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問題及對策論文

才智咖 人氣:7.08K

論文摘要: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複雜性和艱鉅性,決定了幼兒園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若干問題。為此,幼兒園要建立完善課程管理制度,發揮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主體作用,注重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加大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監控力度,加強園本培訓,提高廣大教師、家長的認識,加快課程實施的步伐。

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問題及對策論文

論文關鍵詞:幼兒園課程 幼兒教師 課程管理 課程實施

由於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複雜性和艱鉅性,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進入研究者的視野。我們認識到發現問題與取得成績一樣重要。因為問題意味著探索和思考,意味著研究者正以積極的態度推進幼兒園課程的有效實施;問題也意味著今後工作的目標,它使我們進一步深化實施幼兒園課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筆者對重慶市渝北區市級示範幼兒園進行了“幼兒園課程實施”的調研活動。本次調研從幼兒園課程建設、課程實施、實施效果三個維度開展調研,強調“真實”、“過程”、“反思”,突出其導向作用。調研組通過看半日活動、問卷調查、查閱資料、座談等形式,對示範幼兒園的課程實施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程管理制度不夠健全、職責不夠明確

目前,示範幼兒園的層級管理分明,但課程管理的相關制度不夠健全。這是因為,近年來幼兒園業務管理制度調整較多,在以往基礎上的補充往往只是口頭傳達內容並加以執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沒有彙總整理到相關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資料呈現不出來”的現象。同時,確實也存在著一些職責分工上的不均衡與漏洞,造成幼兒園層級管理人員的職責不明確,對各類課程計劃的審定流於形式,無實效性地跟進指導。從管理人員職責評估結果顯示出各層級管理人員對課程實施缺乏有效的調控與調整。

(二)對課程計劃擬訂與落實不到位

1.課程實施計劃中主、輔課程的容量失衡。儘管本區已對教師進行了“幼兒活動發展課程”的相關培訓,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往往會出現主、輔課程比例失衡的現象。加之幼兒園開設了“思維遊戲課程”、“分享閱讀”、“幼兒英語”、“蒙氏教學”等特色課程,造成對主體課程的實施有所沖淡,在時間上和精力上無法保證主體課程的有效實施。

2.周計劃中各領域內容及型別失衡,缺乏規範性。從調研資料中反映出社會、藝術、健康三大領域的課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學、語言、數學領域的容量顯得不足,在領域型別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師填寫周計劃呈現出書寫不規範、名稱定位不準確的問題,教師對課程領域與型別認識混淆,沒能反映出核心目標,存在表述不統一的現象。

3.一週內各類遊戲開展失衡。《細則》明確指出,應平衡一週各型別遊戲,每週至少開展各型別遊戲1次,保證每日幼兒遊戲活動的時間不少於1.5個小時。從統計資料顯示出幼兒園教師對幼兒遊戲活動的開展重視不夠,尤其是沒能認真組織角色遊戲、表演遊戲、音樂遊戲。幼兒活動區活動的時間也沒能得到保證。

4.教師日計劃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問題。教師在缺乏創造性的同時,也缺少了對教材的鑽研和理解。部分教師沒有把日計劃真正變為適合兒童需要、促進兒童發展的活動內容,缺乏對教材進行再次篩選、加工和設計。在實施日計劃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反思也流於形式,對發現的問題缺乏有效分析和改進。部分教師將教學反思的重點放在了大多數孩子的需求與經驗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飽”的少數孩子卻很少被老師所關注;還有教師不知道該反思些什麼、怎樣全面透徹地反思、怎樣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師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廣度不夠。

