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生命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係探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6W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創新能力日益受到重視,卻未取得明顯的成效。創新能力的培養需要外部支援性環境。大學生生命教育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它致力於高校濃厚人文環境的塑造及其個體生命的完善。生命教育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牢固的基礎;生命教育蘊藏著豐富的創新因子,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生命教育的科學開展促進個體創新能力的培養。

簡析生命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係探究論文

關鍵詞:生命教育;大學生;創新能力

一、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指具有積極思維個性和心理品質的主體,在支援性環境下,運用已知,發掘未知的能力。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是以培養創新個性、激發創新精神、夯實創新基礎、鍛鍊實踐能力和營造創新氛圍為目標。目前,高校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主要是在開設專門的創新思維課程中滲透創新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參加科技活動,製作科技發明等途徑,但結果不令人滿意。通過此途徑培養出來的人才依舊是知識型人才,社會適應性差,在創新能力方面存在諸多不足。

創新能力需要身心健康、有積極思維和心理品質的主體。而傳統的侷限的創新思維課程使大學生思維單一化,變相地摧殘了創新主體的身心健康,久而久之,形成惡性迴圈,不利於創新性活動的開展。

創新能力發展離不開支援性環境,通過有效地調節創新主體的活動,可產生有價值的創新性成果。高校走出這種困境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重視大學生生命教育。

二、生命教育

大學生生命教育是在尊重個體自然性生命的基礎上,通過有針對性、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個體進行完整性、人文性、科學性的生命意識薰陶、生命價值昇華和生存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最終使其充滿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鮮明個性和能夠積極承擔社會角色的教育。它強調生命的生活化,重視道德良知、社會情感、社會能力等;它詮釋了生命教育的歸宿,使生命體具有理性;它以實現生命價值與意義為最高目標,激勵生命奮鬥。

三、生命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係

1、生命教育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1)生命教育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物質基礎。由於生命本身的複雜性及其大學生對自我生命的熟視無睹,致使輕生事件在大學生群體中不斷髮生。生命是教育的基點和源泉,生命教育的最基礎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珍愛生命,保護生命。生命教育教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呵護生命,體悟生命的神聖性。健康的身心是大學生創造性想象力開展的重要的前提條件。

(2)生命教育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思想基礎。首先,創新是偉大而艱鉅的事業,需要具有創新人格的人來全身心地投入。具有創新人格的人一定具有超越性的意識觀念及精神品質。人類是有意識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生命存在與活動的根本屬性和內在本質。超越意識是生命教育的最重要內容和最根本的目標。

其次,生命教育可以激發人的社會責任感意識。生命教育指出,人是有意義的存在物,每時每刻都在尋求意義與價值,同時理性賦予人的反省的意識,使人具有自覺地關注自身價值與存在意義的能力。生命教育指導人生活要有意義就必須超越滿足自我生命儲存、自我生存需要的狹隘性,要對社會、他人承擔責任,要通過創造性實踐活動對社會、他人有所貢獻。

(3)生命教育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智力基礎。知識是創新與創造的起碼的基礎條件。相關的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是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基本前提。有了相當數量的基礎知識與相關知識,才能避免創新中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這是因為,首先,生命知識本身就是人文知識的一部分。

生命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在最基礎層面上認識生命、保護生命、尊重生命、呵護生命,在高階層面上是享受生命、優化生命、激揚生命、完善生命。它以善待生命、悅納生命、關懷生命、超越生命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因此,生命教育是一種人文科學的教育,實施過程中充滿人性關懷,溫暖、滋潤和感化生命。

其次,生命知識與其他人文知識也有密切聯絡。著名教育學家楊叔子認為:過弱的文化陶冶使學生人文素養不高;過窄的專業教育使學生的學術視野不寬,學術基礎不牢;過重的功利主義導向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與基礎訓練不夠;過強的共性制約使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足。[1]生命教育涉及哲學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社會生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價值觀和人生觀教育、人體生理認知教育等方面,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要創新,必須具備必要的知識、相當豐富的實踐經驗、活躍的思想,而生命教育這個無所不包的大熔爐在這方面提供了知識和智力的保證。

(4)生命教育為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環境基礎。環境是一種直觀的而又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最需要寬鬆、自由、人性化的、有安全感的外部環境。生命教育要求學校鑄就優美的、有生命的、有安全感的環境文化,致力於使大學成為生命的樂園。

