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課堂上多媒體運用的幾點思考

才智咖 人氣:3.12W
畢業論文

國小語文課堂上多媒體運用的幾點思考

摘  要:資訊科技時代,課堂教學需要多媒體。多媒體如1把雙刃劍,用得合理恰當,則能改變教學手段、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反之,則會削弱學生注意力,替代學生思維和想象,也會降低教師個人魅力,使教師成為課堂上無所事事的“第3者。”文章從5個方面指出當前國小語文課堂上多媒體使用存在的問題,並從4個方面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多媒體   語文課堂    存在問題    解決辦法

多媒體出現於課堂,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多媒體教學以其本身的生動性、直觀性、高效性,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1定程度上幫助教師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多媒體教學也不是萬能的,教師只有通過揚長避短,合理使用,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先進作用。

存  在  問  題

1、盲目追求美感,華而不實。我們經常在課堂上看到,教師所用的課件從圖片的處理、文字的選擇到播放的藝術效果,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追求細節的完美固然是好,但是也很容易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向1些無關緊要的事物上。語文課堂常有複習詞語的這樣環節,有的課件在顯示詞語時,在同1張畫面上顯示了3、4種不同的字型,或是選用1些毫不相干的圖片做背景,還不時跳出幾個動畫的卡通小人物。那麼,我們可以想象到,國小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新鮮感會自然地將他們的注意力分散到熱鬧的場景上,從而降低了課堂學習效率。

1 2345678下1頁

2、過分依賴多媒體,削弱了老師的魅力。現在的課堂,示範朗讀有音訊資料,指導寫字有1筆1筆的動畫過程。教師反倒顯得毫不相干,無所事事。德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這樣1句話:“教師個人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語文老師的1筆好字,會使很多學生注意自己的書寫;教師儒雅的氣質,飽滿的激情,個性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語調,會激發很多學生的朗讀熱情。教師的魅力將對學生作用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這些都是多媒體教學所無法做到的。

3、出示大量文字圖片,完全取代了文字。筆者聽過好幾節語文課,從頭到尾,學生連書本碰都沒碰,或者是碰的很少。課文的文字1個個打在課件上,插圖也費勁心思用掃描器掃出來展示。文章的重點語句,需要反覆揣摩品味的,可以打出,方便師生之間有效的互動交流。全部內容都用電腦出示有什麼意義?實在是不必要的麻煩。學生與文字之間有1種自然的親近感,孩子看著書上的插圖肯定比看著大螢幕上的圖片更加細緻,孩子手捧書朗讀肯定比仰著脖子看大螢幕讀感覺更清楚、更愜意、更入情。再者,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在令人感動、產生共鳴的情節上或旁邊及時註上自己的1些心得體會,會幫住其加深對這1內容的印象。從這1點,取代了文字的多媒體,完全是本末倒置、適得其反了。

4、再現情境,忽略學生的思維與想象。眾所周知,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文學作品大多是“依照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葉聖陶《文學作品的鑑賞》),都是“以語言或它的書面符號……文字為物質手段,構成1種表象和想象的形象”,“作用於欣賞者的再創造的”(王朝聞主編《美學概論》)。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引導他們透過語言文字這1“思維外殼”,去接受作者的審美經驗,感知形象,體會情味,領悟理趣。如果在課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出來,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1文時,學生從畫面展示的內容中很快找到了小壁虎向老牛、小魚、燕子借尾巴。學生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想象,所有的東西課件都演示出來了,實在顯得喧賓奪主,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何以得到鍛鍊?

上1頁12 345678下1頁

5、為“用”而用,盲目“拿來”。在很多的教學評比活動中,課件佔有1定的比重,因此,眾多的教師為了評比、上公開課、觀摩課等做了課件,有些實在是為“用”而用,追求1種形式,圖個時髦而以。目前,真正能利用計算機制作課件上課的語文教師並不多。1個精美的課件,需要運用大量的圖片、動畫、MTV、MP3、WAV等背景音樂,需要耗費1名製作老師的大量時間。而且有許多老師沒有經過系統的.課件製作培訓。 在這種情形下,教師想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怎麼辦?當然是不管372101,“拿來”。現在市場上、網際網路上的課件頗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來。平心而論,在多媒體輔助教學起步的初級階段,能主動拿來,應該是值得肯定的。問題的關鍵是有些教師對課件的製作缺乏必要的認識。1個成功的課件是製作者在深入鑽研教材、認真分析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結合其教學理念、教學環節安排等諸多因素設計製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著製作者的教學習慣、教學思想、教學風格,以及他對教材的理解、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認識等主觀因素。就這個角度而言,課件是個別的,不可移植的。教學中,物件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不同,課件的內容、流程也應不同。如果忽視了這1點,盲目引進的結果只能是造成機械、僵化、缺乏個性。