(三)對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與評價力度不夠

課程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評價,可以瞭解課程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提高幼兒園課程實施質量,促進幼兒、教師和幼兒園發展。從調研的資料中反映出,管理人員對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管理與評價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對課程實施效果重視不夠,對課程實施中呈現的問題不能及時進行反饋和調整,從而影響了課程實施的質量,尤其是對教師自我評價的指導遠遠不夠。由於教師發展的不平衡,“自我評價”更多的是依靠教師的內在需求,絕大多數教師能按課程要求客觀評價自己,並抓住機會尋求發展中的問題,制訂措施,調整和完善自己的行為;但有些教師“自我感覺較好”,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缺乏進一步發展的起點和方向。針對這一現象,管理人員要進一步制訂措施,以教師發展為本,為他們提供反饋和麵對面交流的機會,充分發揮教師榜樣的作用,讓“教師的自我評價”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四)教師實施課程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通過實地觀測半日活動、日計劃、周計劃以及幼兒一日活動的檢測情況,反映出教師在活動時間、活動目標、環境與材料、形式與方式等指標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1.活動中存在隱性浪費時間和幼兒的無謂等待現象。在一日活動時間的安排上,教師強調統一和固定。由於幼兒完成“任務”的速度不同,於是出現多數人等少數人的時間浪費現象。如集體排隊取水、入廁,或者教師逐一分發玩具材料,這樣便時常導致時間的隱性浪費和幼兒的無謂等待;從活動組織有序、無消極等待指標檢測資料中也反映出較低的分值,這說明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中存在時間的隱性浪費。

2.活動目標空泛,偏重認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標。查閱教師的教學設計情況,反映出教師制訂的教育活動目標空泛、籠統,且重點或核心目標凸顯不夠。對每一個教育活動的目標教師們都進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發和培養幼兒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幼兒學會合作等,類似於這種擬定、空泛化目標的現象在教師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兒學習無目的性和教師指導的盲目性。有的教師片面理解和隨意設定教育目標,如偏重認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標,而對於情感、意識等目標的培養關注不夠;有的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雖然設定了恰當的教學目標,但在組織和活動時不能緊緊圍繞目標展開,存在過程與目標脫節的現象。

3.在活動過程中,幼兒的主體性發揮不夠。從教學組織中反映出教師預設的活動比較多,幼兒生成的活動相對比較少;教師干涉的比較多,幼兒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對比較少;規定表達方式比較多,幼兒自我表達相對比較少;教學活動多以平面展開的活動多,而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少;教師隨機調控教學的能力不強,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

4.教師對區域設定、材料投放、指導策略的適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區域設定的問題:一是區域設定形式化。教師對區域的設定缺乏對幼兒的意願興趣的考慮,形成了某些區域的創設只是一種擺設,出現沒有人玩的現象。二是區域設定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視實質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區域的空間設定動靜沒分開。對區域空間位置設定時,只顧及內容豐富而對於一些干擾因素考慮不全。四是區角設定存在很盲目的現象。一學期開設固定的幾個區域,材料很少,極少更換,缺乏層次性、適宜性,孩子們的興趣漸漸淡化,缺乏探索的積極性,使得活動形同虛設。(2)材料投放的問題: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確,活動區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個月,甚至一學期毫無變化,缺少經常性的變化是不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二是活動材料單一,不豐富,滿足不了幼兒的需要,不能引發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無難易差異。(3)教師的指導策略問題:一是教師缺乏觀察幼兒、瞭解遊戲程序的意識和舉動,致使遊戲中出現了“混亂”和“無序”的狀態。二是觀察的目的不明確,在遊戲中漫無目的地“巡視”,或盲目穿梭於幼兒之間。因缺乏觀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無法解釋幼兒遊戲行為的發展意義,觀察成了“看熱鬧”或“視而不見”,不能提高幼兒的遊戲水平,削弱了遊戲的教育功能。

二、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完善的課程管理制度

作為管理者,應將組織制度的制定權下放到員工,組織好制度的制定過程,通過制度的制定來調動員工參與課程管理的積極性,提高員工執行制度的自覺性。每一個課程管理制度的出臺,都要廣泛聽取意見,力求不斷完善。

