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結構的地區差異研究

才智咖 人氣:2.48W
資本結構的地區差異研究
    [摘 要] 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障礙,迫切需要我們多角度地進行研究和 探索。本文通過考察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地區差異發現,除了盈利能力對資本結構的影響不存在地區差異以外,企業規模、有形資產、稅收和非債務稅盾對經濟發達程度不同地區的影響還有待繼續研究。
  [關鍵詞] 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地區差異;實證分析
  
  一、引言
  
  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飛速發展,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06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了21.087萬億元,在世界經濟中排名第四。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同時也出現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的趨勢。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差距正在逐漸拉大。如2004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561元/人,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上海為55307元/人,而最低的貴州僅為4215元/人,相差高達12倍多。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已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障礙,迫切需要我們多角度地進行研究和探索。
  
  二、文獻回顧
  
  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為適應國際、國內地域分工的'深化,針對國家間、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而發展起來的理論。埃德加·M·胡佛認為,區域經濟學即“空間”經濟學。杜貝(V. Dubey)認為,區域經濟學是以經濟的觀點,研究在資源不均勻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動的世界中,各個地區的差異以及各地區間的關係的科學。我國學者大多認為,區域經濟學是從巨集觀角度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發展及其相互關係的決策性科學。如李京文(1999)認為,從本質上看,區域經濟學就是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的科學。理論界對區域經濟增長模式一直存在較大的分歧。一派是區域經濟均衡增長理論,以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模式和納克斯的惡性迴圈理論模式為代表的部門、區域的均衡增長;另一派是從相反方向提出了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理論,包括以赫希曼的區際非均衡增長理論模式、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模式、繆爾達爾的迴圈累積因果理論模式、佩魯的“增長極”理論模式、約翰·弗裡德曼的核心——邊緣理論模式、點軸開發理論模式、梯度轉移與反梯度轉移理論模式和經濟跳躍發展模式等從不同角度分析論證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由於區域經濟學的整個理論框架並不成熟,所以從微觀領域來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從公司金融視角來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是有一定理論價值的。
  資本結構理論已有的研究表明,國家的發展水平和經濟制度對資本結構有著一定的影響。不同國家的資本結構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尤其是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如我國的上市公司在2000年的資產負債率為45%,G-7國家在1991年的資產負債率平均為64.4%,其他開發中國家如巴西、印度等十個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的資產負債率平均為51%。由此可見,我國作為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在資本結構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明我國的金融系統還不夠發達,企業現有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手段還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但目前在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加劇時期,理論界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區域特徵進行深入研究的還不多見,僅有鄭長德(2004)以2001年中國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了資本結構的地區差異,發現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其上市公司有較高資產負債率的可能性較高,而且各地區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與企業規模正相關。因其未控制行業因素對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故影響了結論的可靠性。①在我國,經濟發達省份的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較低,而欠發達省份的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則普遍較高。如2004年北京和上海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1.61%和50.25%,而江西和貴州分別為65.2%和66.07%。本文主要考察我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部分地區,其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之間是否同該地區的企業資本結構之間一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TAGS:差異 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