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蘑菇培養料主要發酵技術的基礎理論及應用

才智咖 人氣:8.81K
淺談蘑菇培養料主要發酵技術的基礎理論及應用

  論文關鍵詞 蘑菇培養料;發酵技術;基礎理論;應用

  論文摘要
分別闡述一次發酵、二次發酵、免加溫發酵等蘑菇培養料主要發酵技術的基礎理論及其應用。指出免加溫發酵技術是現代蘑菇培養料發酵的發展趨勢,17世紀以來,也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蘑菇培養料發酵技術是蘑菇生產的核心技術之一,歷來是蘑菇生產的科研攻關課題之一。培養料的發酵技術經不斷更新和發展,已由最初的簡單堆肥發酵技術發展到今天的免加溫發酵技術,並在蘑菇生產上逐漸推廣。福鼎市是全國雙孢蘑菇生產主要基地之一,每年蘑菇的產銷量佔福建省產銷量的30%左右。在從事30多年的蘑菇生產實踐經驗和培養料發酵技術研究、應用的基礎上,筆者對蘑菇培養料主要發酵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粗淺論述如下。
  
  1一次發酵技術
  
  1.1基礎理論
  蘑菇培養料的一次發酵技術,亦稱常規的傳統發酵技術,根據辛登—豪澤短期堆制的原理髮展而成。通過採用調控,為自然存在的有益微生物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滿足其生長繁殖,經生化作用後積蓄了蘑菇生產所需的營養物質。
  1.2應用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蘑菇培養料發酵基本上採用這項技術,其技術流程:草料預溼——建堆(加入配料)——一次翻堆——二次翻堆……最後翻堆——上料鋪床,共要翻6次堆;發酵程式(天數)分別是7d、6d、5d、4d、3d,總計28d。若用早稻草作為培養料則需25d。一次發酵技術工藝簡單,容易操作,但如果人工操作要領掌握不好,極易影響發酵質量。在實際生產中,經常出現發酵質量差,不是厭氣發酵的比重大(爛料多),就是冷卻層比重大(生料多),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針對以上缺點,我們結合多年生產實踐,採用改進的“三角架”增氧發酵法,比常規發酵在技術上有了創新,效果較好,但該法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一是發酵時間長,費時;二是翻堆次數多,費工;三是勞動強度大,費力;四是養分損耗大,耗料。目前,該項技術主要用於我市田春菇栽培上。
  
  2二次發酵技術
  
  2.1基礎理論
  1934年,美國科學家蘭伯特分別用厭氧發酵區、好氧發酵區、乾燥冷卻區的蘑菇堆料栽培蘑菇。經研究,發現用好氧發酵區的堆肥栽培蘑菇,產量最高;而其他溫度區的堆料,再經過50~55℃高溫,並結合適當增氧堆制再次發酵後用於栽培蘑菇,產量也相應提高。由此逐步發展形成二次發酵技術,亦稱後發酵、巴氏消毒。二次發酵分為兩個階段:
  (1)升溫階段,即巴氏消毒階段。這個階段要在57~60℃高溫下維持6~8h,主要有三個方面作用:一是殺死病原菌、寄生蟲以及各類害蟲的卵、幼蟲及成蟲;二是促使嗜熱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更加旺盛地分泌水解酶類;三是前發酵的糞草未完全分解部分在酶的作用下加速分解,形成腐殖質一類化合物供蘑菇菌絲利用。
  (2)控溫階段。這個階段要適時通風降溫至48~52℃並維持4~6d,主要有兩個方面作用:一是改善培養料中氧的供應狀況,創造嗜熱微生物群繁殖最佳生態環境。嗜熱放線菌利用堆肥在發酵中殘留的氨轉化為氮源,嗜熱微生物群增殖,加速基質降解,產生聚糖類物質、煙酸、B族維生素及氨基酸等以利蘑菇菌絲吸收;二是繼續殺死病原菌。