1.建立三級(班級、組級、園級)課程管理制度,形成課程實施細則。讓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領教師參與課程的實施,同時為不同的教師搭建和設定不同的成長臺階,滿足不同層面的教師、不同個體專業發展的需求。此外,還應完善《幼兒園課程管理辦法》、《教師集體備課制度》、《教師幫扶協議》、《課程實施評價制度》等。例如,園級課程管理責任制,園長是課程管理的第一責任人;班級課程管理責任制,班長為班級課程實施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明確班長在課程管理中的職責和任職條件,規範和完善班長管理許可權與獎懲辦法;組級園本教研管理負責制,教研組長為園本教研管理的責任人。圍繞課程實施,每週開展開放式園本教研實踐研討活動,由各教研組長輪番主持;實行園級課程實施培訓制度,實施對骨幹教師的培養。

2.定期與不定期召開管理例會,加強管理人員的溝通與協調。每月組織一次課程管理例會,遇到需求時,可增加例會次數;定期召開園務課程研究會、班務會,邀請有關人員參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強協調,進行日常課程管理監控記錄交流與互通情報,及時獲取資訊與反饋,進行有效調控和調整。

3.徵詢需求,建章立制,調動家長參與課程管理的內驅力。家長如何參與幼兒園的課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長委員會共同制定園級家長委員會章程和各項規章制度。家委會制定家長問卷表,徵詢家長們想知曉的各類資訊的定位、選擇性課程的開發、特色課程的開設等,諸多內容讓家、園之間加強了解,為今後工作的開展作良好的鋪墊。

(二)發揮教師在課程實施中的主體作用

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不同層面的教師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困惑與問題,我們所面對的不僅是整個教師群體的教育觀念需要轉變,而且還需要亟待解決教師個體在實踐操作中的各種錯綜複雜的難題。

1.轉變教育觀念。在幼兒教育實踐中,較為普遍的一個事實就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節。“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是喊得最多的口號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師雖然口頭上能說出一些《綱要》所倡導的先進的教育觀念,但是對於如何實現幼兒教師教育觀念的切實轉變還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師口頭上講一些現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觀念,取決於教師對新觀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為的實質性的轉變,因而教師對新觀念的“體驗”、“感悟”也成為觀念轉變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同時,教師的自我反思有助於教師理清自己的固有觀念,增強對自身教育觀念與實踐互動關係的意識,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其教育觀念的轉變。

2.創造性實施課程。當今我國幼兒園課程的基本導向是要求教師不是簡單地執行課程方案,而是要創造性地參與課程實施過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並沒有對課程內容進行具體規定,相反,卻強調應為幼兒園教師的課程實施留有足夠的空間和餘地。強調的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課程內容的選擇不應拘泥於“教本”,不應該把教材、參考資料作為選擇教育內容的唯一依據,而是在這些基礎上結合幼兒的需要,不斷吸納新理念、發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學內容呈現一種開放性的狀態。對教育活動內容儘量從不同層面進行挖掘和內容設計;從幼兒的視角出發,分析教材內容所蘊涵的核心經驗,設計出為幼兒所需要的活動內容。教師在研究每一項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幼兒實際的基礎上,明確目標、重點和難點,籌劃開展有效教學的具體方式。要根據自身對《綱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兒的實際學習需要,對選用的教材內容做出適當的處理,包括增刪、換序、整合、新編等。要從有多少幼兒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有效學習的角度去設計活動、組織教學,合理分配教師的引導、幼兒的思考和參與的時間;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學活動的過渡環節,儘可能減少教學干擾,合理利用寶貴時間。教師要根據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隨機應變,體現在幼兒活動的時間、空間、主題的產生及發展、人數的靈活增減、學習方式的`豐富多樣化等;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注重兒童的自主參與,在重視幼兒主體參與基礎上,有效調控活動的程序。

(三)注重區域活動的有效開展

1.活動區的建立要有課程意識。把材料變成適合兒童序列的活動,將區域活動的開展與課程的融合性活動有機結合,體現課程價值。區域活動材料的投放要從兩個維度考慮:一是教師為幼兒提供多元化、多層次、低結構的材料,引導幼兒的探索與創造,尊重幼兒自主選擇材料權,並參與材料的收集,積極與材料產生互動;二是讓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選擇材料、重組材料,將探索與發現融人到整個活動過程中。

