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教學中的答辯式教學模式探析

才智咖 人氣:5.11K

摘要。根據現代教學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分析任務教學法和合作學習基礎上,提出了應用於翻譯教學的答辯式教學模式,並以英語專業翻譯基礎課教學為例,探討了該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答辯式翻譯教學模式以。答辯”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強調學生“從幹中學”,體現了翻譯教學的多邊活動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和創造性.

翻譯教學中的答辯式教學模式探析

關鍵詞:翻譯;答辯式教學模式;教學

近年來,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各種形式的翻譯課程及教學法應運而生。從目前翻譯教學的現狀來看,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大學外語院系本科仍將是中國翻譯人才的主要來源【lJ。研究外語專業翻譯課教學方法問題,對於翻譯人才的培養具有現實意義,對提高教學效率則具有直接意義。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過程的穩定結構形式。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包含理論基礎、教學目標、操作程式、實現條件、評價等因素。本文根據現代教學理論,基於教學實踐,探討針對翻譯基礎課教學的答辯式教學模式設計及應用問題。

一、答辯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後現代主義
教學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資源利用、意義的重構和創造能力的培養[21。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資訊加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對於學生,知識不再是單一的傳輸過程,而是動態、開放的自我調節系統,是學習者在與環境互動作用過程中逐漸建構的結果。知識不再單純是社會歷史認識的產物,而是個人經驗的綜合【3】。受這種觀念的影響,翻譯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教學法如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研究式、任務式等。以任務為中心的語教學方法是近幾十年來語言交際教學思路的一種發展形態,是建立在二語習得研究基礎上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的語言教學路子,其哲學依據是建構主義。它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在完成任務的程序中,學生以“意義”為中心,盡力調動各種語言的和非語言的資源進行“意義”構建,以達到解決某種交際問題的目的。任務型教學反映出外語教學目標和功能的轉變,體現了外語教學從關注教材到關注學生,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注重語言本身的結構、功能、系統轉移到注重語言習得與運用的發展趨勢。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於美國,並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合作學習理論強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邊互動,是一種將交際作為語言學習手段的多邊活動觀。目前,合作學習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令人矚目的教學理論研究領域與教學流派。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小組學習活動為主的方法,又與班級授課結合在一起。它綜合了傳統的班級授課和現代的合作學習策略,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統一。在實踐中運用合作學習模式對外語教師的要求較高,也不能替代學生個人的學習與競爭性學習。從務實的觀點看,外語的教與學,歸根到底是培養外語學習者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這兩種能力的綜合——翻譯能力。外語專業翻譯基礎課屬於培養學生外語終端應用能力的高年級技能型課程。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翻譯課定為三個層次:純粹作為外語教學手段的教學翻譯,目的是提高外語水平;作為外語專業課,具有過渡性,即是外語教學的高階課程,同時也是培養翻譯人才的初級課程;作為翻譯專業課,目的是培養職業譯員 J。目前我國高校的翻譯教學實質上仍是外語教學的一部分,未形成獨立的學科教學格局【5]。作為外語專業課,因其過渡性質,具有雙重任務,既要著眼於培養學生的翻譯素質、意識和技能,也要著眼於提高學生的外語乃至漢語水平,必須二者兼顧,而以前者為主。近年來,由於高校擴招,師資相對缺乏,翻譯教學班變大。課堂教學大多隻能採取講課的傳統形式,教師在教學材料選擇上難以顧及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對學生譯文的'評析往往缺乏代表性、針對性;目前學生的英語基本功不紮實,特別是寫、譯能力欠缺,所以對於翻譯普遍存在畏難情緒,因此教學法研究必須考慮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