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我國師範類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探索論文

才智咖 人氣:3.19W

論文摘要:在回顧我國高校體育課改革的基礎上,對我國當前師範類大學生體育課的教學改革進行積極探索,提出:應嚴格區分師範類與非師範類體育課,師範類培養目標與就業性質決定了其體育課具有較非師範類更多、更廣的素質教育;採用多種教學模式並存的師範類大學生體育課,有利於師範類大學生體育能力和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

淺論我國師範類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探索論文

論文關鍵詞:師範類;體育課;改革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高校體育課也在不斷進行著種種探索、嘗試和改革,但目前的改革中並未將師範類與非師範類加以區別,經常出現兩類體育課教學模式相混淆現象,這顯然與兩類培養學生的目標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通過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現狀分析和對師範大學生就業性質及素質教育的探討,提出師範類公體課改革的設想和建議。

1師範類大學公體課教育的特殊性

師範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教師。教師,是以其自身的活動來引起和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發展的育人者,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學實施是一種以培養人為目的的活動。因此,師範類體育課應緊緊圍繞“教師”這一明確目標而進行教學,其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應與非師範類體育課有所區別:其一,師範類體育課並非體育運動技術的簡單學習,而是要使學生不僅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而且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獲得正確實施教學的能力,同時具有一些相關學科知識。其二,就個人體育活動而言,教師更多地表現出社會行為,而非師範類的個人體育活動多表現為個人行為和需要。師範類學生進入社會,大多數人會進入教師行業,擔負相關專業的教學工作,教師個人的體育活動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一些教師擔當班主任工作時,教師本身的體育活動習慣和體育態度將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班主任往往是學生在無意識中模仿的物件。班主任的言談舉止,甚至簡單的站、立、行、走和坐的姿態都會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從而影響學生日常行為的形成。因此,師範類體育課要使學生具有明確的體育意識和良好的體育風範,要有一個良好的外在氣質形象。其三,目前,師範教育培養的教師絕大多數是中國小教師。現在的中國小,特別是所佔比重較大的農村中國小,教學條件較差。根據對川東片區幾個市縣100多所農村中國小的調查表明:目前,許多學校專職體育教師嚴重缺乏,有2000多學生的一箇中學僅有2名專職體育教師。有些村級國小甚至根本沒有專職體育教師,教學實行“包班制”(指一名教師包一個班所有課程和班主任工作)。包班制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方方面面都要包乾負責,他不但應具備全面的科學文化知識,具備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和能力,還應具備處理突發損傷的醫療保健知識,等等。達縣高等師範專科學校近三年畢業生從事教育工作的情況調查也進一步映證了上述事實。顯然,師範類大學公體課對學生的要求也應更高更全面。相應的對老師要求也就更高更全面。

2師範類大學公體課改革設想

2.1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應全面,如田徑、體操、球類、武術、遊戲、傳統專案、游泳等。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為主要內容,強化學生對“三基”的`掌握,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和能力,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在選擇具體教學內容時,減少或取消那些與生存能力培養無關或關係不大的純競技專案,如鉛球、背越式跳高、體操的器械動作。這些內容技術上要求較高,教學難度大,且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學生在學習時往往表現出興趣不大,自信心不足,易挫傷學生學習和鍛鍊的積極性。因此應多選擇趣味性、娛樂性較大及與生存能力培養相關的內容,如發展靈敏、反應速度、協調性的運動(如游泳、武術、球類等)。這些內容有較大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學生學習興趣較高,有些內容雖有難度,但與生存能力培養有關,學生希望獲得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學習積極性較高,有利於體育興趣和愛好的培養,也有利於終身體育鍛煉習慣和體育運動能力的養成。

2.2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年級,在教師指導下,應注重三基教學,加強體育與衛生常識教育,讓學生從跟老師練到知道怎樣練,在反覆的練習過程中提高體育運動能力,並在此基礎上面;二年級,應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弘揚學生個性,自己選擇1—2門喜歡的專案進行練習。教學過程中實行師生互動,讓學生進行體育課的實踐,培養學生組織、參與及裁判工作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強理論與健康教育,使學生從跟老師練到知道自己怎樣練。三、四年級,實行俱樂部式課外活動,讓學生繼續進行選項學習和鞏固,最終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2.3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可分為技能教學模式、體育鍛煉教學模式、快樂體育教學模式,體育與健康教學模式和俱樂部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只是相對而言,因為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都應包括教學思想、教學目標、結構、評價等。由於教學物件和教學任務的不同,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解決全部內容,而應以多種模式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只是在不同階段有所側重而已。

目前,我國中學生體育基礎較差,大學生對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普遍不高,全民健身意識比較淡薄,人們認識不到自身鍛鍊和終身體育鍛煉的意義。尤其是在基本技能素質差的情況下,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被動。尤其是當中學生剛進人大學,就進行自主選擇,實施俱樂部式教學,具有一定的弊端。因為對於剛進人大學校門的新生來說,由於剛剛脫離了中學沉重的學習重擔,自身面臨的一切都是新事物。一向習慣了教師安排的學生面對俱樂部式的教學,必定手足無措,不知怎樣處理,而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體育專案以及選什麼專案更是如迷霧深山?學生沒有自我鍛鍊意識,何來積極主動地參與鍛鍊?所以,興趣和愛好是在鍛鍊的過程中產生,重複利用鍛鍊身體的過程,才能有效地培養興趣愛好和提高獨立鍛鍊身體的能力。因此大學時期在當前階段還必須實施體育基本技術的教學,讓學生在學和練的過程中產生愛好和興趣,從而為進入俱樂部的教學模式奠定基礎。任何一種單一的教學課程和模式都不利於學生體育能力的提高和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

2.4評價方法

過去單一應試教育評價方法,即圍繞競技專案,達標專案,根據運動成績評分的方法。這種方法因學生受先天因素的影響,不能真實反映學生掌握“三基”情況,更不能準確反映學生對體育的愛好、興趣以及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和能力,不利於學生個性和積極性的發揮。因此,對學生體育成績的評價應採用綜合評價方式,在一、二年級主要對學生基本知識掌握情況、體育能力、學習態度等進行綜合評定。三、四年級可以實行學分制,讓學生自覺去完成。

實踐結果表明:在師範類大學生體育課教學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能培養。技能培養思想是終身體育思想的必具條件和基石,要形成終身體育習慣,運動技能起到了基石的作用,若失去了基石,習慣形成就變成了空中樓閣;其次,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進行體育能力、終身健身能力以及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因此,多種教學模式並存有利於師範類大學生體育能力和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對培養高素質全面性的教育人才具有積極作用和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