2.活動區應不斷更新。環境應跟著孩子的變化而變化,以實現孩子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教師不但要經常對環境進行修正,以迴應幼兒的需要,而且還應根據自己的經驗調整環境,使幼兒在創設的環境中成為建構的主角。

3.注重區域活動的實效性,要保證各型別遊戲的均衡開展(每週至少一次)。

(四)加大對課程實施過程的監控力度

從調研中發現幼兒園有園長、業務園長、年級組長等專人檢查教師的備課筆記和課後反思,但沒有把備課、上課、課後反思聯絡起來作整體考評。這種孤立的檢查評價制度價值不大。反思現有聽課制度的不足並進行調整,可採取預約聽課和隨堂聽課的方式,根據實際情況與教師開展一對一的交流。預約聽課的具體做法:管理者在聽課前天中午通知被聽課的老師,讓她有一定的準備;在聽課的當天中午該教師會把活動設計、課後反思的郵件發到聽課者的郵箱,然後聽課者會結合活動設計、教學實施、課後反思與教師交流,分優點、缺點、建議三部分反饋給教師,儘量發現該教師教學中的閃光點。

管理人員對教師的評價要做得更細,能量化的地方儘量量化。園長和業務園長採取定時和不定時的方式下班檢查工作。做到每週必查備課,有記錄,有指導交流;每週必查聽課,形式多樣,有集中教育活動,有半日活動;定期檢查環境,看是否有“師”、“幼”、“家”的共創,有家園欄的定期更新,有幼兒學習生活活動過程的反映等。每週利用業務工作小結會議對課程實施情況進行質量分析,結合本園實際,有重點、有要求、分階段地對教師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課程實施過程中與老師的交流和指導,能客觀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

(五)加強園本培訓,實現家園共育,加快課程實施的步伐

過去,家長在教師的心中只是一個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費者、監督者;而今,要轉變觀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長參與到幼兒園的課程管理中。幼兒園應從管理上找差距、尋原因,依託園本培訓,深入理解《綱要》、《細則》精神,增強課程意識,樹立大課程觀,將幼兒園課程的實施與幼兒日生活有機融合,滲透到各個環節之中。同時,讓家長了解現代幼兒園管理制度與家園合作的有關資訊,結合實際問題通過探討達成共識,使教師、家長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級課程實施中主動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使家長真正成為育兒的夥伴。

近年來,教育活動有綜合化、多樣化的趨勢,但各領域活動的領域性特徵卻呈弱化現象。不少教師對課程領域目標和關鍵經驗把握不到位,特別是新進園的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如果再一味地上綜合活動,就會造成對課程領域活動不熟悉。要加強教師培訓工作:通過培訓,學習課程本體性知識,幫助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如對目標的理解,對問題的預設及對策等。一是加強領域教研組的建立。開展領域活動特點和關鍵經驗研討,把握領域核心經驗,凸顯領域目標,在基礎模式上進行自我特點調整,使每位教師各有所長,在此基礎上進行相同模式推廣。二是採取分層培訓的方式,忠實課程取向,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創新,幫助教師重溫各領域的目標,掌握其特點,瞭解其核心經驗,同時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每個教學活動中,儘量將每個活動中的重點目標由教師轉化到幼兒身上。三是幼兒園應在原基礎上進行細化,加強培訓的針對性與指導性。儘量利用幼兒園資源,多形式地進行小組或結對學習,共同進步。同時發揮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臺。加強讀書與學習,幫助教師提高自我管理與提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學的作用。

在幼兒園課程實施中,努力縮小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實踐行為的落差,通過園級、組級、班級三個不同層面的師資培訓及有效互動的課程管理機制來培育教師,為每位教師的專業發展牽線搭橋,搭建研究和培訓的實踐平臺,為各層面的教師架設新教育觀念與教育實踐行為的互動共生的橋樑,讓教師在參與課程實施中成為有意義的實踐者和管理者,從而保障和促進課程的有效實施與教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