解  決  方  法

1、正確認識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

談到多媒體輔助教學,首先應該知道何謂“多媒體”。“多媒體”即文字、影象、聲音、視訊資訊等多種媒體的組合。如教師的板書屬於文字媒體、教師的語言屬於聲音媒體、幻燈片為影象媒體、錄相片為視訊媒體等等。多媒體電腦屬於其中1種,它的優勢在於它能夠將多種媒體進行整合,所有的媒體均能在電腦中得以充分的體現。而“輔助教學”,在不同的層面上包括兩種形式:其1是巨集觀輔助,通過教師對課程的深究,設計合理的指令碼,代替教師完成1些適於計算機來完成的教學工作,在使用環節上表現為“個別互動”的輔助學。其2是微觀上地輔助,即在教學活動中作為教師的“柺棍”,對教師實施具體的幫助,在使用環節上表現為“集體互動”的輔助教。“輔助”決定了它的1切設計應為教學的某1個環節,起“烘托”,“渲染”作用,而不能代替教學。

上1頁123 45678下1頁

2、堅持適度、有效性原則

首先課件數量上要適度。再新奇的事物經常出現學生也會感覺厭煩,而且會增加教師不必要的負擔。其次課件的趣味性要適度。趣味要符合學生的實際,不能過分。當1個選擇題做錯時,來1個哭喪的卡通臉加1聲誇張的警告,是非常不合適的。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視聽手段對學生產生有效的刺激,使之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但這樣的刺激1定要精選,要有實效性,針對性,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解決1定的問題,儘量是1節課中至關重要的資訊、重點難點。無關緊要的內容儘量不在課件裡出現。不要追求課件形式上的完美,表面上的熱鬧,這樣只會造成資訊堵塞,以形式害內容。

3、將多媒體的優勢與語文學科的特點巧妙結合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1,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習更多的注重學習中人文精神的薰陶與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讀者,以形象喚起美感,以意境領悟主旨,以培養語言意識和語文習慣為目標。而多媒體課件裡的文字、聲音、圖片、影象等極大滿足了學生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距離,達到“啟其所感,導其所難”的目的。從這1點看,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主要表現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這兩個方面。以皮亞傑為代表的認知心理學家提倡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情境”列為學習環境4大要素之首。他們認為,學習總是與1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絡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絡,並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教學《歡樂的潑水節》時,在教學中播放傣族人民過節時的1段視訊資料,讓學生從真實的畫面中去感受課文描繪的場景,從而更好地去感悟、品味文章的語言。教學《黃果樹瀑布》、《鼎湖山聽泉》等1類寫景文章時,儘管文詞優美,但學生沒有這方面的體驗,很難將那些優美景物與語言文字聯絡在1起,學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元號,因而教學中就更談不上對孩子們美的薰陶與感染了。課堂上運用課件播放了優美的風景圖片,並配以優美的樂曲,富有感情的朗讀,讓學生真正有了1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此時,再轉入對文字的理解與感悟,學生興趣盎然。新教材也選編了很多古詩詞和現、當代詩歌。這些詩歌語言凝鍊,表達含蓄,意境深遠。但是由於年代的久遠,學生想象力的貧乏(尤其是來自貧窮地區閱讀量很小的學生)1般都很難想象出詩歌描繪的畫面,品味出詩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體,再現詩作產生的歷史背景,描摹富有特徵的形象畫面,無疑會把學生帶入久遠的歷史中,體會詩人的悲與喜,品讀出詩文的意境。在講杜甫的《絕句》時,黃鸝、翠柳、白鷺、青天的畫面隨著朗誦程序陸續呈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達到詩情畫意完美結合的同時,又顯現出獨特的文化底蘊。整個過程充滿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烘托出我國古詩特有的意境美。
  4多媒體的運用要與語文課程有效整合

上1頁1234 5678下1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