王國”的基礎,卻又以縮短此勞動時日並相應擴大自由時間為“自由王國”的基礎。然而,資本主義的客觀現實是:由於現代主義藝術的高拔超越為普羅大眾難以企及,而以認知一製造生產~市場交換為基礎的現代化社會生產方式及其可度量的客觀化時間體驗,又從根本上制約著現代性程序中大眾的日常文化心態,因此,作為自由時間之重要組成的審美活動,也需悖論性的經由必要勞動時間,即客觀化、可度量的且作為商品的時間,才能轉換為日常現實。這就是說,作為資本主義日常文化形態的大眾文化及其審美時間體驗,不僅需要以現代性矛盾運動的否定方面填充現代虛無主義的意義空場,而且同時需作為現代性矛盾運動的肯定方面支撐現代性進步主義的前進機制,更重要的是,只有悖論性的首先作為肯定的一面,大眾文化的審美時間訴求才能得以現實成立。

具體來看,大眾文化的時問策略正在於:將作為“自由時間”(freetime)的審美活動歸約為“閒暇時間”(1eisuretime),以“閒暇時間”對抗“必要勞動時間”並疏解現代性時間困局。法國當代大眾文化學者波德里亞指出,“‘自由’時間的深刻要求就在於:為時間恢復其使用價值,將其解放成空閒範疇,並用個體的自由將其填滿。然而在我們的體系中,時間只有作為物品,作為每個人都能‘隨心所欲的’用於‘’的由年、時、日、周構成的計時資本才能得到解放”169<)因此,如果說自由時間以必要勞動時間的相對縮短而展開自身,那麼孳生大眾文化審美時間體驗的閒暇時間恰是以客觀的、可量度的必要勞動時間為生成根基與前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