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兒童文學作品教學之我見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6W

兒童文學作品源於兒童生活,語言淺顯易懂,富有情趣,育人於簡短的故事描述中,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愛。在國小語文課本中,兒童文學類作品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幾乎每個單元都有兒童文學作品。因此可以說兒童文學作品在國小語文教育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回憶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思考,我覺得這類作品在當今的國小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困境。

國小兒童文學作品教學之我見論文

一、部分兒童文學作品不太適合兒童閱讀。

只要留意,不難發現,國小教材中的部分兒童文學作品並不太適合兒童閱讀。選文有的缺乏時代感,脫離兒童的生活實際,不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而且偏離年級特點;有的過多地強調教育性,使得入選的兒童文學作品缺乏審美性;有的缺乏童趣,過於抽象,經不起推敲;有的成人化傾向比較嚴重。

不能否認很多兒童文學作品是文學中的精品,經久不衰,是文化瑰寶,但並不是說所有的兒童文學作品都適合現在的孩子。現在的孩子的生活與我們那個時代已大不相同,無論從生活環境、精神生活到理想願望都可能發生了重大改變。但還是老套的兒童作品從思想內容上違背了現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能對孩子形成積極健康的影響。

二、教師對兒童文學模稜兩可、似是而非。

兒童文學的文體範圍特別廣泛,各種文體的內部特徵及其重要性不盡相同。例如,童話這一古老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有濃重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兒童小說則是為少年兒童所喜歡,易於被他們接受的,並且有助於他們成長的小說,同時應該具有人物、情節、環節這三要素。兒童散文篇幅短小、文情並茂,以真人真實為素材,真實地抒發作者真實的心靈感受和生活體驗。對於國小語文教師來說,對兒童文學作品之間不同文體特徵的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作為教科書的直接使用者——引導學生閱讀文字的教師,有的對此並不十分明晰。此外,作家的人生經歷以及創作風格都能幫助教師很好地理解文章以及創作特點,並且引導學生拓展課外閱讀等活動。教師有必要對這些內容給予關注和掌握,這也應該是教師知識結構中的必要成分。而目前教師閱讀量偏低,不容樂觀。

如果教師對兒童文學的文體特徵還處於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狀態,也就很難引導學生對兒童文學進行學習,當然就不利於發揮兒童文學的功能和作用。

三、教學停滯於社會主題,與兒童生活相悖。

請先看一個案例:

著名的童話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結尾是這樣寫的:“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麼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兩個“幸福”給我們留下了思考與想象的空間,有一位教師是這樣教學的:

師:“她曾經多麼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對這句話中的兩個“幸福”,你是怎麼理解的?

生:這句話中第一個“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臨死時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許多美麗的東西的幻覺中死去的。第二個“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了。這裡的“幸福”實際就是反語,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師:從文章的結尾中,你能體會出作者包含著什麼樣的情感?

生:文章的結尾飽含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同情,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裡,中國小文學作品教學,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多采用單一的社會學視角,特別注重具體文字與文章作者、社會環境的關係,以及作品產生的歷史性社會價值,“社會主題”成為文字解讀的出發點和歸宿。但社會發展到當今的多元時代,如果仍然這樣單一地解讀文字的主題,顯然誤入了它的侷限性和狹隘性:忘卻了教師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忘卻了學生的真切體驗,忘卻了這是一篇引人思考的童話作品。像這篇飽蘸情感令人悽楚的童話,其實不需要老師去特別強調政治性的批判意義,因為作品的意義不止於此,要讓學生有更廣闊的解讀空間,表達出他們自己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思維定勢且偏重政治化的主題先行的閱讀教學,過去已經給我們的文學教育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創傷,現在其影響依然存在著,需要正確的引導和麵對。

兒童詩、童話、寓言、散文儘管教學方法不盡相同,但作為兒童文學體裁作品,在教學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自主閱讀——尊重學生感受。

教兒童文學作品,我們要用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教,形式可以多樣化,教師應該少一點說教,多一點引導,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感悟,並尊重他們的獨特感悟。竇桂梅老師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就大膽地打破傳統,超越既往的主題定位,既從現實的角度理解這是一個不幸的故事,也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是一個幸福的故事,在尊重兒童獨特理解的基礎上,讓兒童體會到,我們不是一個廉價的同情者,而是一個反思者,能夠在小姑娘“幸福”的死去中,懂得如何面對苦難,汲取怎樣活著的勇氣和力量。我們應該學習竇老師的做法,一方面教師自己要多角度解讀文字,另一方面要尊重學生對文字的感悟,當然前提是合理,合乎道德。如教《邯鄲學步》,讓學生說說想對那個燕國人說些什麼,我班的學生有的說:“走路只要穩當、不摔跤就行,不必要好看。”還有的說:“你要學就學一個人走路,這樣東學西學,怎麼學得好呢?”我對這些說法都給予了肯定。在教學中,我還喜歡用“批註式閱讀法”,就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將文中的重點、難點、趣點……找出來,標上特定的記號。徐特立先生有句名言:“不動筆墨不讀書。”實踐證明,這種閱讀法對於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是有效的。

第二,誦讀——體會文學語言。

兒童文學作品大多是一些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國小生在這一階段又是積累語言的最佳時期,因此採用誦讀的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學的語言美就顯得尤為必要。

首先,教師以生動活潑、飽含情感、富有兒童色彩的語言為兒童朗讀,充分展現文學的語言美及其蘊含在語言之中的情感美,不僅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更能以真情牽引情感,以情感激發想象。其次,教師還要善於指導學生讀,讀那些語言優美、情感豐富的段落,讀出狐狸的狡猾語調,大灰狼的凶狠,小白兔的活潑,老牛的善良等。讀的過程應是語言、情感與思想和諧交融的過程。通過這樣足夠量的言語實踐,可以更好地幫助兒童品味並實踐文學語言的情感美與形式美,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兒童詩和散文最適合這一形式。

第三,表演——感受文學形象。

在發展兒童的智慧方面,“經驗和接觸是真正的導師”(盧梭)。兒童對客體的認識是從實踐活動開始的。因此,表演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它可以為學生提供無限廣闊的思維、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演,會促使兒童更主動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充分感受到兒童文學的形象美,同時又在特有的情境之中進行了生動的言語訓練。揣測表演技巧以及理解角色心理的過程不僅能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社交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還能使兒童產生豐富的美感體驗,並學會欣賞自己,感受成功。寓言和童話最適合採用表演的方法。

第四,課外延展——豐富學生積澱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課本的功能只相當於一個例子,一塊試驗田,一把鑰匙,更廣闊豐富,更生動多變,更精彩的世界在課外。教師要善於利用教材中的一個個文字,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寫作。

首先,我們都知道,語文素養“三分課內,七分課外”;“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教材是一把開啟課外閱讀之門的金鑰匙,把握好了,就能把孩子們引進課外閱讀的寶庫,讓孩子們獲取更多的精神財富。因此,教師要能在課內閱讀教學中,巧妙把握機會,把學生引向課外閱讀中來,構建一個“課內外聯絡、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使國小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使學生能在廣闊的空間裡學語。

其次,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讀寫結合,進行仿寫、續寫等習作練習。通過這樣的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美、表達美,也有助於學生豐富詞彙,鍛鍊表達能力,發展想象,培養創新思維。

兒童文學,作為一種在兒童的生活學習中不可或缺的、與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髮展密切相關的文學,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既要注意它作為文學本身的特點,又要注意到它與兒童心理髮展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搞好兒童文學類作品的教學,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