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內部控制和企業控制文化

才智咖 人氣:1.54W
淺論內部控制和企業控制文化
摘要:經過三十年的改革實踐,企業家逾來逾感到強化管理的重要,也在積極探索如何才能加強管理。內部控制的理念逐漸被企業界所關注。這一工作雖已取得成效,但是在企業不斷革新、不斷迎接市場挑戰的形勢下,內控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而已開發國家已經研究和總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和方法---三大目標和五大組成部分:“從“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資訊與交流和監督評審”五方面開展工作,為實現各項“操作性目標、資訊性目標和遵從性目標”而自覺奮鬥”。本文要說明的就是,學習和運用其先進的內控理論和方法,強化內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形成切合企業特點的內控文化和機制。

關鍵字:內控 內部控制文化

  一、轉變觀念
  內控常被誤解為僅僅是審計部門的事,其實,所有制及其組織結構並不是現代企業最本質的東西,最本質的是企業內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機制。企業管理的實踐啟示我們:要正確理解內控與管理的關係、內控與風險管理的關係和內控與內部審計的關係。我們要呼喚企業的控制意識,理直氣壯地強化企業的內部控制。
  1、轉變經營管理觀念
  內部控制在不同的經濟體制下有不同的內涵,儘管其中的某些內容會有一致性。一部分人習慣於甚至滿足於傳統的經營管理方式,認為只要能夠規範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慮是否先進。多數人片面強調改革組織結構的重要性,忽視了控制方式的跟進和強化。這就使企業的改革同微觀治理機制相脫離。不論是維持傳統的經營管理方式,還是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的觀念,都已經被實踐證明是有害的。
  2、轉變對內控目的的認識
  早期學者認為,內控是為了保護企業的財產,會計記錄的準確可靠和及時提供可靠的財務資訊,稱之為“三目的論”。後期學者補充,內控除了保全資產和檢查財務資料的準確可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執行管理政策,提高經營效益和效率,稱之為“四目的論”。
  3、跟上國際內控研究的步伐
  同計劃經濟相比,市場經濟的發展更加仰仗於微觀機制的作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非常重視對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大促進了公司治理結構趨向合理化。公司治理理論研究的是資金的供給者如何採取措施,確保其投資取得回報。強化內控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
  二、充分理解內部控制的內涵
  內部控制有其科學的定義和豐富的內容。只有深刻理解內控的內涵才能明確如何強化內控。
  1.準確理解內部控制的定義
  不同部門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對內控會有不同的看法。美國審計權威機構COSO的定義是:內控是一個受某單位不同層次的人影響的過程,而設計這一過程是為了實現下述三大目標提供合理的保證:
  ⑴、操作性目標:各種經營活動的效果和效率
  ⑵、資訊性目標:財務和管理目標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時性
  ⑶、遵從性目標:遵從現行法律和規章制度
  這三大目標既滿足不同的需要,又相互交叉。顯然,內控是保證各項業務發展的,而不是妨礙其發展的。在操作性目標中,經營的“效果”是根據實際產出與預期計劃的產出比較而言的;經營的“效率”是根據實際產出與實際投入比較而言的。此外,公司不能為實現經營性目而不遵從法規,也不能為實現遵從性目標或操作性目標而違反財務和管理資訊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時性。
  這是一種“全部控制論”的概念。良好的內控系統應能夠確保上述三大目標的實現。上述內控定義說明:①內控是一種程式,它意味著向某一終點努力,但不是終點本身;②內控是用來取得一種或多種互相區分而又緊密聯絡的目標;③內控受人的影響,而不只是政策、守則或表格;④只能期待內控為公司管理層提供合理的保證,而不是絕對的保證。
  由此可見,審計部門以往所提的“合規性審計”、“效益性審計”和帳務檢查等等都屬於專項審計,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審計工作的重心應當轉向對內部控制的審計再監督,而對內控的檢查評價有別於傳統的審計思路,其目的要明確和全面,檢評要完整和深入。
TAGS:淺論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