以生命教育為主導的學校的環境主要指以靜態化、具體化、形象化方式存在的具有價值觀念與教育理念的物質文化。它要求學校的物質環境要以人為本,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體現凝聚力和生命力,培養大學生情操,陶冶大學生心性,產生歸屬感。這樣的環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激發創新靈感。

2、生命教育蘊藏著豐富的創新因子,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生命教育的豐富性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原動力。首先,生命教育的豐富性可以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產生對自然、生命、社會執著的追求並作為精神伴侶作用於他們一生。生命教育在理論層面從最基層教人認識生命,體悟生命的神聖性;生命教育從中間層教人認識生命的精神性,體會生命的獨特性;生命教育從最高層催人自我實現,體現生命的價值性。生命教育在實踐層面上教人知識、培養技能、社會交往、友誼愛情、尊重名譽、藝術審美等,生命的真善美也在實踐過程中流露、體現出來。學生通過生命教育認識了自然的奧祕、生命的美好、社會的多彩,才能不斷保持對自然、生命、社會的興趣,而興趣正是創新的原動力。有了濃厚的興趣才會有高度的自覺性和強烈的主動性,才會有旺盛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其次,正是因為生命教育形式的多樣性,使大學生接受到的資訊多元、廣泛、豐富、綜合,從而能最大限度地開闊大學生的視野,讓他們不斷地從生命教育中提取營養,收穫創新的靈感。生命教育除了開設獨立的、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外,還與美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學科有機結合統一,實現滲透式教學,充分發揮“整合優勢”。除了教學活動還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從中認識生命誕生—終結的歷程,體悟生命真善美。開展專題講座也是生命教育的一種形式,是教學活動的補充。

(2)生命教育的情感性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內驅力。生命進入情感領域接受情感的滲透與催化,通常會產生創新的靈感與膽識。生命教育具有情感性,它可以通過作用於人的情感奠定創新能力培養的思想基礎。

首先,生命教育可以激發和強化人的創新衝動和慾望,從而豐富創新人格。只具備對生命、生活的熱情還不能實現創新,在創新的途中會遇到很多意外與困難,沒有良好的創新人格難有所成就。生命教育教人善於捕捉每個生命感動和衝動的瞬間產生的超強的自制力和爆發力,排除任何干擾,完成創新任務。

其次,生命教育的情感效能使人產生一種從生理到心理全方位的轉變,獲得認識的動力和光明之源。生命教育落實過程中,教師會重點培養學生的生命情感意識。情感決定人的生命態度與生命行為,“積極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奮、達觀、昂揚向上,富於愛心,成為認識的動力和光明之源。

(3)生命教育的開放性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續動力。開放是生命發展的動力,變化是創新活動的前提。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擺脫狹隘、保守、封閉的心理和態度,使他們有“民胞物與”、“天人合一”的胸懷對待萬物;可以促進大學生不斷汲取、借鑑與生命教育相關的各種人文知識的營養,使他們有廣闊的視野和角度看待問題;可以激發大學生不斷突破思維定勢,使他們有勇於創新的理念和膽識。

(4)生命教育的實踐性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行動力。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指出:“教育即生活。”所以生命教育的邏輯展開不是理論性的,而是實踐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生命教育在生活實踐中融“知、情、意、行”為一體,倡導通過活動和情感體驗等方法引導學生獨立地思考、判斷、體驗。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實踐的過程是具有規律性和目的性的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雙向耦合的過程。具有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具有探尋規律的能力才能有所發現與發明,才有所創新。

3、通過生命教育的科學實施,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新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也是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時代。高校肩負著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生命教育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徑。高校可以在觀念層面、理念層面及實踐層面進一步努力。

(1)在觀念層面上,真正落實生命教育在高校大學生中的重要地位。生命教育有利於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有利於大學生認識能力與創新潛能的挖掘。我們的高校由於忽視生命教育或把生命教育當做知識教育、道德教育的補充或僅僅作為狹隘的技能訓練,已造成相當數量的學生感覺遲鈍、情感匱乏、想象力不豐富、無生機活力,以至於最終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高校要真正認識並認真對待生命教育,賦予生命教育應有的重要地位,把生命教育納入學校發展戰略中,從管理入手,從具體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