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才智咖 人氣:1.91W

成本, 是經濟工作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搞經濟不講成本, 是必然要失敗的。提高經濟效益, 就是用較少的投入取得最優的經濟效益。對生產企業來說, 就是以較少的勞動耗費, 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簡而言之, 就是多、快、好、省的統一。因此, 加強成本管理, 努力降低成本, 對提高經濟效益有直接的重要意義, 推動整個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須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千方百計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 改進技術, 用較少的資金和物資, 生產出成本低、質量好的產品, 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

加強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一、降低成本是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經濟效益是一個綜合、比較的概念, 通常用產出與投入之比, 或所得與所費之比, 或使用價值與價值之比來表達, 並不是產量越高, 經濟效益就一定越好, 高速度、低效益曾經給了我們沉痛的教訓; 也不一定質量越好經濟效益就一定越高, 盲目的追求高質量, 形成“剩餘價值”

也曾使我們付出不少代價。所以, 經濟效益不是某一個單項指標所能概括得了的, 而必須是包括所得與所費在內的一個指標體系, 一個得失比較綜合的體系。成本指標在這個體系中, 具有特別的意義。

成本的經濟實質, 是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中的必要勞動耗費。降低成本就是節約勞動耗費, 反映了節約時間規律的客觀要求, 體現了經濟效益的根本屬性。增加產量可以增加收入, 但不能無限制的增加, 必須接受市場和生產能力等方面的制約; 提高價格也可以增加收入, 但沒有增加社會財富, 只是經濟效益在部門、企業之間的轉移。而降低成本, 是真功夫、硬本事, 是提高經濟效益持久的, 可靠的'源泉。

成本作為產出與投入之比的一個方面, 是經濟效益的組成部分。成本水平制約企業簡單再生產, 當產出成果其價值還不足補償成本耗費時, 企業的簡單再生產就難以維持, 從這個意義上說, 成本水平制約著企業的生存; 成本水平制約著企業擴大再生產, 當價格和銷量一定時, 成本耗費則是企業純收入和國家集中純收入多寡的決定因素, 從這個意義上說, 成本水平制約著企業和國家的經濟發展; 由於成本是經濟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還制約著新產品的開發, 新技術的採用,制約著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和一切環節。所以, 成本管理在企業管理中佔據至關重要的地位。

二、成本管理是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環節提高現有企業的生產水平, 發揮現有企業的作用, 不但要有先進技術, 還必須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模式。工業企業管理的範圍極為廣泛,包括成本管理、計劃管理、生產管理、工藝管理、技術管理、質量管理、物資管理、裝置管理、資金管理、勞動管理等等。這些管理, 就其本身來講, 都屬於專業管理性質, 它們互相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構成一個有機體系。在這些管理中, 成本管理是一個重要環節。產品成本反映經營管理水平。產品成本是一項綜合性最強的指標, 企業各個方面做的好不好, 勢必要影響到產品數量的多寡、質量的優劣、勞動生產率的高低、材料耗費和費用開支的節約與浪費, 以及機器的裝置能否合理使用, 最終必然反映為產品成本餓高低。總括一句話: 企業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 都同產品成本緊密聯絡著的。因此, 在企業管理中抓住成本管理這個重點, 就可以把其他各項管理工作帶動起來, 推動企業在供產銷運各個環節上全面講究經濟效果。很難設想, 一個管理混亂的企業能夠生產出成本低、質量好的產品來。也很難設想一個管理制度比較健全的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卻是成本很高、質量很低的。可見, 企業要降低產品成本, 提高產品質量, 必須以做好各項管理工作為基礎, 而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要以加強成本管理為重點。

隨著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 擴大自主權的逐步實施, 產品成本的高低, 質量的優劣, 同企業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在市場經濟的指導下實行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 企業迫切需要提高競爭能力, 以取得在生產經營中的有利地位。所謂競爭, 歸根到底是成本之爭, 質量之爭, 服務之爭。例如: 海爾集團產品能進入國際市場, 主要靠三個條件:

一是成本低, 二是質量好, 三是服務優。如果一上企業成本長期高於中等水平、質量長期低於中等水平, 這樣的企業在今後的競爭中難免不被淘汰。因此, 通過加強成本管理來提高競爭能力, 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事情。

三、成本核算是加強成本管理的基礎沒有正確的成本核算, 就不能為經濟管理提供必要的資訊, 成本管理的其他工作也無法正常進行。當前, 成本核算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成本計算不實, 產品成本不能如實地反映生產過程中勞動的耗費。成本不實, 對財政經濟工作造成一系列不利影響, 甚至釀成嚴重惡果。成本不實, 利潤必然虛假, 財政收入也就可能出現虛假, 如果這個情況比較嚴重, 整個國民經濟就會發生混亂。又如, 以不實的成本資料為依據擬定產品的價格, 如果價格偏低, 將減少收入, 甚至耗費的勞動也得不到必要的補償, 如果定價偏高, 則增加產品使用部門或消費者的不合理負擔。把基本建設性質的支出擠入生產部門, 就個別企業而言, 似乎只表現為成本虛假利潤減少, 從社會來看則是計劃外分配國民收入、誇大國民收入分配中的積累基金。如果這種現象惡性發展, 不僅將導致基本建設戰線長、投資效果低, 還將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因此, 保證成本核算能夠如實反映產品生產物化勞動耗費和活動耗費中為自己勞動的部分, 是一個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成本核算不實的原因十分複雜, 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 人的因素。一些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不高, 缺乏成本核算所必須的專業知識。我國現有的會計人員中, 一半以上沒有受過任何財務會計的專業訓練, 特別在中小企業中, 不少單位的會計人員不會搞成本核算。必須抓好會計人員基本業務的訓練, 第一步使他們能夠勝任現在擔任的崗位的工作。

第二, 人為的因素。某些單位從本位利益出發, 為了多拿利潤留成、多提獎金等等, 認為的編造成本的現象仍有發現, 把基本建設性質的支出和應由更新改造資金等專項基金開支的費用, 擠入成本的顯現還相當嚴重, 其他弄虛作假的事例也有發生。這方面的問題, 將逐漸改善。

第三, 在成本核算的有關制度辦法上存在缺陷。為了使會計工作適應經濟發展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為了使成本核算更好的適應加強成本管理的要求, 有關成本核算制度辦法方面缺陷, 必須認真研究, 探索正確的解決辦法。

另外, 在成本計算方法上單純強調簡化手續, 許多企業不考慮本企業生產產品的特點和具體情況, 無區別的、不加限制的採用定額比例法。這樣, 一些多產品, 多品種的企業, 雖然將發生的全部生產費用都按產品定額成本的比例進行分配了, 但這樣算出來的產品實際成本, 並不能反映它們實際勞動耗費。

因此, 企業成本管理產生於一切生產管理活動中, 每一個環節, 每一時點, 每一員工都是成本可能產生的地方, 都應有相應的成本控制,監督和考核措施, 通過“對症下藥”, 提高企業成本管理水平, 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